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POC”的古代文学“校本慕课”混合课堂的建设与实践

2017-12-05

长江丛刊 2017年12期

杨 智

基于“SPOC”的古代文学“校本慕课”混合课堂的建设与实践

杨 智

在后慕课时代,慕课的校本化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同时,基于“SPOC”的混合课堂教学模式为慕课的“落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本文即以古代文学为例,在借鉴“SPOC”教学理念基础上,开展“校本慕课”混合课堂的探索和实践,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校本慕课”资源的建设,二是如何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将慕课资源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SPOC 古代文学 校本慕课 混合课堂

作为“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习革命,慕课正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随着对慕课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慕课的优势和不足。其优势在于操作的简单化、资源的精品化、教学的互动化、学习的个性化等等,但同时也存在学生自觉性不强、教学方式单一、任务完成率不高、情感教育缺乏、名校课程在一般院校“水土不服”等问题。有鉴于此,开展基于“SPOC”的“校本慕课”混合课堂的建设不失为一条可取之路。

一、“校本慕课”混合课堂的建设理念:从MOOC到SPOC

就本质而言,SPOC实际上可视为对MOOC的创新和优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多…福克斯教授首先提出SPOC的概念[1],即“Small Private Online Curse”(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对学习者设置准入标准,将学习者人数控制在十人到数百人之间,以提高学生者参与度和学习完成度。同时,与MOOC相比,SPOC更加注重校本化[2]。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阿纳特…阿加瓦尔曾形象地把SPOC理解为“Classroom+MOOC”,即学校专属慕课[3],主要是利用MOOC资源或平台进行的小规模教学。由于SPOC学生人数少,故能够实现针对学习者的分类型、分层次教学,提高师生互动效果和质量,较好地监控督促学生的学习行为。由于校情不同、学生素质有差异,一般院校学生在学习慕课平台的名师名校课程时,可能存在“水土不服”、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而正如萨尔曼…可汗在《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中指出的,学生实际上偏好自己老师的视频。因此在SPOC教学模式下,实现慕课资源的校本化也是题中之意。“校本慕课”混合课堂的建设理念即借鉴SPOC教学思想,通过翻转课堂将优质慕课资源(特别是自建校本慕课资源)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慕课学习与传统课堂二者的优势,以提升教学实效性。

二、古代文学“校本慕课”混合课堂的建设

“校本慕课”的建设具体到古代文学而言,着力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努力将校外慕课课程和平台“校本化”。教学团队积极与“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深度合作,引入其精品慕课《唐诗宋词人文解读》。同时“智慧树”平台还建立了汉口学院专属定制课堂,开辟独立班级讨论区,配备课程专员,与线下授课教师及时沟通,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另一方面,积极自建慕课。教学团队与汉口学院信息技术中心合作,着力打造校本慕课《中国文学经典解读》。该课程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解读,让学生了解与把握古代文学中的精华部分,展现古代文学的无穷魅力,达到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对经典作品和优秀文化的审美水平与鉴赏能力的目的。自建慕课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录制阶段”和“完善阶段”三个步骤:

“准备阶段”重点解决视频授课形式的确定、课程大纲和课程日历的设计、拍摄团队和场地的确定、录制脚本设计等问题。首先要考虑具体的视频授课形式。当前慕课视频授课的形式丰富多彩,如课堂实录、软件ppt录屏、人物讲座、演播室专录甚至手机自拍。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及教师的授课习惯,教学团队采用以课堂实录为主的授课形式。汉口学院信息技术中心提供了专业的视频拍摄和制作团队,并布置了录制教室。然后,每位授课教师按照任务分工设计慕课录制脚本。脚本设计十分重要,直接关系着视频授课效果。脚本要严格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日历进行设计。与传统的教师授课稿不同,录制脚本不仅提供知识点,还要有录制提示,如标注“人像”“ppt”“人像+ppt”“视频”等形式,适时显示ppt及多媒体内容。否则仅有教师讲解,而没有ppt和其他教学资源的穿插展示,学生难以获得深刻印象。

“录制阶段”是整个自建慕课的关键环节。其中授课教师的状态调整尤其值得重视。《中国文学经典解读》采用的虽是课堂实录,但面对摄像师和镜头,授课教师难免会出现紧张和不适应,甚至出现忘词或语言错误,不复平时授课时的风采。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每次正式录制前,宜先给老师五到十分钟左右的“预热期”,先录一小段,然后实时播放给教师观看,使其及时了解自己当时的状态,并做出相应调整。这样在正式录制时,教师的状态就会放松很多。另一方面,将讲稿分成两类,教师出镜的部分必须脱稿,而播放ppt或视频的部分可以不脱稿。如此交叉进行,既减轻教师压力,又保证录制顺利进行。

“完善阶段”包括视频后期制作调整及相关课程资料的完善。视频录制完毕后,需要精剪和调整。一是逐句配上字幕。虽然这一工作相当枯燥和繁琐,但没有字幕的视频观看效果将大打折扣,故精确的字幕十分必要。二是删除教师授课中的口误或知识性错误。三是替换不清晰的视频或图片。根据内容需要,也可以安排教师进行补录。另外,讲课录像虽然是慕课资源的主体,但作为完整的视频课程体系,相关配套资源比如课程和教学团队简介、课程导学、课程讨论和习题、课程评价方式、课外拓展资源等,都必须及时完善。

三、古代文学“校本慕课”混合课堂的实践与总结

在引入校外精品慕课与自建校内慕课的基础上,教学团队开展了以翻转课堂为主要形式的古代文学混合式教学,并已顺利运行了两个学期。翻转课堂在具体实施时,关键在于三个环节——首次见面课、后续翻转课及课程综合评价。

首次见面课的主要目的是“讲理念,立规矩”。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熟悉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明确学习的规则和任务,了解课程评价考核方式及线上、线下的考核比例。同时,介绍线上慕课资源《中国文学经典解读》《唐诗宋词人文解读》的课程基本信息与教学内容。在见面课的尾声,教师需发布第二次课(翻转课)的课前线上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后续翻转课的关键在于“丰富翻转形式,提高翻转实效”。基本流程是:教师通报前段线上学习情况——学生代表发言或展示成果——其他学生点评——教师点评并讲解重难点——布置下次翻转课前线上学习任务。在此框架下,翻转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师讲生听、生讲师评、生生辩论、案例研讨等,每次翻转可尝试采用不同的形式,给学生以新颖感,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课程综合评价要求改变传统课堂“期末一考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更多地把目光聚焦于过程性评价。具体到古代文学混合课堂而言,就是将评价标准一分为三,包括“线上平时学习效果评价”“线下翻转课效果评价”及“期末综合评价”。其中“线上平时学习效果评价”占40%,主要考察学生视频观看情况、课后习题完成情况、在线讨论情况;线下翻转课效果评价”占20%,主要考察学生翻转课堂发言、讨论的活跃度以及上课考勤情况;“期末综合评价”占40%,主要由线上期末试卷成绩和线下课程论文成绩构成。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综合评价,力求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

经过两个学期的实际运行,古代文学“校本慕课”混合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师生的共同认可和好评。2016年底,校本慕课《中国文学经典解读》被评为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期末结课调查表明:学生整体满意度达到了92%。不少学生在课程感言中表达了自己的学习感受。如有的学生认为混合课堂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者更加自由地安排学习时间,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有的学生认为翻转教学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同时线上与线下学习内容实现了有机整合与互补;有的学生认为看到自己熟悉的教师主讲的慕课有一种亲切感,觉得慕课离自己并不遥远,学习起来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另一方面,通过此次“校本慕课”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设和实践,教学团队全体教师也获益良多。其中,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具体而言,就是从“一”到“多”的角色变化。曾经有学者把SPOC模式下的教师称为“慕师”,或者“教师4.0”[4]。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是“讲授者”,而混合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除了由“讲授者”变成“引导者”之外,还扮演了其他角色,如导演、编剧、演员、数据分析师和教练等等。在自建慕课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制定视频拍摄计划,要像编剧一样制作视频脚本,要像演员一样出镜。在线上平台,教师要定期登录管理帐号,查看学生的各类统计数据(如登录情况、任务完成情况、习题情况、讨论情况等),像分析师那样对数据进行分析思考,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案。在翻转课堂上,教师还要充当好教练的角色,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形成学习团队,从“教”变成“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否尽快形成自治型学习团队是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良好的学习团队一旦成形,就能够产生自主管理、自我监督、互助学习、团队评估等效果,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能力,大有益处。

四、结语

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教师的角色、教学的模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生的层次各不相同,基础千差万别,学习要求越来越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更具开放意识、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有效率地利用新技术、更好地引入或建设优质教育资源,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地指导学生成长进步。“校本慕课”混合课堂教学模式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整合了MOOC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长,较好地解决了外校线上“慕课”在校内水土不服的问题,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课程、校内与校外课程的“双赢”。一方面,充分保证了传统课堂师生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体验,避免了纯网络学习缺乏情感交流的弊端;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了慕课的优势,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同时,校本慕课又给学生增加了一份亲切感,提高了学习兴趣。总而言之,在后慕课时代,我们应采用新的思维去审视与推进教学改革,作为MOOC的延续与创新,基于“SPOC”的“校本慕课”混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条值得深入挖掘和探索的可取之路。

[1]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

[2]尹合栋,后MOOC时期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5(11).

[3]康叶钦.在线教育的新时代——SPOC[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

[4]邓锐.慕名而来,课不容缓——慕课建设与教学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134.

[5]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汉口学院文法学院)

2015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慕课”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436)。

杨智(1983-),男,汉口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