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元明本看元杂剧成为成熟戏曲艺术的演变

2017-12-06

小说月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薛仁贵刊本元杂剧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从元明本看元杂剧成为成熟戏曲艺术的演变

梁丽马妍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元杂剧发展初期,带有浓厚的传统诗歌意味,然其发展至明代,已然成为脱离于诗词而具有其自身特点的一种成熟的戏曲艺术,这体现在其叙事功能的增强、舞台艺术的突出两个方面。这一演变过程可从元杂剧元明两种不同的版本中寻其轨迹。

元杂剧;元刊本;明刊本;成熟艺术

1 元刊杂剧所体现诗化现象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提及他研究曲学的缘起时,说到以往文人未能理解元曲的好处,而他却认为元杂剧十分重要“古所未有,而后人所不能仿佛”。确实如此,元杂剧作为元代的文学代表显然不同于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然而文学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和借鉴性,元代最初的元杂剧体现的是如诗般的抒情性。《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唯一一部元代所刊行的杂剧集,其面貌与现流行的明刊本元杂剧有很大的差别。比较可发现,《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曲文多而科白少,甚至只存曲词,全无科白,且曲文中包含着大量抒情的部分,无论抒情、写景还是述事,都注重诗意般意境的营造。到了明代,元杂剧较大程度上地脱离了诗歌的影响,可以说是独立发展以致成熟起来了 :重视叙事艺术,舞台效果突出。

2 明刊本元杂剧的改变

2.1 叙事艺术的增强

元杂剧源于中国文学的抒情诗传统,具有诗歌本质,而它经过明人的修改刊刻,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重抒情性转为重叙事,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语言情节化、曲减白增和故事情节的增强。

首先,受诗词影响的元杂剧,它的语言也呈现出一种诗化的抒情性状态,直至明代,元杂剧的语言向着情节化发展,成为普通观众乐于接受的一种语言形式。杜海军老师在其论文《从元杂剧元明刊本之比较论明代戏曲的进步》中提到“明刊元杂剧的语言也由元杂剧诗化向戏曲化有了发展。如语言的情节化。在元刊本和早期的明刊本中,戏曲唱词多有与情节叙述关系若即若离者,而在《元曲选》及以后的明刊本中,唱词逐渐情节化、人物性格化。”①唱词情节化是指删去或修改了那些过于晦涩难懂、亦是含有典故的曲词。如《薛仁贵荣归故里》第一折的第一支曲【仙吕·点绛唇】,元刊本作“恰便似困虎当途,甚人敢去,长安路。子待要恶紫夺朱,不肯将贤人举。”明刊本作“恰便似猛虎当途,甚人敢拒,有一个白袍卒,奋勇前驱,直杀的他无奔处。”明刊的改动,使得唱词更为通俗直白,便于理解,方便戏班搬演和观众理解。

其次,叙事艺术的增强还体现在剧中曲词的减少而科白的增加。《元刊杂剧三十种》是以曲词为主的唱词,对于科白并不在意。“正末或正旦以外的白,几乎全都省略了,仅只是‘外末云了’‘外末问了’,这样的记着,而并不会把‘白’写出来。就是正末正旦的白,也很简单,不过示其大意而已。”②而在明刊本中曲词的数量大大减少。另一个就是宾白的变化,关于这一点,吴庆禧先生在其论文《元杂剧元刊本到明刊本宾白之演变》一文中提到 :“《脉》本等明刊本与元刊本宾白相比,最突出的变化首先是宾白量的增加;其次是宾白语言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宾白文字的润色、剧情的合理安排、人物形象的一致性等方面。这些变化促成了戏剧的完整性……”③如《单刀会》的第一折,相比元刊本,《脉》本有大量的鲁肃的独白来交待剧情;而且在之后每两曲之间几乎都增加了科白。第二折【滚绣球】与【倘秀才】之间元刊本并没有科白,但是明钞本在这两者之间加入了大量的鲁肃与司马徽见面时的科白。说白的增加,其目的在于扩充情节,更加完善的交待故事背景与情节,使人能更容易理解故事情节。从明本元杂剧看,念白形式多样,有独白、对白、旁白、唱中夹白、内白,宾白的增加在人物塑造和情节的发展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更强的叙事性。

明本叙事艺术的增强还体现对元刊本情节的变动上,使其情节更加完整,具有故事观赏性。例如,《薛仁贵荣归故里》在情节上的变动。在第一折判定薛仁贵、张士贵两人究竟何人三箭定天山之事中,元刊本中有唐太宗的参与 :在薛仁贵成功射中垛子上的金钱后,唐太宗亲自赐官。明刊本中则有徐茂功云 :“奉圣人的命,因为二将争功,着老夫在此元帅府定夺。原来张士贵混赖薛仁贵的功劳,按军令本当斩首,姑免项上一刀,打为庶民百姓,苫庄三顷地,扶手一张锄。令人,与我抢出去。”借徐茂公之口,传达唐太宗之意。第四折末大团圆处,元刊本中出现的人物有 :薛仁贵、薛父薛母、薛仁贵之妻即大唐公主。明刊本中薛仁贵、薛父薛母、薛仁贵的糟糠之妻柳氏、宰相之女徐氏以及宰相徐茂公都齐聚一堂。在处理柳氏与徐氏二人的关系上,徐氏作了相应的让步,而徐茂公宣读圣旨一事也确定了两人平等的地位,化解了元刊本所没有的尴尬境地。故就整体来看,明刊本《薛仁贵荣归故里》的情节设置较为合理,并不特别突兀,细节问题上也有所兼顾。

2.2 舞台艺术的突出

元杂剧归根到底还是一种舞台艺术,然在其发展的前期还是过于书面化,不能称之为完整的表演艺术。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把“戏剧”分为“古剧”和“今日流传之古剧”,前者是指宋金以前(包括宋金)的戏剧,其特点是“兼有竞技游戏在其中”,而后者则主要指的就是元杂剧,这种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也就是说这种戏剧是具有舞台性、可赏性的,即所谓的“真戏剧”。到了明代,元杂剧作为一种愉悦大众的戏曲艺术,舞台表演性较为突出,脱离简陋状态,最终成为场上艺术。

宾白的增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了人物形象,情节的矛盾冲突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展开,扣人心弦,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宾白带来的这样效果更是加强了杂剧的舞台感染力。最后是关于身段动作的表演,即做功、舞蹈、武功,此三者均称为“科”或“科范”。明徐渭南词叙录 :“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身之所行,皆谓之科。”④其中“做功”是指人物情感活动或日常生活动作的表演,《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由于都是旦本戏或末本戏,因此“科”标注的基本上是由主唱的正旦或是正末发出的动作,明刊本中则有了其他脚色的动作,例如 :(末云了)(随着末行科)(外云了)(打惨惨科,随末见外科)(外未共正末厮认住了)(做住了,云)怎生这秀才却共这汉是弟兄来?(做住了)(《拜月亭》第一折)其他脚色动作的增加就使整台戏剧更有看点。元杂剧发展至明代脚色不仅更加明确清晰,而且也有所增加,其中丑角的出现更是增添了喜剧的舞台效果,杜海军老师在其论文《从元杂剧元明刊本之比较论明代戏曲的进步》中也曾表示过 :“尤值得一说的是,在明刊元杂剧中,几乎每一剧都多出了小丑这一角色,这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是不存在的。”“而小丑的出现,则是反映了明人戏曲观念趋向娱乐化的一种思想倾向。”⑤随着“生、旦、净、杂”脚色体制的明确与完善,人物性格变得丰满突出,这能让演员更好地发挥其脚色个性,从而增添舞台效果。

3 结语

元杂剧演绎民间传唱的故事或是家长里短,带有故事趣味性,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受百姓的喜爱,它作为一种成熟的戏曲艺术是经过时代的积累定型起来的。从元明刊本的比较中就可窥见一斑,元代的元杂剧没有摆脱其他文学形态的束缚,亦或是大多在文人之间所流传,但是,发展到明代时,它就逐渐有了自己的个性,为普通人们所接受与喜爱,定型为独立而成熟的戏曲艺术。

注释:

① 杜海军.从元杂剧元明刊本之比较论明代戏曲的进步[J].艺术百家,2008年(第3期) :第145页.

② (日)青木正儿著 隋树森译.元人杂剧概说[M].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第36页.

③ 吴庆禧.元杂剧元刊本到明刊本宾白之演变[J].艺术百家,2001年(第2期) :第48页.

④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C].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246页.

⑤ 杜海军.从元杂剧元明刊本之比较论明代戏曲的进步[J].艺术百家,2008年(第3期) :第146页.

[1] 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 臧晋叔编.元曲选[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3] 脉望馆鈔校本古今杂剧.[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

[4]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梁丽(1991-),女,汉族,安徽池州人,在读硕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薛仁贵刊本元杂剧
论元杂剧的文学——以《单刀会》为例
磁州窑瓷枕上的元杂剧投影
从刊本到手稿——王建中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研究(上篇)
明代戏曲刊本插图的非叙事与图像重构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薛仁贵战场成名
薛仁贵战场成名
西夏文刊本《三才杂字》残页考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