APP下载

浅析赵师秀诗歌中的隐逸情怀

2017-12-06

小说月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仕途归隐隐士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浅析赵师秀诗歌中的隐逸情怀

谷小云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南宋中期,活跃在浙江一带的永嘉四灵,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作为四灵之一的赵师秀,诗歌创作风格以“清瘦”为主,为官之时写了大量的针砭时弊,反应民间疾苦的诗作,晚年流连于山水古林之中,描绘奇林怪石,抒发隐逸情怀。

永嘉四灵;赵师秀;隐逸

从许多介绍赵师秀的文集中,可以看出赵师秀在诗歌创作上成就较高,仕途之路并不顺利,但是他为人正直善良,为官廉洁清明,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他虽然关注社稷江山、国计民生,更多的时候是向往一种隐逸闲适的生活。

1 赵师秀隐逸诗创作背景

宋室南渡,政治衰落,政府官员腐败无能,贵族人士依然过着养尊处优、醉生梦死的生活。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不少清廉的文人士大夫失去了原来的经济基础,过着贫苦的生活,因此难免会发出一些抑郁之语。南渡以后,很多文人士大夫都经历了早年为官时的壮志未酬、仕途坎坷,再到晚年淡泊名利、自娱自乐这样一个过程,自然而然地都带有不同程度的隐逸山林的避世心态。文人因仕途上的艰难,有的流落于民间,有的则直接放弃仕途退隐山林,在山水之中寻找隐逸生活的乐趣。《庄子·缮性》云 :“古之所谓隐士者……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1]南宋时期,时局动荡不安,正处于“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之际。在乱世之中,能归隐于山水田园之中,寻得一处安稳之地,成为不少文人最无可奈何的选择。赵师秀归隐田园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是在“大书公吏恐,直语众人嫌”的情况下引发的归隐之情。

2 赵师秀诗歌中的隐逸情怀

身处乱世的隐士一般都很少受到君主的再次征召,但赵师秀依然像东晋的陶渊明那样,对君主怀有一种临渊羡鱼的期待和幻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再次受到君主的重用。隐士的生活范围一般都比较狭小,隐逸于山林之中,交通不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几乎没有,于是造成了很多隐士的人生追求都只局限在隐逸本身。赵师秀的《刘隐君山居》诗云 :“嫌在城中住,全家入翠微”[2]因为厌倦了城市的生活,因此全家人都归隐于山林。拨开松林穿过圆月,用细竹将泉水引入家中。在山林之中不用再考虑太多的事情,隐居翠岩山林之间,交通不便必无车马经过。这首诗运用白描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古代隐士所处的生活环境,很具有代表性。总之,赵师秀的那种虽然穷困潦倒但依然抱有义无反顾的出世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隐逸人格的纯粹化。

自古以来,中国的士大夫都具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生存使命感。穷则隐,达则济,这也是宋代诗人的情怀。宋代的士大夫即使位居高职,也依然存有一种隐逸山林之志。赵师秀晚年辞官宦游,流连于山水田园自然风光之中,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如《秋日偶书》这首诗,赵师秀直接点出了自己渴望归隐之情,诗歌中提到的陶潜即陶渊明,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历来受人称赞,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何曾”、“闲民”等词可以看出诗人在仕途上的不顺,常常空有一职却并无事实可做,想要上书却又遭到其他官吏的反对,直言更受到众人的嫌弃。家境贫穷,旧病一去,新病又添,秋风萧瑟中,诗人望着脚底下盛开的菊花,情不自禁的想起了陶潜。一方面诗人清高孤傲,游离于世俗之外;另一方面又感叹自己报国无门,只能把自己的抑郁情怀寄情于山水之中。除了《秋日偶书》外,赵师秀的另外一首诗同样表达出他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即《延禧观》,诗人通过描写松林中的“树叶”、“古井”、“苔藓”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风景图。如今看起来寂寥空寂的山林之中,曾经也居住过像陶县令那样的人物。作者睹物思人,发出今非昔比的感慨,同时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像他一样过上无拘无束的隐逸生活。

赵宋有国以后,朝廷对待隐士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很多寄身于山林之中的高隐之士,受到了与唐朝隐士很不一样的待遇。宋朝的隐士,不仅能够受到皇帝的召见,而且有的隐士还能获得上书朝廷的特殊待遇。由此可见,宋朝隐士的身份和地位,远远超过了唐朝的隐士,即便是普通的隐士也能够间接的为朝廷服务。赵师秀初入官场之时,只担任了小小的九品芝麻官,由于宋朝本身存在着庸官现象,再加上“庆元党禁”、“开禧北伐”等其他政治因素的影响,鲜有机会升官,因此只能隐居在家。赵师秀在做官与隐逸之间的矛盾心情,从他的《十里》可以看出。《十里》这首诗写于他刚去江西做官,离他所要任职的地方还有十里之程的时候。诗人用寥寥数笔写出了路途上的艰辛,一个“恐”字显出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黑夜将至,作者孤单一人依然行驶在路上,路边竹林枯木相互交错,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诗的最后两句“此地到城惟十里,明朝难得自由身”直接点出了诗人为何担心害怕的原因,离任职的地方不到十里了,进入官场后就很难有自由之身,“难得”二字既表达出诗人的无可奈何,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赵师秀虽然远离了家乡,隐居在山野之中,但诗人与友人一起游山看水,吟诗作对,寄情于山水之中的隐逸之情,给诗人因在仕途上所遇到的种种不顺,带来了许多心灵上的慰藉。

[1] 刘泓良.永嘉四灵的隐逸情怀[D].重庆师范大学.2013

[2] 徐照等著,陈增杰点校.永嘉四灵诗集[M].浙江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242

谷小云(1991.10-),女,研究生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 :中学语文。

猜你喜欢

仕途归隐隐士
尚可喜墓“篆盖”者仕途年代考
草堂归隐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天宫院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隐士的文艺范儿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归隐情结比较研究
仕途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