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温暖的教育滋养心灵
2017-12-05谢凌云
谢凌云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作为管理者,需要从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出发,遵循从善的根本,温暖每一个人,影响每一个人。
一、故事“点亮”校园
1. 故事引发思考
遭到热议的2016年高考作文题,乍看其配图,我的心是痛的,冰冷的分数、亲吻的唇印、掌掴的手印直抵内心,姑且不去深究它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的侧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诠释,但它真真切切地警醒我们去思考!小学阶段是人生中最宝贵、最快乐的时光,最能开出体格、品质、身心、情智、思维、习惯的艳丽花朵。“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魔咒使得各种补习班井喷似地出现,家长趋之若鹜。双休日,孩子们不是在补习就是在去补习的路上;家庭教育的失位、缺位,使得“陪伴”成了最奢侈的愿望;高考如一座大山,家长一味追求分数,遗忘了“教孩子如何做人”,忽视了“培养人的核心素养”。我们试想:如果有一天,所学的知识被遗忘,那还剩下些什么?剩下的就只有教育。教育应该是安静的,教师,首先是“人”,再是“教师”。只有让教师的内心温暖、开放和阳光,才能使教育始终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
2. 故事让人温暖
“开学我和老师们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名称为‘享受问候。这两个多月来,每天清晨,我都会站在校门口,主动向学生问好,每一周的教师会上,我都会问老师们是否有主动向学生们问好,以及学生再见到老师时是否有积极的反馈,实验结果是很成功的。”(摘自湖南省长沙高新区金桥小学赵华校长随笔)湖南省娄底市第六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的“有你,真好”故事漂流、故事会,流淌出无数感人的故事。在我校这一亩三分地里,我愿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师生成长的现实诉求,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给教师一个幸福的归属,将“健康、快乐、幸福”作为最宝贵而朴实的本源。
二、精神“点燃”激情
精神即文化!每位教师都应是独一无二的,教师通过团队的相携互助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因此诞生。
1. “和”文化的凝练是需要土壤和空气的
“和”是一种气度,“和”是一种生态,“和”是一种态度,“和”是一种认同,“和”也是一种境界!教育是慢的艺术,讲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丝毫急躁,不必越俎代庖。这种“慢”是为了夯实基础,为进入“快车道”积聚力量。“和”是愿景,润是路径!用信任、赏识、赞美,达到和润的自觉与精神,在“和合而生,和而不同,和而大同”的氛围里成人之美、美各其美、美美与共,遇见最美的自己!
2. “和”文化的传承是需要接地气、聚人气的
一切从“人”出发,在探究“基于人的发展需求和核心素养”的实践之路上且行且思,渐行渐明。我校践行“和润”教育思想,秉承“求真、适应”的校训,用“平和、本真、从容”的姿态,努力让教师幸福有尊严,让学生快乐有收获,让家长满意有口碑,让学校发展有特色。
(1)构建新常态下的教育生态观。在新常态下,以“和”为思想,我校进行了大胆教育实践。“新常态”:教育的新常态是引导、是浸润、是影响、是改变。新常态下的教育,在于积淀学生素养,把学生的品行操守看得比分数更重要。新常态下的教学当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供给侧改革”: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过:化解当前存在的教育供需矛盾,要改善基础教育供给结构,突破单一结构的课程供给、资源供给、考试评价供给,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新“供给侧”结构,实现从“需求侧拉动”到“供给侧推动”的转变。教育是“人”的教育,我们充分挖掘、利用和发挥好教师的潜力,构建丰盈多元的“人”的教学。通过探究,构建了以“供给侧改革”理论迁移的新常态下教育生态观:强大“供给侧”支持(学校)——调动“需求侧”需求(教师)、激发“供给侧”活力(教师)——提高“供给侧”质量(教师)——满足“需求測”选择(学生)。不论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是良好的教育生态。
(2)完善适合学生的课程设置。我校从四方面入手,彰显课程的魅力,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教师,成就教师的同时成就学校!①夯实基础性课程。我校在开足开齐国家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努力调整课堂结构,优化教学策略,拓展教学途径,使得常规课堂优质化,优质课堂常态化。②丰富拓展型课程。丰富的课程资源就是等着学生去选择,在选择中实现学生创造力的提升,等着学生去发现,在发现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构建符合学生需要的课程。“和趣”走课的应运而生经历了从设想到调研,从意向申报到教师培训,从被质疑到被追捧的过程,全校2185名学生进行了81门课程的选择,“攀登阅读”平台的加入让阅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③践行探究型课程。我校以《小学生“1+X”体育运动能力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为行动路径,创新体育课程,实现“体”的要求和“育”的功能的和谐统一,并辐射到音乐、美术学科,不断丰盈多元的课程资源,彰显课程活力。④开发德育课程。我校围绕“打好身体的底子,埋下阅读的种子,培育习惯的苗子,丰富生命的底色”的培养目标,努力让孩子们拥有一个“新鲜、有趣、快乐”的童年。《向阳第一课》是我校德育课程开发的试金石。为了帮助一年级新生尽早适应小学生活,我校组织研发了以学生养成教育为抓手,渗透学校文化、熟悉校园环境、安全自护、入学心理准备等方面的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有少先队课程《队课小讲师》、家长课程《参与的力量》、国防课程《保卫祖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阳光驿站》、核心价值观系列课程《文明之光》等。
三、温暖“点击”梦想
教育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让人舒服、催人奋进。我校时刻把教师的发展放在心上,时刻把教师的冷暖放在心上。在教师专业成长上,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浸润,树立成就教师成“才”,成就学生成“人”,成就学校成“事”的思想;传递“我,很重要!”的信念;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营造职业幸福感;营造“以和化人、以真育人、以善启人、以美悦人、自觉发展、自主提升”的成长氛围;撰写个人三年发展规划;释放激情,心怀教育梦想。
1. 行动是成长拔节时最艰苦的过程
以“且行且思,渐行渐明”教师成长为引,结合教师自身特点,不断激发其内在潜能,鼓励教师“一专多能”。学校组织研讨确定了《小学生“1+X”体育运动能力提升的实践与探究》的课题研究命题,并成功申报湖南省级规划课题,经过几年的研究,帮助学生磨砺出宝贵的体育精神。同时,以此思维旁征博引地推广至美术、音乐学科,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分享是成长中最自在幸福的旅程
分享一种学习和经验的内化与物化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自主学习过程,是一种和谐的精神交流过程。在研究中,抓住一切机会释放教师的表达欲望,在分享表达中增进情感、互促互进。校刊《我们》是一份关注教师发展、聚焦生命课堂、启迪教育智慧的内刊。“我们,在一起;成长,在路上!”是校刊的宗旨。在这里,教师们以文抒怀、提笔寄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是我校教研教改的名片。
同时,我们不遗余力地搭建展示平台,借助“省级国培基地校”的优势承接培训任务,借助“网络联校”探讨传递课堂的魅力,借助各类竞赛推荐新秀,等等,让更多的老师用“自媒体”进行自我推介,在一次次蜕变、成长过程中收获自信和职业幸福感。
一个人就是一场战斗,一行人就是一种气象!时刻以归零的心态,重新出发,彼此温暖、彼此成就,在不断地探索中找寻教育的幸福,实现自我的价值。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第六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