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的传记学分析

2017-12-06

小说月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回收站赫拉巴尔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的传记学分析

袁玥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过于喧嚣的孤独》讲述的是废纸收购站打包工作者汉嘉三十五年来在废纸堆中与书为伴的故事。作品不仅是在叙述主人公汉嘉的人生经历,更是作家内心的真实写照,是作家自我性格的文本体现,也是作家精神世界的曲折表达。从作家赫拉巴尔的亲身经历、人格风范、对待世界的态度以及创作文本的意图四个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传记学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传记学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是一位捷克作家,他有着丰富多样的人生经历 :做过推销员、钢铁冶炼工人、仓库管理员、废纸回收站打包工、舞台布景工等不同行业的工作。《过于喧嚣的孤独》是赫拉巴尔的代表作之一,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的人生经历,更是作家内心的真实写照,是作家自我性格的文本体现,也是作家精神世界的曲折表达,作品自然而然也被赋予了浓厚的传记学意义。因此以传记学批评方法分析《过于喧嚣的孤独》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传记学批评主要有两条路径 :一是从作家的生平经历等出发,深入透彻地了解其作品的思想意义;二是将作品看作作家的生活线索,通过作品更全面地认识作者,与作者进行深度的心灵对话。本文将从“由作家到作品”的路径出发,通过对作家赫拉巴尔的亲身经历、人格风范、对待世界的态度以及创作文本的意图进行分析,进而更加深入透彻地解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1 赫拉巴尔之人身经历与作品

作家的生平经历与心灵体验往往会影响其创作,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就能窥见作家赫拉巴尔人生的缩影。

大学之前的赫拉巴尔是一名成绩差强人意的学生,在他高中毕业后,结识了青年诗人卡雷尔·马利斯科,在马利斯科的影响下,赫拉巴尔逐渐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在学习一年拉丁文后,赫拉巴尔进入布拉格查理大学法学院,成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但他对法学专业并无很大兴趣,反而痴迷于文学与哲学,尤其对古代哲学与中国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他做过许多不同类型的工作,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直到1954年,赫拉巴尔40岁,他来到布拉格焦街10号的一家废纸回收站当打包工。也正是在这里做打包工的几年经历,对其创作《过于喧嚣的孤独》产生了巨大影响。

《过于喧嚣的孤独》的主人公汉嘉正是一位在废纸回收站从事三十五年打包工作的劳动者,汉嘉每日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将无数的书籍纸张放入压力机中,按下按钮,将其打包。作者赫拉巴尔将主人公塑造成一个与自己本人有相同的职业背景人物,更有助于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主人公身上,将自己融入进作品中。

赫拉巴尔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文学教育,却对文学喜爱至极。他一生从事过不同行业的工作,都始终没有放下书写的笔杆。而主人公汉嘉也被作者塑造成这样一个热爱文学的人,三十五年来,在单调平实的工作中,汉嘉也找到了人生最大的乐趣,即阅读有价值的文字。在长年累月的阅读中,汉嘉无意间将这些废纸和书籍变成自己脑袋中的学问。他觉得自己“成了一只盛满活水和死水的坛子,稍微侧一侧,许多蛮不错的想法变会流淌出来”。渐渐地,汉嘉与作家赫拉巴尔一样,炽热地爱着文学,将文学视为人生极大的蕴藉。

酒,是一件时而能让作家的思想升腾、灵感涌现之物。在布拉格,有一家颇负盛名的“金虎酒家”,这里曾是赫拉巴尔生前最喜爱的地方。在赫拉巴尔曾经工作过的废纸回收站斜对面,还有一家“金锚酒家”,赫拉巴尔在做打包工时,也时常光顾。而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主人公汉嘉在工作之余,也总是以“啤酒”作为每日的消遣,作品当中汉嘉叙述过 :“三十五年来我喝着一杯又一杯的啤酒,不是为了买醉,我憎恶醉鬼,我喝酒是为了活跃思维,使我能更好地深入到一本书的心脏中去,因为我读书既不是为了娱乐,也不是消磨时光,更不是为了催眠。”可见酒也成为作者赫拉巴尔与主人公汉嘉共同的生活调剂物。

2 赫拉巴尔之人格风范与作品

赫拉巴尔是一位乐于思考、善于发现并且思维独特的作家。米兰·昆德拉也曾说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作家。”他一生主动选择了十多种不同的职业,体察着每一个行业的乐趣与不易,将其建构成文学作品向社会反馈。在废纸回收站四年的感受如此之深,赫拉巴尔将这个题材酝酿了二十年之久,反复思考并进行补充,直至主人公与他融为一体,方才著成《过于喧嚣的孤独》。同样,作品主人公汉嘉也被赫拉巴尔塑造成一个乐于思考、善于发现且思维独特的人。他时而一站几小时,只为观看爆破专家们如何以一个协调的动作将屋宇、街道炸毁;时而幻想床铺上方隔板上放置的书,有一天会像雪崩似的倒塌,将他像虱子一般压扁;时而认为地下的老鼠们必然始终分成两个阵营,进行着永无止境的搏斗与厮杀。汉嘉的思维总是独到,这像极了作家赫拉巴尔,总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体察社会,创造文学。

除此之外,赫拉巴尔亦是一位对文学和哲学有着极大兴趣的作家。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赫拉巴尔以汉嘉的口吻叙事,在叙述中出现了希腊神话、欧洲各国诗人诗歌、老子《道德经》等多类文学著作和思想观点。汉嘉之所以三十五年坚守这份单调平实的职业,很大程度源于这份打包的工作能够提供给他与书本接触的机会,他每日都期待着有新的文字能带他了解一些尚未知晓的东西。“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的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赫拉巴尔将自己对文学的独特情感也注入到汉嘉的身上了,使汉嘉成为一个进入书的天地就如同处于真理中心的人。

3 赫拉巴尔之世界观与作品

赫拉巴尔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都是一些底层社会的普通人,他将这些人同自己一样,称作“时代垃圾堆上”的人。赫拉巴尔曾工作于高温炎热的钢铁厂、脏乱不堪的废纸回收站等条件艰苦的环境之中,使他有机会从底层人民生活的视角观察周遭的人与事。正因如此,在捷克人民眼中,赫拉巴尔“像是啤酒馆里坐在你桌子旁的熟人,将无数奇特的故事娓娓道来,幽默而富有哲理”。赫拉巴尔本人也曾说 :“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生活、生活、生活。观察人们的生活,参与无论哪样的生活,不惜任何代价。”正是由于具有了如此深刻、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生活的关注,赫拉巴尔笔下的人们也显出一丝悲惨,反映生活的实质。但他们却又和赫拉巴尔一样,能够从“灵感的钻石孔眼”中,看到别样的美景。《过于喧嚣的孤独》的主人公汉嘉便是这样一个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终日在阴暗肮脏的地下室里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却也自得其乐。由于能从书籍中获取知识,使自己的眼界得到开阔,汉嘉将这三十五年的辛勤劳动看成是神圣无比的。“在打包工序中一面寻找有价值的书籍,一面把打包工作看做艺术创造。”

赫拉巴尔从事打包工的工作期间,曾与两位茨冈女人在街道上合过影,照片保留至今。而《过于喧嚣的孤独》中,也提及了这样两位茨冈女人。她们从事着收废纸的工作,每天都“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吃力地、蹒跚地走着”。虽然日子过得很艰辛,可是茨冈女人们却也乐观,总是“互相搂着腰,一边抽烟,一边跳波尔卡舞似的走着”,每天都会笑着闹着、摆出动人的姿势让茨冈男人为她们摄影。作品中还有一位茨冈小姑娘,一位“除了做一锅土豆炖马肉香肠,除了给炉火添木柴,秋天放放风筝之外确实别无他求”但最终却被关进集中营受刑的小姑娘。赫拉巴尔将身边具有代表性的底层人民看做时代劳苦大众的缩影,对其进行真实的描摹,把他们的形象放置于作品当中,这实则也是赫拉巴尔对底层人民命运的无奈诉求和对社会现实的绝望表达。

赫拉巴尔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失望不仅仅表现在对底层人民生活处境的关注上,还体现在其对时代文化的深深恐惧之中。他将自己的忧虑放入作品当中,借主人公汉嘉的所述所感来道出自己的深思。汉嘉一生将书籍视为珍宝,将人类的文明看作圣物。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废纸打包的工作也日趋自动化,废纸书籍们躺在传送带上接受死亡命运;工人们把打包废纸的工作看作养家糊口的机械化程序,对人类文明毫无敬意;参观废纸处理工厂的老师和学生们也并未对文化的消失产生丝毫怜惜与愤怒,反而变身刽子手,亲手撕扯书籍。汉嘉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对整个社会感到失望,再也不会有人像他一样感受着从废纸堆中拯救出人类文明精华的乐趣,而他也将因主任将他调去别处而丧失这唯一的人生慰藉。“赫拉巴尔的失落感不仅是一种个人陈词,也是20世纪70年代捷克形势的暗示性图景,它牵涉到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塑造美的艺术家的命运,深切传达出作家对于整个时代文化沦落的恐惧与忧虑。”

4 赫拉巴尔之创作意图与作品

赫拉巴尔曾对《过于喧嚣的孤独》说过这样的话 :“我之所以活着,就为了写这本书”、“我为《过于喧嚣的孤独》而活着,并为它推迟了我的死亡”。可见在作者心中,这部作品何其重要。

作为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赫拉巴尔深切体会到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却又着迷于这时代垃圾堆上的琐碎小片段。他乐于探索未知,对人类精神文明热切期待。但现实社会慢慢依靠科技,一切都过于迅速,他开始怀疑和恐惧,将自己置于疏离大多数人类的视角去看待现实社会。对于逝去的岁月,赫拉巴尔满怀深情;对于一味追求的发展的当下,他却敏感多虑。赫拉巴尔为了让作品“由高度凝练的主题引导,在诗意的艺术表达中,将纷纭复杂的万千事熔为一炉”,便设置了压力机和书籍作为隐喻,又借汉嘉之口表达出对那些摧残、践踏甚至毁灭人类文化的愚蠢暴行的无比痛惜、愤恨与控诉。

这个“love story”在赫拉巴尔的脑海中酝酿了二十年之久,历经三稿方得以完结,以致让他本人都感动流泪。正如译者杨乐云所说 :“赫拉巴尔确实将他深沉的思考,无限的爱,他的全部忧郁和惆怅都放进了这部作品里。”

5 结语

概而言之,通过了解作家赫拉巴尔的人身经历,体察其人格风范,探究其对世界的态度以及分析其创作意图,可以见得作品《过于喧嚣的孤独》是带有浓厚的传记学色彩的。赫拉巴尔在这部作品里倾注了他一生对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深刻思考、无限的爱和忧虑,为现代人提供借鉴和启示。

[1] 赫拉巴尔著.过于喧嚣的孤独[M].杨乐云译.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2] 任鹏.“被鸽子叼走”的作家[N].光明日报.2007(02).

[3] 付佩.断裂与迷失——《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工业社会现代性反思[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3(01).

[4] 杜常婧.赫拉巴尔的天国花园[N].文艺报.2012(10).

[5] 黄世权.过于轻盈的沉重——评赫拉巴尔的中篇杰作《过于喧嚣的孤独》[J].名作欣赏.2013(15).

袁玥(1994-),女,汉族,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 :文艺学。

本项目系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的传记学分析”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CX2017SP90)。

猜你喜欢

回收站赫拉巴尔
探索不凡,引领可持续
昆虫骑士巴尔格 6
昆虫骑士巴尔格4
能量回收站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神奇裁缝最省布
谈赫拉巴尔“河畔小城”三部曲的诗化叙事艺术
旧衣回收
独享清凉
赫拉七智胜库里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