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其肢体功能的影响

2017-12-05刘凤颖孙长霞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10期
关键词:优良率康复训练肢体

刘凤颖,孙长霞

(1.南京市第三医院门诊部,江苏 南京 210003;2.南京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南京 210003)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其肢体功能的影响

刘凤颖1,孙长霞2

(1.南京市第三医院门诊部,江苏 南京 210003;2.南京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南京 210003)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其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近期南京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为康复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然后观察两组患者训练前后FugL-Meyer简式运动功能测评量表(FMA)的评分及肢体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经训练,康复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优良率及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其肢体功能。

早期;康复训练;脑卒中;肢体功能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该病的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据统计,每年约有70%~80%的脑卒中患者发生残疾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该病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可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是降低其残疾率的重要方法[2]。为探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其肢体功能的影响,南京市第三医院对近期收治的部分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南京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其发病至入院的时间<3周。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经头颅CT及MRI检查被确诊为脑卒中。这些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意识清醒,各项生命指标平稳。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7例;其平均年龄为(67.4±6.9)岁。使用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康复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2~3天后,对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具体的训练方法是:1)为患者介绍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和必要性,使其积极地配合进行训练。2)在患者卧床期间让其采取良肢位。定时为患者翻身,减少其患侧肢体受压的时间。在患者采取患侧卧位时保持其肩部前伸、肘关节及指关节伸展、患膝微曲。在患者采取健侧卧位及仰卧位时,按摩其患侧肢体,每次按摩5~10 min。3)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将肩关节前伸,从近端向远端逐步为其活动关节。协助患者做以下的运动:肩关节前屈、外展及外旋运动;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运动;腕关节腕背伸、桡侧偏及尺侧偏运动;手指屈伸运动;桥式运动;膝关节屈伸运动;踝关节屈伸运动。根据患者肌肉的张力逐渐让其增加进行关节活动的范围(动作应轻柔缓慢,并应集中注意力),每次运动25~30 min,每天运动一次。进行被动运动的强度以患者不感觉疼痛为宜。4)根据患者康复的情况,通过抬高床头或增加靠垫的方法逐渐增加其上身斜卧的角度直至其可以取坐位休息。5)让患者逐步进行主动运动。指导患者自主活动关节,进行简单的日常生活操作,并进行站立、负重训练。告知患者的家属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使其能够陪同、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保护患者,避免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摔伤或滑倒。进行运动的强度以患者不感觉疲劳为宜。6)在患者可以进行主动运动后,让其在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的协助下取站立位,并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转移身体的重心。让患者双手平举,交叉向前伸,自主旋转躯干。协助患者进行坐位和站位的转换训练。鼓励患者独立进行吃饭、洗漱、更衣及上厕所等日常生活活动。在对照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2~3周后,对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具体的康复训练方法与康复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相同。两组患者均进行康复训练至其入院的第8周。

1.3 观察指标

进行康复训练前后分别使用FugL-Meyer简式运动功能测评量表(FMA)评价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该量表的总分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肢体运动功能越好[4]。根据患者的行动能力及《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3]中的相关标准判定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情况。优:患者行动自如,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良:患者可借助外力进行短距离的行走,肢体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差:患者的行动能力和肢体功能未得到改善,甚至在恶化,其患肢发生感染等并发症。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训练前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

训练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高于其训练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训练,康复组患者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训练前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分,±s)

表1 训练前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分,±s)

注:a表示与本组训练前相比,P<0.05;b表示与对照组训练后相比,P<0.05。

分组 训练前 训练后对照组(n=40)21.15±9.4231.25±11.21a康复组(n=40)21.23±9.0841.83±14.57ab

2.2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情况

经训练,对照组中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为优的患者有3例,为良的患者有16例,为差的患者有21例,其肢体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47.5%;康复组中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为优的患者有9例,为良的患者有21例,为差的患者有10例,其肢体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75.0%。康复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6.373,P<0.05)。

3 结论

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是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手法自理能力减退。肢体功能障碍可严重影响此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其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多数人认为,在脑卒中后早期患者应绝对卧床静养。但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实,及早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可刺激其休眠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作用,缩短其肢体功能恢复的时间[2]。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康复组患者,其肢体功能恢复的优良率及FMA评分均高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对照组患者。这是因为,在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7 d内对其进行康复训练,可刺激其肢体各运动通路的神经元。同时,重复地进行被动运动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有利于其神经中枢重组和机体各项机能的恢复[3]。此外,在脑卒中后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可降低其发生压疮、呼吸系统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强其对抗疾病的信心[4]。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其肢体功能。

[1] 韩静.早期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后期肢体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5,35(5):985-987.

[2] 杨倩,谭军.早期规范三级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4):79-81.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完全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01-318.

[4] 刘结梅.早期介入综合康复对脑梗死后上肢功能及肩手综合征的影响研究[D].广东:南方医科大学,2015.

R473.74

B

2095-7629-(2017)10-0161-02

刘凤颖,女,1969年出生,本科学历,主管护师,主要从事护理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邮箱:liufengying87@163.com

猜你喜欢

优良率康复训练肢体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肢体语言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肢体写作漫谈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