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给西安市未央区传统制造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017-12-05宁宏茹
【摘 要】 文章分析了供给侧改革给西安市未央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传统产业发展受国内外双重夹击,企业不进行转型升级将被淘汰;面对需求升级,传统制造业必须结合产业和企业实际选择合适的升级路径。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智能制造;机遇;挑战
国际上,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国家加快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供给与需求存在严重的错配,存在大量无效过剩产能的同时,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造成我国购买力的外流。针对国内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面临的困难,国家在2015年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自供给侧改革提出至今国家陆续出台了20多个文件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并且为了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推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2015年5月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并陆续出台了多项智能制造和加快推动制造业创新的政策。根据国家的政策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也配套出台了多项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政策。这些政策为未央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推动力。
一、供给侧改革给未央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
1、未央区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
2007年以来,随着西安市行政中心北迁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西安将建设为国际化大都市,未央区被定位为西安主城区和新的行政中心区,并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根据西安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到2020年,未央80%区域将纳入主城区,全区不再保留基本农田,“三区一项目”(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浐灞生态区、沣渭新区和大明宫国家遗址保护项目)已成为区内重点发展区域。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未央区经济发展迅速,连续五年取得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在西安建设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格局中,未央区既有大明宫国家遗址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也有行政中心区的区位优势,更有西咸一体发展、城市建设重心北移的战略优势,未央区将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心区。未央区的区位优势将为区内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2、“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
西安紧抓“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机遇,以丝绸之路起点的地理优势,成为沟通内陆与亚欧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承接东部乃至全球产业经济转移。未央区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起点和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所在地,具有重要的地理优势。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亚欧合作交流更加深入,为未央区搭建国家级开放合作发展平台、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特区、丝路互联互通网络提供了宝贵机遇。
未央区的企业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正在失去竞争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战略转移到相关国家。其次,传统产业转移可以为高端产业提供所需的土地资源,也会带动跨境金融服务、跨境电商、物流等需求进一步扩大,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最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为企业提供新的市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合作会给我国企业提供新的市场机遇,“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还可以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资源、能源等。
3、居民消费需求升级促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提供优质产品
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人们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购买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国内制造业产品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在供给侧改革和智能制造政策的推动和支持下,制造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等方式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能成功进行转型升级。
4、供给侧改革的优惠政策和市场环境的改善将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在供给侧改革战略提出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产业发展政策、技术创新政策、人才政策、平台建设、奖励等多项扶持政策,并不断改善市场环境,提供有利于传统产业升级的发展环境。2016年的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2017年的重点是降成本和补短板,未央区的传统产业要抓住机会,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二、供给侧改革给未央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挑战
供给侧改革给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机遇的同时,也给传统产业企业带来一定的挑战。
1、传统产业发展受国内外双重夹击,企业不进行转型升级将被淘汰
近年来,我国传统产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日本发布了制造业竞争策略等,纷纷争夺国际高端市场。而新兴经济体利用相对低廉的劳动力等成本要素,加快各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快速推进其工业化进程。网联网、智能制造、机器人、数字信息技术、新材料、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制造业的不断深入应用,正在改变着制造业的分工和布局。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业、分散化的生产分布、全球化营销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美、日、德等国处于制造业高端,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的低成本优势不再,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等低端制造业难以维持。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全球产业变革,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和矛盾已经显现。
2015年国家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都是为了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虽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许多机遇,但是在化解产能过剩、降本增效等过程中进行资产重组、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有成功也会有失败。针对过剩和不足同时存在的情况,需要对成本高、质量差、高耗能、并且过剩的中低端产品,通过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质量。企业如果抓住机会,就可能在创新中发展,获得竞争力;如果错失机会,就可能面临低利润率、产品质量难以提升、发展空间有限,导致最终被淘汰。
2、面对需求升级,传统制造业必须结合产业和企业实际选择合适的升级路径
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结构和层次不断升级,追求个性、高品质、安全、健康的产品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传统制造企业的供给无法适应需求,旧思维和经营方式难以维持,已经有许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或关闭。同时,大数据、互联网信息技术、电商平台、智能制造等新技术的兴起,形成了新商业模式和新的业态,新型产业正在迅速发展。
经济衰退、企业经营困难使传统产业面临着生存压力,必须不断寻求转型升级的路径。传统产业只有发展创新驱动型生产,才能应对需求的升级。已经有一部分企业开展机器人替代人工,提高自动化程度、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改进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等措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比较强的企业,重质量、重服务、重品牌,市场定位比较准确的企业,能够获得快速成长,而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高、环保和安全标准不过关的一些企业将被市场淘汰。不同行业的企业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各企业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开拓思路,转变观念,从旧思路、旧方法、旧手段转向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选择合适自己的升级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国经济时报制造业调查组.中国制造业大调查:走向中高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 西安未央区政府网站[EB/OL],http://www.weiyang.gov.cn/ptl/def/def/index_22_186.html.
【作者簡介】
宁宏茹(1976-)女,陕西户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