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黄色新闻”的“前世”与“今生”
2017-12-05白天航段本嵩
白天航 段本嵩
浅谈西方“黄色新闻”的“前世”与“今生”
白天航 段本嵩
“黄色新闻”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新闻业,如今作为一种新闻取向依旧在被今天的媒体工作者使用。尽管“黄色新闻”在伦理评判上一直为人们所不耻,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黄色新闻”有利有弊,并且在随着媒介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本文旨在追溯西方“黄色新闻”的“前世”与“今生”,从而对该报道流派的优缺点进行总结,探究“黄色新闻”发展的正确方向。
黄色新闻 煽情主义 报道流派
“黄色新闻”最早源于两位美国报业大王赫斯特和普利策的商业报刊之争,并在此期间以“黄色新闻”为主的报刊达到高峰。由于《新闻报》与《世界报》的恶性竞争造成了公共舆论对其的强烈抵制,因此在1901年后,“黄色新闻”开始大幅衰落。但“黄色新闻学”作为一种报道流派一直存在于媒介报道之中,如今英国的《太阳报》、《每日镜报》、德国的《图片报》等都是含有大量的“黄色新闻”性质的大众报刊。纵观历史的进程,自19世末“黄色新闻”诞生以来,这种新闻取向一直对媒介经营者和大众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黄色新闻”的开端与顶峰
19世纪末,商业报刊开始逐渐转变为大众报刊,在此背景下,普利策的《世界报》继承了美国煽情报纸的特点,开始刊登大量的有关于刺激、犯罪、两性的消息。其中由理查德…奥特考特创作的连环画《霍根小巷》的主人公“黄孩子”在美国读者中大受欢迎。但与此同时赫斯特的《新闻报》为了与其竞争,不仅将新闻的煽情性发挥到极致,还将“黄孩子”专栏搬至自己的旗下。双方就此争论下开始了策划各种刺激性新闻,从此建立在煽情主义之上的“黄色新闻”正式得名,并开始在美国大行其道并直至高峰。普利策和赫斯特对“戈登索普谋杀案”、“美西战争”的报道都是“黄色新闻”报道方式的典型案例。从政治上来看,美国此时的民主化进程相当迅速,“民主化”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大众对于社会事务的关心程度也在普遍上升,报刊中所刊登的骇人听闻的新闻也在不断地吸引着公民们的关注。经济方面:工业革命的完成对于经济的贡献可以说是空前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此时的包括美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文化的发展都是较为繁荣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很大地推动了报纸行业的发展。而报纸行业的竞争也因此更加激烈,利用“黄色新闻”来吸引眼球也就不足奇了。文化方面,“大众文化”的盛行。“大众文化”本身就包含有商品化和标准化的特征,流行而又转瞬即逝,这种浮夸且成本低廉的文化将大众作为自己的诉求对象而在社会中盛行。[1]因此可以说“黄色新闻”也在当时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众的口味。“黄色新闻”的发展并不是普利策和赫斯特个人的结果,而是整个报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大众报刊”的时代。
二、“黄色新闻”的“今生”
在发生总统遇刺之后,民众开始抵制赫斯特的《新闻报》“黄色新闻”随着严肃性报刊,如:《纽约时报》的兴起开始走向衰落,但其对新闻报道方式的影响直至今日。如今的传媒大亨默多克旗下的《太阳报》以及已经关停的《世界新闻报》都是英国著名的“小报”。而默多克本人也是靠“黄色新闻”起家。其准确地给自己的报纸进行定位,;并充分注重受众—广大工薪阶层的阅读兴趣。尽管默多克旗下的《太阳报》的前身是严肃性的政论报刊,但在20世纪60年代其销量都只是在85万份。在默多克接手后进行改版,改为小报后,深入人心,充分调动了工薪阶层的积极性。到了70年代初销量已经升至1700万份。[2]直至今日,《太阳报》都是英国销量最大的报纸,是严肃性政论性报纸《泰晤士报》的几十倍。虽然今天已经没有了纯粹意义上“黄色报纸”,但在新闻报道中,“黄色新闻”并不少见,并且含有该类新闻的报纸的销量也远远超一些严肃政论性报刊。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力量的巨大进步推动了媒体的发展,如今以手机为代表的自媒体基本已经进入全球大众的生活,正如麦克卢汉在20世纪提出的“地球村”概念一样。也正是在这样如此发达的媒介之下,全球几乎都进入了一个“泛娱乐化”时代,“黄色新闻”可以说在新的时代下又得到了新生。
三、“黄色新闻”的利弊
(1)首先,其最大的值得我们新闻媒体工作者借鉴的就是其把受众放在首位的思想,“黄色新闻”充分考虑了受众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正是因此“黄色新闻”才能一直在被关注。其次,“黄色新闻”反映了传媒的两种功能之一:讲述故事,“黄色新闻”中大量运用白描还有叙事的写法来“讲故事”,从而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再者,“黄色新闻”对低层口味的迎合是对大众传媒娱乐功能的一种预演和发挥,充分反映了社会现实。最后,“黄色新闻”促进了新闻的改革。在大众报刊期间,“黄色新闻”的确算是对新闻改革的一次尝试,改变了之前政党报刊时期的“黑暗时代”。
(2)但是“黄色新闻”的不利影响也相对更为突出:一是降低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黄色新闻”中充斥着大量的虚假煽情性的新闻,甚至夸大、捏造和策划新闻,严重地与新闻专业主义相悖,也降到了新闻在大众中的可信程度。二是毒害了大众的心灵。“黄色新闻”中主要包括一些淫秽色情以及暴力血腥的新闻,因此对于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大众都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大众的心理健康。三是转移了大众对于政治、经济的注意力,降低了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黄色新闻”从属于传媒中的娱乐功能,因此其与严肃政治性报刊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这种“泛娱乐状态”使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关心程度在不断降低,不利于整体社会的向前发展。
[1]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M].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134.
[2]王文科.中外名记者的梦想与追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94~295.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