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按大类招生及其培养模式

2017-12-05

长江丛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大类专业教学

高 争 李 鹏

浅谈高校按大类招生及其培养模式

高 争 李 鹏

按大类招生及其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新选择,这种新的培养模式在提高高校办学质量、优化专业设置、推进人才培养以及改善就业工作等方面有显著的积极意义。在新模式下需要高校加强学生指导,切实转变传统观念,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保障教育质量的方式将人才培养工作做好做实。

高校 按大类招生 培养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知识经济的刺激下,学科与行业间紧密联系的关系被打破了,特别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开始有了新的转变,与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相比,以往人们热衷的“专才”已不再是最优选择。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方能与社会需求接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采用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211工程”高校中,超过一半学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在一些非“211工程”普通高校中,也有不少开始实行按大类招生或已经进行了相关实验试点,这种新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高校改革传统的有效途径。

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进行合并,按照一个大类招生,如将会计学、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业管理等专业划为工商管理类。学生在入学后需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待大二或大三再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学习专业。这种模式与传统高考录取时严格区分专业有较大不同,改变了以往学生高考后填报志愿,高校按专业录取的单一模式。

一、按大类招生的优点

按大类招生模式出现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是社会对人才多元化要求在高校方面的体现,一方面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传统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个体发展有关。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按大类招生有其独特优势。

(一)按大类招生有利于提高高校办学质量

按大类招生打破了原有严格按专业授课的模式,在培养目标以及管理模式上有了新的突破。高校可以根据新的培养目标对原有资源进行强力整合,在教学管理上更好的发挥统筹全局的作用。此外,新模式的产生会促使教育方式的创新与改革,对任课教师亦有了更为专业细致的要求,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会促使高校教学单位在任务、结构、技术与人员方面的全面进步,而这些因素恰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按大类招生对于优化人才培养、提高办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二)按大类招生有助于优化专业设置

受单一培养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专业发展上亦受到了不少消极影响。首先,专业生源参差不齐。在传统模式下,一些热门专业备受考生欢迎,而其他一些专业则出现了被冷落的情况,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往往会将政策优势倾向于优势专业,“好专业”越来越好,“坏专业”越来越坏的情况十分普遍。而按大类招生一方面降低了考生报考志愿的风险,另一方面又为考生进行专业选择提供了更多选择。经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重新选定专业,会有效改变原有专业之间的布局,对学校专业的优化有一定促进作用。

(三)按大类招生利于高校人才培养

按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有几个明显的优势。第一,有利于学生培养扎实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一到两年时间牢牢的夯实理论基础,这对选专业之后的学习有奠基的作用。第二,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选择什么专业去学习要基于学生的兴趣、特长以及实际的条件,因此可以大大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的专业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效果显著。第三,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按大类招生满足了因材施教的需求,为学生发挥个性提供了机会。

(四)按大类招生有利于改善就业工作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下,按大类招生从某种程度上对就业工作也有益处。基础课程加专业课程的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成为基础知识牢固、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如前文所述,按大类招生避免了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学生可以更精确的对自己进行定位,也可以更理智的选择职业,避免了就业时无头绪的状态。

二、按大类招生进行培养应加强的工作

总的来说,按照大类招生有利于加强学生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对高校人才培养以及专业建设都有积极意义,是一条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培养之路。对于已经开展尝试按大类招生的高校来说,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需要格外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转变传统观念

长期以来,按专业招生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不少学校对按专业招生的弊端认识不足,出现了不重视按大类招生的情况。一些已经开始实行按大类招生的学校,虽然从形式上完成了转变,但是在操作上却与以往无异,并没有将该培养模式落到实处。一些教师对于按大类招生亦存在疑惑,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致使人才培养工作走了不少弯路。因此,高校上下应切实转变传统观念,大力开展宣传与答疑解惑工作,真正地将按大类招生做成有利于学校、有利于学生的好事。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原有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进行相应调整,高校必须不断完善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首先要切实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将学生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为学生选择专业、调整专业提供实际的帮助;其次高校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对学制、课程管理、教学内容管理、教师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为按大类招生及其培养模式的有序开展扫除障碍。

(三)完善专业建设

新的培养模式对学校专业布局提出了要求,以往热门专业备受欢迎的情况有可能被打破,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在加强优势专业的转型的同时要从结构上对其他专业进行调整,建立一个门类齐全的、发展均衡的专业结构对学生益处颇大,是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保障。高校狠抓专业建设,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自身专业特色,事实上,高校在完善专业建设的道路上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特色专业建设,只有发扬优势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

(四)保障教育质量

按大类招生及其培养模式对高校教学要求比以往要高。高校要改进教学计划以适应新的培养模式,课程配置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就业环境不佳的新形势下,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未来就业的规划。在课程内容方面,首先要重视基础课程的建设,在按大类招生及其培养模式下,学生需要用一到两年的时间进行基础学习,因此,在课程内容上要保证科学性与时代性;其次,对于专业课程,我们也要发扬其“专才”特色,为学生提供优化的教学资源,真正将“专业”二字体现出来。至于教学方式,我们也应适当进行调整,挖掘新的教学手段,配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将教学过程有序的完成。

(五)加强学生指导

按大类招生及其培养模式对学生亦有要求。虽然新的模式打破了按专业录取及其培养模式带来的弊端,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在面对专业选择时时常会出现困惑。因此,我们应该在大一或大二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帮助其了解学校相关培养政策,避免在选择专业时陷入盲目。

我国实行按大类招生及其培养模式的时间并不长,无论是宏观的制度层面还是微观的课程建设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总的来说,这是一条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之路,是一条利于学生成长的科学之路,是一条帮助高校完成专业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的康庄大道,因此我们要不断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从教学、管理等多个角度全面推进改革,助力高校腾飞。

[1]翁明丽,席群.本科大类招生与教学运行模式研究——以南通大学为例[J].市场研究, 2011(06): 82~84.

[2]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01).

[3]卢燕.论高等教育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必然性[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本文系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基于“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GJY-2015-ZD-4)阶段性成果。

高争(1986-),男,陕西蓝田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大类专业教学
基于CiteSpace 的中医软坚散结法的可视化分析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谈大类招生背景下音乐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