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T-H”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
——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

2017-12-05耿军会郭幼佳

关键词:卓越课程体系金融

郭 净,耿军会,郭幼佳

(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51)

“S-T-H”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
——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

郭 净,耿军会,郭幼佳

(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51)

在金融业大发展的新时期,金融业务和金融业态不断创新,对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变化,需要一大批符合新型业务需求的卓越金融人才。在分析高等教育本质和法理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发展需求(S)-科技文化发展需求(T)-自身发展需求(H)”三位一体的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以河北金融学院国家级金融专业(理财方向)综合改革试点为例,分析了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细化、培养过程、实践经验及培养成效。实践表明,“S-T-H”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潜能,其经验值得向其他金融专业推广。

S-T-H;新型卓越金融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金融行业正处于大发展的新时代,金融业务和金融业态不断创新,新型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拥有高智能、高创造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1]。但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反应常迟于社会变化的速度,金融人才培养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和创新创业要求[2]。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的变化,要求人才培养模式随之改变。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转变观念、积极应对新环境,要确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3],根据现实需求制定培养方案,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利用网络和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4]。具体来说,卓越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应该是适应社会经济、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求的,可以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形式创新、联合培养机制、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国际化培养等方面重构人才培养模式[5]。

随着金融行业大环境的变化,如何培养新型卓越金融人才是目前面临的一项新挑战和重要课题。河北金融学院以“区域资本市场特色班”“国家级金融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金融卓越人才培养工程”为平台,对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本文仅以国家级金融专业(理财方向)综合改革试点为例,探讨“S-T-H”三位一体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运行和成效。

一、“S-T-H”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及形成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依赖于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以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指导人才培养工作。

(一)“S-T-H”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依据

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时,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目标需求及来源,科学确立目标框架,然后对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和解释,选择合适的内容形成培养方案,最后对目标进行反馈评价,以此不断改进和完善设计。因此,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引领,决定了培养模式的内涵。

王伟廉、马凤岐和陈小红(2011)从教育的知识、社会和个体的本质出发提出人才培养目标来源,包括:人类文化遗产、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6]。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综合对教育本质以及高等教育法理的理解,确定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S)、科技文化发展需求(T)和自身发展需求(H)。基于此,确定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S-T-H”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并将三方面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为培养规格、选择对应的培养内容,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配套的教学管理体系和反馈评价机制,由此形成了完整的“S-T-H”三位一体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二)“S-T-H”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金融行业的发展,社会对理财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理财人才是金融行业中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为了培养新型卓越的金融理财人才,将“S-T-H”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形成了新型卓越金融理财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国家级金融专业(理财方向)综合改革试点培养方案中对应的培养目标(见图1)。

社会发展需求(S):金融行业的大发展呈现出金融与实体经济、金融与网络技术跨界融合的趋势。因此,未来的金融人才必须满足“经济金融化需求”,在人才培养时则要充分体现“金融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使学生具有解决金融问题以及以金融手段解决其他行业问题的多学科专业知识。

科技文化发展需求(T):以大数据、互联信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改变了金融行业,金融科技成为未来金融业的主流趋势,未来的金融人才也必须顺应“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需求”,培养能够“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专业金融人才。

自身发展需求(H):金融业的业务范围和商业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更多的“复合型高端金融人才”。这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专业知识和意识外,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跨界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思维和能力”,提升学生在新型金融机构中就业的竞争力以及职业升迁能力。

图1 “S-T-H”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细化和对应关系

(三)“S-T-H”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实施手段、教学管理、评价标准、评估方式等7大要素。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到改革和更新金融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上[1]。因此,国家级金融专业(理财方向)综合改革试点构建了以课程体系设计与改革为核心,七大要素相互影响支撑的“S-T-H”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

图2“S-T-H”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设计

第一,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化和细化,即具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及跨学科知识,具有知识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具有支持个人长期发展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

第二,实施核心是课程体系改革,搭建课程的“开化基础平台+方向专业模块”,以金融理财业务相关课程强化专业知识,以数据分析、风险控制、网络技术等相关课程强化技术,以文理法等跨学科的课程强化素质,以“仿真实训+校内外实践项目体验”强化能力。

第三,实施关键为校企合作和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的工作重点是与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全程紧密合作。师资队伍方面,校内师资强调与理财业务的对接和资格取得,校外师资则从金融机构中引进或聘请理财高管和业务骨干。

第四,评价标准应该结合价值标准和科学标准两方面。其一,“价值标准”主要考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体性彰显程度[7],更加注重学生基于金融理财专业优势的个性发展以及基于金融理财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二,“科学标准”主要考量满足经济社会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适应性程度[7], 培养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能够适应甚至创造未来社会的金融理财人才。

第五,实施途径和实施保障是教学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评价方式创新。在教学管理方面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以开放理念打破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教学安排的封闭性,实行教学组织安排的小班化、灵活化,并创新适合“S-T-H”培养目标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手段。

二、“S-T-H”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河北金融学院国家级金融专业(理财方向)综合改革试点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承担着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示范作用,在5年的建设实践中,探索形成了“S-T-H”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专业(理财方向)综合改革试点与学院传统的金融本科专业同一层次,但培养目标不同,与金融行业的理财规划师岗位要求相联系,以培养应用创新型、高层次复合金融理财和金融管理人才为目标。

为了了解金融理财行业的发展以及理财人才的需求情况,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之前进行了调研,深入分析了中国工商银行等省内外各大银行机构理财岗位的人才需求和知识能力要求,并形成了2010—2012年金融理财人才需求报告。两次组织行业和高校专家论证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金融特色制定了金融专业(理财方向)综合改革试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和金融理财行业发展需求,专业基础扎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管理层潜质+员工层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为地方金融理财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以提升能力素质为目的,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金融理财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发展需求,梳理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在此基础上明确知识要求、确定课程内容,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通过行业调研和与行业专家的反复论证,绘制了金融专业(理财方向)的知识能力素质实现矩阵、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线图和实践体系图谱。

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线图为例(图3),路线图从左到右是一个从能力细化到课程设计的过程,从右到左是一个从课程安排到能力实现的过程。金融专业(理财方向)综合改革试点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能力本位”的课程观,首先将核心能力划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拓展和创新能力3项一级能力,根据专业特点对每项一级能力细化成若干二级能力,将二级能力分解为所需的知识,以此设计课程内容。支持基本能力的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基础,多为公共课程和技术课程,体现了社会发展和技术发展对大学生的一般能力要求;支持专业能力的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核心,为专业基础课和方向课,体现了理财专业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支持拓展和创新能力的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外延,为选修课和素质课,体现了学生个人职业和个性发展的全面需求。这种“能力本位”的课程观通过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第三课堂相结合,全面实现了“S-T-H”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

图3 金融专业(理财方向)核心能力培养路线

(三)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打造校内外联合的师资队伍

金融专业(理财方向)综合改革试点本着“用好现有师资、引进行业师资、培养骨干师资”的原则,构建以“双师型”骨干教师为培养重点、以金融理财领域的行业专家和高校学者为师资助力的卓越应用创新型师资队伍,在专业导入、课堂教学、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各环节实现“双导师”制。

一方面,加强对校内骨干业务教师的培训。建设期内分期分批选派16名专业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访学或进修;4名教师参加理财规划师职业资格培训;6名教师到金融机构挂职;全部专业教师每年进行不少于64学时的网络课程培训,以了解行业最新进展和先进教育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深化行业师资的教学参与度。引进了1名资深理财经理作为专业教师,并聘请了22名行业高管或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行业兼职教师参与开发了《理财理论与实务》《商业银行网点现场管理》等校本特色课程;开设金融理财等相关讲座45次;担任学生实习和教师挂职的指导教师,使学生和专业教师提升理财相关实践经验和技能。

(四)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组织与管理

鼓励理财专业的教师加强对先进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学习,50%以上的专业课采取网络学习平台、云班课等在线形式与学生互动;采用翻转课堂形式进行教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和客体地位,使学生能够主动性地、扩展性地获取专业知识,创新性地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选拔优秀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和课题组,鼓励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参与金融理财大赛。

在教学组织方式上,采取“企业+学校+企业”的“三明治式”模式,利用“三阶段实习+三阶段理论”的方式强化与行业、业务的对接。“三阶段实习”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阶段理论”包括公共课理论、学科课理论和专业课理论。入学初始的认知实习主要是了解金融理财的重要性,形成对岗位和职业的感性认识;同时在公共课学习中有意识强化数学和英语的学习力度,在学科课中加强对经济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力度,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实习则通过到银行担任理财助理以加深对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认识,指引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按照理财规划师岗位要求设置,并对不同理财知识进行介绍,使学生能够满足金融机构理财岗位的全部知识要求。毕业实习则从第四学年的寒假开始,学生将前期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有利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以“问题导向”完成理财相关调研报告或产品设计的写作,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五)注重价值与科学标准,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金融专业(理财方向)综合改革试点对50%以上的专业课程进行了考核方式改革,结合教学评价的价值标准和科学标准,打破以往固化学生思维的试卷“一统天下”,授课教师可依据教学目标及课程特点,自主确定考核方式、考核范围、命题要求、成绩评定标准、各类考核形式所占比例等,使考核内容和方式能够真正测量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创新性。

以《理财理论与实务》为例,引入行为金融和财富管理的理念,重构了教学内容,以理财方案设计代替了原来的试卷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平时考核学生的理财基本知识和课外扩展阅读,期末考核综合性理财方案的质量以及团队协作,并将团队的理财方案设计过程拍摄成视频,由银行的资深理财经理进行打分和评判。这种考核形式从以往只注重结果的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将考核关键点充分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实现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考核学生参与度和实践创新能力,引入行业骨干或专家评价,从行业视角评价学生成果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三、“S-T-H”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自金融专业(理财方向)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以来,河北金融学院不断探索和实践“S-T-H”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试点班级在学风班风、文体活动、志愿服务、实习实践、就业升学等方面表现突出,均优于非试点班级。

(一)学习效果

2012级试点班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英语大赛等学科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4项;91人通过英语四级考试,48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69人取得会计从业资格,66人取得证券从业资格,36人取得银行从业资格,1人取得理财规划师资格,1人取得金融分析师资格。2013级试点班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获校级一等奖学金,27人曾获校级二等奖学金,44人曾获校级三等奖学金;77人通过英语四级考试,29人通过英语六级;59人取得会计从业资格,59人取得证券从业资格,17人取得银行从业资格,20人取得理财规划师资格,10人取得基金从业资格。

(二)发展潜力

2012级和2013级试点班在专业实习实践中表现优秀,3人受到中国工商银行省行领导的表扬。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铜奖一项,在全国理财规划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一项。在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有奖征文中获得特等奖一项,其他奖项6项。在“工商银行杯”大学生金融创意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设计理财产品的3名学生获得了工商银行总行颁发的校园直通offer。从就业来看,试点班学生普遍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截止毕业,2012和2013级试点班40%以上的学生进入银行工作并迅速成为部门业务骨干;考研上线率为20%,15%的学生进入国内外高校继续学习深造。

四、结语

经过5年实践,“S-T-H”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模式经验已经在其他财经类专业中进行推广。在未来的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强行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研,分析理财相关岗位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从新型卓越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班级建设等多方面入手继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理财人才的培养水平和质量。

[ 1 ] 邱兆祥.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10-08-05.

[ 2 ] 杨兆廷,杨蕾,王宁.地方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6):15-17.

[ 3 ] 杨学东,彭芸.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1):171-172,174.

[ 4 ] 张艳英,罗薇薇.互联网时代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18(1):45-48,75.

[ 5 ] 祝洪章.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实施——以“卓越金融人才”为目标[J].教育论坛,2013(4):178-179.

[ 6 ] 王伟廉,马凤岐,陈小红.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目标平台建设[J].教育研究,2011(2):58-63,76.

[ 7 ] 刘学忠,余宏亮.论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4):83-88.

(编辑:王佳)

2017-07-14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编号:2015GJJG173);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财经类应用创新型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研究”(编号:2016GJJG170);河北金融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金融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愿+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编号:2017CXCY14)。

郭 净(1978-),女,河北保定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G642

A

1008-6927(2017)05-0011-05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7.0106

猜你喜欢

卓越课程体系金融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卓越之梦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