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历史逻辑

2017-12-05张洁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恩格斯列宁

张洁

【摘 要】 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性认识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原则和条件、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列宁区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实现、根本制度和具体的体制机制,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形式多样化、优越性以及向共产主义制度演进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对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认识达到了新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中国化进程中,发展了马恩列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提升了社会主义制度理论认识的新境界。

【关键词】 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历史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制度创新和完善的新阶段,追本溯源,厘清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历史维度对当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当代价值旨向,以理论发展的纵向坐标为基本线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历史进程,提炼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特点和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性初识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完整界定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在他们论著的早期,“社会主义”一词被看作是反动的或消极的代名词,但他们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原则性的理论。主要表现在:

第一,关于制度的元理论或者是本体论问题。在《词源》中,制度有两重含义:其一,法令礼俗的总称;其二,规定、用法。在《辞海》中,制度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则或行动准则。唯物史观认为,制度是包含政治的和法律的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上层建筑的范畴,同时受具体历史条件制约。

第二,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取代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分析,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法调和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会伴随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加剧,并最终导致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马克思晚年把研究目光转向了东方社会,分析了古代东方社会的所有制形式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人类学笔记》,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从实证逻辑的角度,证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制度原则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社會制度的核心。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2]。同时,他们批判了逆现代化进程的反动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维护既有状态,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框架下实行改良。

第四,如何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第16个问题中回答“能不能用和平的办法废除私有制”时指出,“共产主义者当然是最不反对这种办法的人”[3],同时也指出,由于“几乎所有文明国家的无产阶级的发展都受到暴力压制”[4],因而暴力和革命是并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必然结果。而要争得政权,共产党人必然要组织政党,推动革命,从而建立政治统治。同时,这样的统治,必须有其经济基础的存在可能性,只能通过逐步改造现今社会,创造一定条件后才能实现其政治目的。在此基础上,这也就形成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的区分[5]。

二、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具体化发展

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卫国战争和苏维埃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使得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得以生根、开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制度理论。主要表现在:

第一,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实现两种不同情况。列宁以妇女的解放为例,指出法律条文的废除并不意味着妇女家庭地位的革新;要实现彻底转变,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和建立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而且这一界限的消除仅靠法律条文的规定是远远不能达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实现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配合,越到历史深处,文化将发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区分了决定社会经济性质的根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机制。1920年初,苏俄处于暂时的和平时期,经济恢复问题摆到了首位。这一时期,列宁区分了一长制和所有制,前者属于具体管理制度,后者决定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列宁指出,一长制只是组织和领导生产的一种具体管理制度,这表明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认识已经逐渐克服了“左”的教条。

第三,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形式多样化和优越性如何体现的思想。列宁对诸如中国等东方社会的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特殊性有着清晰的判断,对此他也毫不讳言。关于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问题,列宁认为要用事实帮助农民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引导农民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到自觉主动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对此,他曾指出,“只有在事实上向农民表明了公共的、集体的、共耕的、劳动组合的耕作的优越性”[6],让农民真正体会到新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实际利益,他们才会真正转向社会主义。

第四,指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向共产主义制度演进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的思想。继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作了阶段划分之后,他指出,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中,整个社会将呈现出两种社会的复合形态。这一阶段,一方面生产资料收为国有;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的国际基础还没有被消灭,这一时期还存在剥削,因而还将经历一段时期的转变。这一阶段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也由“革命”维度转向“革命”+ 维度。1918年4月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指出,“随着政权的基本任务由武力镇压转向管理工作,镇压和强制的典型表现也会由就地枪决转向法庭审判”[7];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可以不使用强制、专政就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有这种想法的人,是“愚蠢”和“荒唐”的。关于长期性。他把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阶段,并指出,世界历史角度实现从资本主义实现向社会主义的飞跃,“要延续10来年或更长时间”[8],“我们应该研究走向社会主义这一阶段困难的新道路的特点”[9]。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需要建立在完全巩固基础上的社会主义,需要后代人的努力。

三、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中国化演进

马克思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新境界,赋予了社会主义制度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和历史维度的本土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框架。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了马恩列的社会主义制度结构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制度结构理论[10],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制度理论。这一制度理论的形成伴随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这一制度结构理论解决了长期困扰在“制度理论”与“现实需求”的内在紧张,是社会主义制度建构史的重大创新,为实践发展提供了充分“容错”的理论空间。

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体制改革的标准的论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的过程中,与自身历史、文化等实际相结合,一直没有偏离出既定的“轨迹”,产生严重的社会震荡和动乱。其背后的逻辑就是我们创造性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体制改革的标准。 标准坚持了人民性和生产力两个原则,它的提出扩大了我们进行试验的政策空间,激活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同时又始终保持制度发展的方向,又是我们一大创新。

三是形成了兼收并蓄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自信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在正确的政策指引下,我们集中力量办了一系列大事,这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我国这一套制度的优越性。伴随着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制度这一“软实力”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制度自信的思想,制度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最直接的体现。

四是形成了独立、民主、有序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思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模式,很多制度和具体体制机制的形成,往往是由民主基础上的政策、方针并经过实践检验演变而来。这一思想体现在我们历届党的领导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理念中。采取试点、逐步过渡的方法成为我们推进改革的一个常规性办法。

五是在新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制度治理的思想。制度治理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制度成熟、定型的关键节点形成的。制度治理指的是制度在调动人的积极性、制约公共权力、协调各方利益,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十八大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后,我们党先后在依法治国、新发展理念、依法治党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制定并通过了一整套规则体系,这些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四、結论:特点与启示

从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从创建、具体化到中国化演进的历史发展,它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各有侧重,互有交叉。从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发展看,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根本性上提出了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一般原则,回答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基础性问题。列宁在他们二人的基础上,着重从如何实现制度转变的问题以及如何认识这一转变,因而主要回答的是怎么办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中,主要提出了关于制度理论的结构理论、标准理论、自信理论和治理理论,主要侧重于回答如何办得好的问题。当然,在纵向的演进中,这些制度理论在许多方面是互有交叉,相互依承的。列宁正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主义制度理论的原则性认识的前提下,提出了他的具体化理论;同时,在列宁的具体化理论基础上,中国化社会主义制度理论进一步演进和展开。

第二,方法相同,场域有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大发现,它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区别于前人的根本所在;同样,这一哲学基础贯穿在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发展过程中,是原则性认识、具体化发展和中国化演进的共同哲学基础。在这一方法论指导下,他们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都客观地认清这一历史必然性的最终实现,必须依靠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不过,任何方法必然要结合不同的现实条件,才能转化成为人们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由于前苏联和中国之间,及其与西欧国家均有着显著的差异,因而在具体运用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理论过程中,必然要根据不同的现实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和运用它。列宁提出的建立和建成相区别理论、多样性理论和体制机制理论共同说明了这一点。中国根据现实的国情,提出的制度结构理论、制度自信理论也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立场一致,逐步深入。自马克思1848年提出以共产主义为人类奋斗目标时,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成为全世界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体现在制度上就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的坚定信仰。而这一信仰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进程的发展,沿着“制度建立”、“制度建成”、“制度治理”的逻辑演进。其中,“建成”比“建立”,更加突出了制度建立后的实际成效和影响,更强调社会生产方式的决定性作用,“治理”比“建成”,更加强调了全社会、各方面的对制度的认可、遵守和实行。推而远之,随着制度在一国或几国内的成功,制度必然会在全世界范围内激起一个“再生”的趋势,并逐渐消除资本的国际基础,那么,到那时,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路程也就明朗了。

【注 释】

[1][2][3][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421.414.304.304.

[5] 在总结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对共产主义的阶段作了划分,把共产主义划分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6] 列宁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12.

[7] 列宁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98.

[8][9]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2.89.

[10] 主要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具体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列宁选集(第2、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邓小平文选(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张 洁(1987-)女,汉族,江苏赣榆人,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恩格斯列宁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拉美有多少“列宁”?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纪念列宁
最后的岁月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