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助推学校绿色发展
2017-12-05刘欣徐晓
刘欣+徐晓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梅溪湖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成立于2012年,是湖南省长沙湘江新区梅溪湖国际新城的第一所市属公办完全中学。学校依托长沙市教育局和长郡中学,在传承百年长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引擎,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课程建设成果显著,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
课程承载着学校立德树人的主体功能,是学校的核心供给力。学校的课程规划是学校对课程的整体设计,决定着学校课程的存在形态与基本结构。通过统一规划,学生对课程的适应性、教师对课程把握的准确性会明显提升,课程整体育人理念将更顺畅,学校课程文化也将逐步形成。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着力聚焦“绿色教育”,以“培养具有两型理念的现代人”为育人目标,实践“只只蚂蚁乐上树”的教育追求,努力实现“初中求优,高中求精,学校求特”的办学目标。这些是学校课程整体规划的“上层建筑”,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起点。本着突出“绿色教育”特色、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学校对“国家课程+校本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进行有效统整,使各学科、多课程形成合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完整的、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教育情境,逐步形成系统化、特色化、开放化的绿色课程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建设的校本化实践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是三级课程管理的终端,学校课程建设就是要落实国家课程,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对学校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
1.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搭建学校课程总体框架
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拥有特定的素养。课程对核心素养的追求不仅仅源于政策风潮,更是在课程价值领域的“回归”。我校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校育人目标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了功能型课程体系:
一是基础型课程。它包含重点培养学生文化基础的国家课程,和校本特色必修课程,如绿色教育、国学书法、英文听力等。这些课程通过学校的相关制度层层落实,确保学生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涵养宽厚的文化基础。
二是拓展型课程。这类课程分为课程选學生类、学生选课程类,以及校本特色必修课程。课程选学生类主要是依托年级组的学科拓展课程、依托学科组的创新拔尖人才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最大程度认识和发掘自身潜能,促进学习方式改进、学习能力提升。学生选课程类主要是校本常规选修课程,这类课程依托教师个人的爱好与特长,由学生自主选择,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拓展了课程的广度。校本特色必修课程主要是游泳课程,结合梅溪湖湖区开放、亲水的设计理念,学校将游泳不仅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更是培养学生一门生存技能。
三是活动型课程。这类课程包含部分国家课程、校本主题必修课程和校本主题选修课程。这里的国家必修课程主要是体艺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主题必修课程包含走进军营、两型绿色环保行、假期社会实践、五大主题节等(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社团节)。校本主题选修课程包含异国研学旅行、社区活动等等。后两类我们统称为“一行五节五走进”。
2. 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校本课程系列化
国家课程经过严格甄选与加工,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架构与内容逻辑体系。我校在坚守国家课程“底线思维”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尝试:一是国家课程补充。针对中学生生理发展现状及教师队伍特点,学校在艺术类课程中开设形体课,通过阶段性训练提高学生良好体态的控制能力和表现能力,不仅促进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还改善和塑造了学生的体型与体态、陶冶了美好情操、培养了良好的气质,达到外在形体美与内在气质美的完美统一。二是国家课程拓展。我校结合所在区位优势,针对“绿色教育”办学理念和“两型”示范校建设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教育诠释,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进课堂、生态文明进校园活动。语文组张晓凤老师的“绿色生态示范课”《大自然的语言》以文本认知和“语言”揣摩为基点,以培养生态环保意识为重点,对语文课程进行了有效的“生态化”尝试。三是国家课程创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活动型国家课程,在传统的课堂难以有效开展,学校对其进行大胆改造,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创造了一门全新的课程:走进新农村,通过每年暑假为期一周的社会调查与劳动实践,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形成了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发展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随着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形成,学校的课程主导权逐渐增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于学生的主动培养和个性养成、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学校办学的特色发张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校经过五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系列化的校本课程结构:一是校本特色必修课程,包括绿色教育、游泳课程、国学书法、英文听力。我们在2013年组织学科骨干教师编写了一套共11本的“绿色教育”校本教材,这套教材还获得了当年长沙市“两型”教育优秀校本教材唯一的特等奖。学校利用这套教材开设了校本特色必修课程:绿色教育,由各学科组老师轮流上课,胡志辉副校长还亲自为学生上绿色教育综论课。此外,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室内恒温恒湿游泳馆,每年五月、十月为学生开设游泳课程,在“让每位学生学会游泳”的课程目标下,学生不仅掌握了一项生存的技能,更是锻炼体质、磨炼意志,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二是校本主题必修课程和校本主题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含走进军营、两型绿色环保行、假期社会实践、五大主题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社团节)等,选修课程包含异国研学旅行和各类社团活动。这些课程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培养两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情境,这个情境不仅真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带有浓厚的“绿色教育”底色。endprint
3. 推进“高效·幸福·两型”课堂
教学作为课程的实施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也是对课程的再开发,教学是否有效、高效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是否实现。我校针对绿色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着力建设“高效·幸福·两型”课堂,具体有以下两方面的实践探索:
一是由下及上生成绿色课堂模式。建校之初,学校就组织绿色教育讲堂,具体由各学科组长牵头,针对学校办学特色及学科特点探索学科课堂模式,并在课堂实践中进行优化完善,据此在学科组长会中进行轮讲、讨论。轮讲结束后学校再组织全校教师参与的绿色教育论坛,针对学科课堂模式进行更大范围的展示、讨论,好的课堂模式越辩越明,好的学科课堂模式也逐渐找到了共通的要素,通过这样的方式学校“高效?幸福?两型”课堂正式成形,并逐步演化出绿色课堂四五六:绿色课堂四个环节(激趣两型引入——考点重点微视——高效探究——幸福分享)、绿色课堂五个关键(理念新、特色明、讲练精、技术潮、细节美)、绿色课堂六个要求(落实三点技能、体现三个特征、释放三种情感、贯彻三种学习方式、实施三种互动行为、做到三种合情律动)。同时学校还通过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示范课、师徒结对活动等方式将“高效·幸福·两型”课堂落实到每位教师的常规课堂,并不断调整、改进。
二是合力探索绿色课堂评价。学校针对绿色课堂模式量身定制了“高效”“幸福”“两型”三维一体课堂观察量表,量表“绿色”特点鲜明:首先是注重课堂的发展性与诊断性。量表突破传统的评价功能,更加注重其对课堂事件的直观反馈,并以此查找问题、寻求解决策略。量表的作用不仅仅是评价师生的课堂行为,更重要的是为提升课堂效能。其次是注重课堂的过程性与形成性。量表从“高效”“幸福”“两型”三个维度详细记录课堂过程,用描述性的文字及数据反应课堂实况,并通过与课程目标进行对比,判断其达成目标的程度。再次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常规的观课者进行外部评价外,量表还引入教师、学生进行内部评价,教师通过对其自身的课堂评价加深课堂理解与反思,学生通过对其自身参与的课堂评价进行多角度考量,也行使着他们无可替代的、天然的课程权力。
4. 探索“基于学生”的课程管理与“基于学校”的课程评价
三级课程管理机制使学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课程自主权,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课程责任。学校针对校本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活动型课程实施“基于学生”的课程管理机制,主要包含三个要素——學生需求评估机制、学生选择机制、学生参与机制。“基于学生”首先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学校建立了定期调研机制,包括问卷调查、综合需求分析、课程框架设计、课程筛选,每学期末由教科室负责设计课程需求调查问卷,向师生及家长发放。“基于学生”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课程选择自主权,学校利用云校园平台、校园网、班级电子显示系统发布课程及教师简介,并安排选课指导教师为学生选课提供建议和帮助,学生登陆云校园学校选课系统进行选课,完全实现自主选择。“基于学生”还要突出学生民主参与课程。学生在选课后,第一课时的任务主要是教师广泛听取学生关于课程安排和课程内容的意见和建议,课后教师进行调整改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建立学生参与的课程评价机制,学生评价将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评价对提升学校课程规划质量和学校课程运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校逐步探索的“基于学校”的课程评价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评价旨趣、以多元化共同体为评价主体、以课程实施过程与结果兼顾为评价思路、以多渠道收集的数据为评价依据,开展基于过程和文本的评价活动。课程评价依托学校即将结题的全国“十二五”规划课题《绿色教育视域下普通中学提升学生学习能量的实践研究》,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量化为七大学习能量指标,针对特定学生群体每学期进行测评跟进;评价的主体吸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课程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主体参与,强调对学校课程的规划、实施和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也包括对学校课程质量、学生学习结果等结果性评价;评价依据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包括教师对学校课程规划和开展的过程叙事以及阶段考核、项目验收和检测反馈等。课程评价以课程实施过程为主要内容,既包括实施前对课程规划、评价指标的评价,也包括实施中对课程规划质量的检测和反馈,以及实施后对课程质量的总结和改善。此外,还包括对课程规划、课程纲要等课程文本的评价。
三、课程建设的成效与努力方向
1. 学校课程领导力得到大幅提升
五年的学校课程建设时间虽短,但已然带动了一个新建学校的高位运行,并且注入了持续的核心供给力,而这不仅仅体现在领跑省市的学生学业成绩、体艺竞赛成果及教师、学校获得的各项荣誉表彰,更为重要的是课程在凸显学校教育本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培养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的循环教育生态:课程目标更加清晰,学校的课程主导权更加健全,课程整合情境更加完整,课程开发主体更加多元,课程资源建设更加有序,学校及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即专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课程真正成为学校的“软实力”。
2. 积极迎接新的教育常态:新高考
根据《湖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湖南省新高考将从2018年高一新生开始实施,学校也要研究与新高考相关的一系列新课题:一要突出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核心素养要通过新高考才能落地,而要应对新高考学校也要以学科关键能力为突破点,把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课程教学中。二要加强学生个性培养与指导。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发现学生的学科素养与爱好,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考试的科目与类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对课程标准的适切度。三要开发生涯教育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必须对所学内容、所选学科等做出有效选择,这些都需要学生对自我和未来的生涯规划有明确的、科学的认知。四要研究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新高考必然面临选课走班,教学组织形式将发生颠覆性变革,学校要提前研究,先在高一阶段开展模拟实验,分步分层稳步推广。五要突破初高中衔接难题。新高考倒逼初高中教育一体化改革,我校作为六年制完全中学,要有自我改革的思想觉醒与行为自觉,要遵循生命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以课程体系改革与重构为点,以点带面保持初高中育人环境的一致性、连续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梅溪湖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