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导向提升工科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

2017-12-05陈康王建武李一帆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就业质量核心竞争力

陈康 王建武 李一帆

【摘 要】 本文认为当前工科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于其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匹配、专业知识技能不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几方面原因,工科大学生应当提升自身工程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等核心竞争力来提高就业质量,同时政府应完善就业机制、高校应调整人才培养重心、用人单位要积极参加校企合作。

【关键词】 工科大学生;就业质量;核心竞争力

自1999年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而其中工科毕业生人数占总毕业生人数的大部分。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大学毕业生有749万,2016年大学毕业生有765万,2017年大学毕业生达到795万。[1]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的创新发展,科学技术日益进步,机械化智能化不断进化,劳动密集型逐渐向资金科技密集型转变,从而导致了适合工科毕业生的传统就业岗位日趋饱和。在这种趋势下如何使得工科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得到保障成了热门课题,以就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提升工科大学生就业质量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

一、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及就业质量的内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基础和结构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高等教育快速进入国际化、大众化,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逐步市场化导致人才的竞争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一生存哲理更加地凸现出来。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学生供给的速度远大于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速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困扰社会。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关注。核心竞争力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德(C.K. Prahalad)和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两位提出的,通常认为核心竞争力,即企业或个人相较于竞争对手而言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差异。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核心竞争力是指工科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内化了的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工科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能够更加有效地让用人单位快速接纳自己从而取得工作机会的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存在的优势。[2]

就业质量即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情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3]对于当代工科大学生来说就业质量包括了就业率,对就业岗位的主观满意程度,就业岗位的待遇与工作环境。工科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中国从以前的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这也必然导致对工科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部分工科大学生就面临着就业难、就业质量偏低、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对于一些选择了偏冷门的工科生来说就业质量更是令人堪忧。这类大学生由于自身所学专业的局限,与用人单位所提供对应的岗位匹配度低,最终导致这类大学生放弃专业,从事与专业不对口的岗位,这也就使得这类工科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普遍偏低。故提升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质量就业的有效保障。

二、工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1、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匹配

实践能力是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较看重的能力素養,用人单位希望工科大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能够快速入职。但是目前工科大学生普便动手能力较差,部分经历过专业实训但经验仍不足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高校的课程设置也是大多数以理论技术为主,缺乏实践的训练,导致实践能力远跟不上相应岗位的要求,在进入岗位后不能快速适应工作等问题就突显出来。许多用人单位都是对刚进入岗位的工科大学生进行实践培训后再上岗,这也反映了当前的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不被用人单位所认可的。这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就业时核心竞争力中的一大短板。

2、工科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强

专业知识技能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核心能力,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就业质量。目前部分工科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较为消极,在学习过程中未能掌握市场需求的专业知识,在求职过程中自然会被淘汰。工科类的知识更替速度较快,但是部分高校的知识更新速度较慢,这类高校的工科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不能胜任岗位要求,从而增加了求职的淘汰率。

3、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现在的工科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发展特点。但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这些素质的缺乏都会导致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足。

三、影响工科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

1、我国市场就业机制的不完善

我国的就业服务机制是由长期存在的计划分配体制过渡而来的,虽然经历了一些改革和发展,但还没有完全摆脱固有体制的影响,比如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户口和人才市场分别是由教育部门、公安部门、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但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4]有一些地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对本地的工科毕业生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附加条件以限制。一个真正能体现公平、竞争、择优的就业市场机制尚未完善,在就业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开创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新局面就显得较为困难。就业机制不能得到有效完善也就直接影响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

2、工科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

不同专业的工科类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不同,当代工科大学生普遍对就业期望较高,高校和社会过分夸大专业的前景而误导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期望。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浮夸的渲染就业环境,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不仅希望自己的工作环境舒适,而且要求工资待遇高。工科大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就业质量进行准确的定位不仅导致了就业质量的降低,而且导致工科大学生的心态低迷。据统计,大部分工科毕业生将就业目标投向外企,国企或者行政及事业单位,不愿到私企或者非国有制企业就业。正是因为这部分工科大学生就业期望与现实严重不符,导致就业质量不高。

3、工科大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不足

个人核心竞争力是用人单位用人的重要参考,核心竞争力直接决定着工科大学毕业生能否胜任相应的工作。但目前普通高校的工科大学生在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和个人素质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陷,这也就导致了在求职的过程中因为自身主观的核心竞争力不具备竞争性而被淘汰,这也是工科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

四、以就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提升工科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1、政府应完善就业机制,加快人才市场的建设

(1)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关的政策。政府应改革国家的一些落后的、不适应现状的人事制度,为高校工科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对积极吸纳高校工科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给予奖励和支持。各个部门应为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相互配合,如户口迁移,档案的托管等部门。为工科大学生就业提供客观的保障。

(2)加快人才市场的建设。市场化就业渠道管理中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官方人才市场建设,人才市场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接触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将人才供求纳入一个规范的论坛中,同时人才市场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才流动的混乱。[5]各类人才市场也应该不断地加强市场建设和自身的管理,提高對工科大学毕业生的服务能力来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2、高校应调整人才培养重心,加强就业服务指导

(1)完善教学体系,调整好人才培养重心。高校应不断地完善现行的教学方式,不断的更新专业知识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内容,更要注重传授教学的方法,真正的做到提升课堂效率,让工科大学生切实的掌握好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改变人才培养的重心,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切实提高工科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提高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2)加强就业服务指导。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对于不同情况的工科大学生有针对的树立好适合其发展的就业观念。高校应适当的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组织招聘会可以分专业,时间来进行,要发挥好高校的人力物力优势,增加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率,同时高校也应注意对用人单位的审查,避免虚假的招聘单位流入。

3、用人单位积极参加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用人单位和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可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通过校企培养的工科毕业生既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又掌握了工作岗位的实践操作技能。校企双方通过共同探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积极建设实践培训基地等方式,提高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培养出职业精神贴近用人单位的要求、能快速适应用人单位工作节奏的大学生。学生在校企合作中能够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进步。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模式可直接获得匹配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适应企业的文化氛围的毕业生。

4、工科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做好自身职业规划

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尽早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工科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工科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可预测性较强,这是工科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优势,工科大学生可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行业背景及相关专业就职岗位的核心竞争力;利用高校教师资源,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再结合自身条件,制定出较为合理的就业职业规划。当然人才市场需求是变化的,工科大学生应紧跟市场需求变化来适当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通过大学学习的沉淀,体现竞争优势,这样就会较大程度上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也使中国的就业人才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五、结语

面对国内就业新形势,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刺激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吸纳,从而保障工科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完善教学体系,更新教学途径及知识,为工科大学生提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平台;企业要积极支持和配合校企合作,培育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在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就业质量,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后的中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又是必须攻克的难关。

【参考文献】

[1] 冷阳. 就业寒潮背景下高校电子类专业毕业生的全过程可持续就业指导工作思路探索[J]. 求知导刊,2016(7)47-48.

[2] 杨丽娜,林青,李晓庆. 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4(34)296.

[3] 国福丽. 国内就业质量研究述评:涵义、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J]. 中国集体经济,2008(24)28-29.

[4] 罗仲尤、戴树根.论大学生就业机制缺陷及解决对策.大学教育科学,2005(4).

[5] 王旭东.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业选择[D].广州:暨南大学,2001.

【作者简介】

陈 康(1989-)男,四川遂宁人,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助教,硕士.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影响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企业竞争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