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用试验设计的期末考试模式探讨
——以“食品添加剂”课程考试为例

2017-12-05马玉青李广靖田益玲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添加剂考试

马玉青,李广靖,田益玲

(河北农业大学 食品科技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采用试验设计的期末考试模式探讨
——以“食品添加剂”课程考试为例

马玉青,李广靖,田益玲

(河北农业大学 食品科技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以“食品添加剂”课程考试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经实践研究获得如下结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赞成根据课程具体情况决定考试方式,不赞成千篇一律的闭卷考试,其中有78.2%以上的学生希望对于专业课采用试验设计考试的方式。通过实践发现试验设计考试有两种:1.教师命题,学生选题,设计申请,试验实施;2.教师命题,学生选题,设计探讨,共定方案,而后教师根据各组确定的最后方案给出相关题目让学生进行笔试。由于实施过程中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确定可以推广的试验设计考试模式为上述两种方式结合。

专业课;试验设计考试;评价方式;食品添加剂;创新人才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创新是创业很重要的源动力,而“创新”涉及的核心问题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创新人才的培养[1]。大学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有关,教学评价方式——考试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2]。考试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担负着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重担。专业课作为大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培养课程,在考试中所体现的学生应用知识创新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食品添加剂”课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共同的专业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正确利用食品添加剂解决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问题,而且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开发新型的食品添加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能够对目前现有的食品添加剂进行监管,而且能够有效地认识和发现新型和非法的替代品。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简单地识记各种添加剂的介绍,例如:名称、性质、适用范围、用量及鉴别等,还需要其根据食品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使用或者替代。传统的闭卷笔考试主要是对学生相关知识的识记考试,这样在无形中抹杀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探索一种新型的适合我国目前普通高校实际情况的考试方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方面。文章将以食品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为例,对试验设计考试的模式进行研究,采用匿名调查问卷方式,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对考试方式和评分体系态度调查。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的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以及现代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以食品科技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现代科技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3个年级两个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5份。

二、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研究以食品科技学院和现代科技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65份,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问卷研究对象样本分布

通过学生对考试方式的态度调查(表2)可以看出,尽管大学里的考试对学生来说,是个“沉重的压力”同意占50.4%,但是在“面对多样的大学课程,考试应该多样化”中却有92.6%的学生同意,并且在A2、A3、A4中同意占到比例的一半以上。从该统计来看,在大学中考试方式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而带来沉重压力,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传统的闭卷考试严重地限制了大学生的自己独立去想、独立去做的机会,致使学生思考和创新意识消失殆尽。只有充分尊重高校学生个体独立和言论自由的教学过程,才能营造出培养创新精神的有利氛围,激发出他们身上蕴藏的创造性品质和潜能。

表2 学生对传统考试方式与试验设计的态度 %

采用实验设计考试模式的高校课程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新能力,最终的课程评分不仅是对学生掌握本门专业课的衡量,更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测。创新能力即根据现有思维模式产生的不同于常规或大众思路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并带来新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能力。专业课的基础知识是长久不变的“旧”理论,但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却可以表达出千差万别的形式,也会体现出完全不同的价值。实验设计考试模式鼓励、“强迫”学生脱离常规,大胆去思考、去实践。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实验设计的完整性、新颖性、可操作性,可直接衡量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通过进一步精准分析和价值判断可评测出该学生创新素质的水平。在准确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创新素质水平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高校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标,为社会主义输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也是理工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步骤。

从表3中可以看到,对“学生分数全部由任课教师决定”同意的只有10.2%,说明学生在对于传统的评分方式并不满意,需要探讨更新型的评分体系,而对于试验考试中的评分体系赞同率只有51.2%,刚刚过半,而且在B2、B3、B4中赞同率都是在50%左右,不同意的低于30%,学生一直在传统评分体系下,对于新的评分体系具体更为合理而没有准确的判断,基本是处于迷茫状态。

表3 学生对评分方式的态度 %

注:评分按照教师评分占50%、试验结果评分20%、试验过程评分20%、学生互评10%。

(二)大学生对考试方式期望的性别差异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调查数据,从结果中分析出:在对考试方式期望上,男女大学生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对传统考试方式的期望值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通过上述结果可知,分析主要原因包括以下3方面。

1.不平等的性别对待,女性对社会认可度的重视性高于男性。在中国传统习俗“男尊女卑”腐朽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当今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常常被忽视。刚刚成年的大学生背井离乡、远离亲人聚集到高校,在新环境、新生活中势必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女生一般都是首先向教师求助,并且向教师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几率比男生更多;由于男性独立性较强的特点,男生选择独自面对难题和挫折比率大于女生。由于中国高校录取制度的原因,相同专业的所有男女生入学分数相近,各方面能力水平相当,但社会地位不平等造成了现实社会中职业性别歧视,这种压力促使女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更高、学习积极性更强,更希望尽快脱颖而出,期望进入社会后平等的拥有满意的工作岗位以及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因此,女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患得患失的思想,影响了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她们更倾向于传统的考试方式。

2.不同的人格性别差异,男性推陈出新的意愿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在人格上的性别差异导致了评价方式标准的差异。许燕认为,男性与女性怀疑性和恃强性存在明显差异,男性比女性更爱质疑,更好强[3]。喜欢争强好胜的男生更容易对常规做法或大众思路提出疑问,产生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发明,“摆脱”教师的框架、自己动手实验设计的考试模式更适合他们的口味。而自律性较强的女大学生相对的依赖性较强,较喜欢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更希望教师能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心。因此,女生更倾向于传统的考试方式。

3.不一样的认知方式,男性的思维活跃性高于女生。彭贤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男性女性在心理类型的思维-情感、感觉-自觉维度上差异显著,男性在思维和感觉维度占优势,而女性在情感和自觉维度占优势[4]。也就是说,女生在情感、直觉方面表现较男生突出,男生则在思维和感觉项目占有优势。因此,女生比较注重内心情感和直觉感受,对于外界的评价更为敏感,更关注教师的为人师表和教学态度,喜欢较直接的传统考试模式;而男生思维活跃,较喜欢经过思考和加工的过程,必然会倾向于发挥性的实验设计考试模式。另外,根据刘岳江研究发现,在认知方式的差异也使男生和女生在对考试评价方式选择有所不同[5]。大部分女性大多为偏向场依存性人格类型,男性大多为偏向场独立性人格类型。主见性较强的男生、为人处世自主性强,更喜欢做一些标新立异的新事情;而女生独立性相对较弱、易相处,受外界影响很大,较强的依赖性使得她们更倾向于在别人的安排下去做事,更在乎教师的指导与关心,不太愿意去独立解决问题。因此,女生更倾向于传统的考试方式。

(三)大学生对考试方式的年级差异分析

大学生对考试方式的期望,在年级区别上总体差异较大。大一、大二学生对新型考试方式期望明显高于大三、四的学生(P<0.05),大三、大四大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从大学生对新型考试方式的总体情况来看,对新型考试方式的期望值最高是大一的学生,大四学生的期望值是最低的,大三的学生对新型考试方式的期望值又有回升的趋势。

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差别是大一学生对新型考试方式期望值最高的主要原因。中学教育属于普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和公民基本素养的教育,为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中等普通科学文化基础和道德基础。高等教育是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为了通过高考的独木桥,大一新生为单一而传统的考试模式苦苦奋战了12年,迫切希望摆脱,对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考试方式充满了崇拜和向往。特别是在日常学习和考试过程中,他们更加期待新的模式和方式出现,因此对于新型考试方式的期望值远远高于高年级的学生。

学习方式的不适应,造成了大二学生对新型考试模式的热度有些下降。由“教师手把手教授”的高中生活转变为“以自学为主”的大学生活,大一新生很快就产生了不适反应。每门课程多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性地讲述基本概念和各个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多详细知识和具体技能需要下课后通过自学获得。突然获得“自由”的学生不能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对自学有了懈怠心里,造成一年级成绩不理想。进入二年级后,一些学生出现迷茫、无从下手的状态,想回到原有教学方式,从而导致对新型考试模式信心不足,期望值稍有下降。

对专业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得大三学生对新型考试模式的期望值很高。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大二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式,进入大三后新增的专业课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部分的学生都建立了明确学习目标,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得学习目标按部就班得完成。在学习上充满信心的学生,对发散思维、动手实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期望教师给予更多的自行设计的机会,对实验设计考试模式期望值迅速提升。

面对升学就业人生抉择的迷茫,使得大四学生对新型考试模式的期望值降到最低点。对于在大学生活学习了3年的学生来讲,由于目前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和社会功利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四的学生对于新型考试模式的期待值反而下降,他们更多关注最后的结果,而对于过程已经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面临就业或者进一步深造的现实问题,大四学生再次出现选择的迷茫,忙于应聘或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中,忽视了专业课学习,对于考试方式他们几乎根本不去关注,出现应付情绪。

三、以“食品添加剂”专业课为例的试验考试方式探索

根据课程特点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食品添加剂”课程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安全专业中的课程性质与学生以往对该课程的反应,探索确定该课程一种新型的考试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2006级,采用学生自主命题自主设计、教师辅助指导试验设计考试

2006级食品科技学院参加考试的人数121人,共分为16组。虽然16组学生都在强调食品添加剂在试验中是重点,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 75%的小组试验注重最终产品,只有剩下的25%密切关注食品添加剂相关的内容。而仅有的25%中,还有50%以上的试验是对食品添加剂基本性质的验证,并非自己的试验设计。且教师在评分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验设计基本是照搬照抄一些已发表的专业文献,而不是在专业文献上分析综合设计自己的试验。其实该情况通过试验过程中的学生讨论环节就已能发现,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尤为突出——对于完全按照文献的试验设计出现了无法实现或者大相径庭的结果。但是作为新型考试方式的尝试,为了避免打击学生自己动手的积极性,笔者还是尽最大的可能,引导其在出现了不可预知的问题的情况下完成试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试验设计不是一味地将他人成果“拿来”就可以完成的简单设计,而需要自己的总结思考才可以完成。

在该年级完成“食品添加剂”课程考察后,随机抽查了9名学生进行座谈,共同反映了一个问题:当他们听说自己的设计试验为期末考试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知道该如何做。究其原因,是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考试方式后,面对新的考试方式的迷茫。我们的教学更多的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训练,使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培养起“自己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期末的考试,而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践,以解决更多实际问题”,“心中无问题”自然不会想到怎样去解决。要让学生明白,在今后的工作、科研中,能够解决问题固然重要,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出问题,能够提出问题才能真正地反应出对该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2007级,采用教师命题、学生选题试验设计

针对2006级出现的问题,在2007级实施试验设计考试时,任课教师采用教师命题、让学生选题的方式进行试验设计。一方面解决了学生面对新型考试方式无从下手的困惑,另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找一篇专业文献照做的问题。整个过程中学生查找资料,并且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针对自己的选题提出方案,然后试验。前面过程进展非常顺利,但是在试验过程中却出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别”,其原因为“食品添加剂”课程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课,相关专业课程开设较少,因此在试验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或者方向出了偏差,出现了很多组试验无法进行下去的结果,虽然任课教师尽力帮其解决,但是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结果,很多学生表示有些遗憾。课后的座谈中,学生也提到了专业知识的不健全使他们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结果。同时,试验经费紧张的问题也伴随而来。随着招生的扩大,学院计划内的试验经费却没有增长多少,且食品添加剂试验设计考试并不属于计划内的经费支出,课题经费更为有限。对于我国一般的本科院校,经费紧张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三)2008级,进一步对教师命题考、学生选题试验设计考试方式的完善

虽然2007级的考试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果,有效地防止了试验设计过程中学生照搬照抄的现象,但针对试验设计由于前期考虑欠缺而失败对学生造成打击的问题,对2008级学生的考试方式进行了调整。首先,学生根据任课教师提供的模板,通过查找文献资料撰写试验设计方案,而后教师对其试验方案提出相关修改意见,学生根据修改意见对其试验方案进行修改,反复几次后,在课题组论证方案可行的情况下,学生才可实施试验。有效解决了学生试验过程中出现做不下去的问题。且多次的修改过程促使了学生自觉去查找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思考能力。对于经费紧张问题,课题组研究决定对部分试验组采用笔试的方式,即根据每个组的试验方案对其试验方案设计中需要掌握知识点提出问题,让改组人员进行笔答,每个试验组基本是两个题目。结果发现,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经费问题,还准确地揪出了试验组中的“南郭先生”们——那些对试验方案贡献不大或者在组中挂名的学生在笔试过程中就会暴露出来。

课题设计初,对于小组个别成员“偷懒”的问题,笔者以“学生互评分”方式克服,但连续3年,参加该考试方式的学生为458人,分为89组,互评分的平均分为95.8,其中组内标准评分的标准偏差均小于1%,组间的标准偏差在1.2%~1.7%之间,有18组每个人的互评分出现“雷同卷”。在评分之前,虽对学生互评分做出了标准,可是部分学生面对第一次互评的评分方式,更多的是采用的“等价交换”的原则,而忽视了实验过程中每个同学的个体贡献,没有做到客观评判。面对这种的群体行为,不能否认市场经济的利己主义对学生的影响[7],导致学生趋向有利于自己评分结果去互相评分。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出,由于传统教学方式中对学生价值观引导的缺乏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利己行为。要探索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环节,需要从当代大学生的群体行为的发生机制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去分析。

后期采用的笔试虽然是开卷方式,有大量的资料在手,但少数对试验设计没有贡献的学生由于前期未对题目进行思考和探讨,面对试题还是不能着手去做,即便仔细分析有了思路,但是考试时间有限,也无法做到答题较为完善,考试结束后为自己曾经的偷懒而后悔。

四、主要结论

根据本研究结果,在普通高校中,学校教学经费不太充足的情况下,“食品添加剂”及其类似的专业课采用试验设计考试的方式可以采用如下3种方式进行。

(一)教师命题、学生选题、设计申请、试验实施

通过这种方式,在学生设计申请过程中,相关教师根据其设计申请的内容及其可行性进行修改批示,减少了试验过程中学生由于盲目性带来的试验用品损耗,同时,保证了试验的顺利实施,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满足感,并且在师生对设计申请的讨论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师命题、学生选题、设计探讨、共定方案、最后笔试

这种情况是在学生人数较多,而相关教师数量较少,且实验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实施。该方式前三步与第一种方式基本相同,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查找资料、总结资料并且在探讨设计试验方案过程中,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在共定方案后,往往会有一些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要求对方案进行实施研证,激发了其主观能动性。在教师根据试验方案进行笔试过程中,完成该方案但没有进行思考和资料收集的学生往往被暴露出来,这样对于促进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有重要的意义。

(三)上述两种相结合

对于在教学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在试验方案实施后进行开卷笔试。试验方案的实施是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归纳总结的结晶,是对自己一次小小创新的验证,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卷笔试是任课教师在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考察。在不知不觉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将创新的思想贯穿到实际教学中,同时可以有效地挖掘“南郭先生”,用事实告诉学生,任何投机取巧在该考试过程中无法行得通。

[ 1 ] 马丽, 邵云飞. 知识创造驱动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J].现代教育管理,2017(2):109-114.

[ 2 ] 郁秋亚. 高校人才培养回归大学教育本位的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3):10-12.

[ 3 ] 许燕. 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及教育建议[J].教育研究,1999(5):33-38.

[ 4 ] 彭贤,马素红,李秀明.大学生认知风格的性别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299-301.

[ 5 ] 刘岳江,王晓成,周新华,等.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2,33(2):116-120.

[ 6 ] 石彤,李洁.新时期高校女生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挑战[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5):56-63.

[ 7 ] 董海霞.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思考[J].当代教学科学,2016(11):26-29.

(编辑:刘伟霄)

2016-12-23

河北农业大学教改课题:“《食品添加剂》采用实验设计方式的期末考试研究”(编号:08-B14)。

马玉青(1981-),女,河北正定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创业就业与思政管理。

田益玲(1974-),女,副教授,基金项目课题组带头人,研究方向: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

G642.0

A

1008-6927(2017)05-0078-06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7.0120

猜你喜欢

食品添加剂添加剂考试
赢创扩大在华涂料添加剂产能
Seeking UNESCO's recognition for the baguette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几种食品添加剂对山楂果丹皮品质的影响
食品安全与食品添加剂的关系探究
空气中80%是“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有多可怕?
你考试焦虑吗?
会变魔术的添加剂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