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常用成语的语用条件限制研究
2017-12-05马敏玲
马敏玲
汉语常用成语的语用条件限制研究
马敏玲
语用条件的发展具有着深厚的哲学渊源,它揭示了语言的普遍共性,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语言研究过程中不必要的理论重复,同时又有益于语言学科的发展。汉语常用成语的语用条件对成语的搭配、适用语境及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汉语常用成语的几种典型的语用条件限制类型,进而概括性的阐述了汉语常用成语语用条件限制的意义和作用,以期为相关人员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汉语 常用成语 语用条件 限制
一、汉语常用成语语用条件限制的类型
根据语用学的相关研究,语言使用者必须要具备将语句与语言的使用语境恰当的结合起来的能力,也就是说,语言使用的合理性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不合理的语言表达方式则会自觉的违反了语言使用的人际规范,违背了语言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导致语言交集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或达不到完满的交际效果,因此,语言使用的恰当与否完全取决于语言的使用者是否遵循了语言的语用条件。汉语常用成语的语用条件限制条件主要包括以下的两个类型:一是汉语成语的搭配使用限制,二是汉语成语的语境使用限制。
(一)汉语成语的搭配使用限制
在汉语成语的搭配使用过程当中,一些成语的搭配使用项是相对固定的,而这些固定搭配项的语用特征、内容以及情感色彩等多个方面对汉语成语的具体使用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作用。例如,“下课前,老师对我们三令五申不许迟到。”这句话当中的“三令五申”,最早是出自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以宣其刑赏。”以及“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因而是作为我国古代军事纪律的简称而出现的,成语当中虽含有多次命令和告诫的意识,但其指代的对象多是指上下级或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因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不适用,若将其换成反反复复则会好上很多。
1、汉语成语的搭配使用限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汉语成语搭配项的语用特性对成语使用的语用条件限制。汉语成语搭配项的语用特性即是指搭配项区别于其它汉语词汇的根本属性,以成语“根深蒂固”为例,“根”和“蒂”原本都是指植物瓜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深”和“固”则表示的是深厚、牢固,比喻的是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但在其释义当中,却没有很明确的将其所特指的事物明确的表示出来,因而,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免就会出现类似于“一棵根深蒂固的树。”这样的错误来。
通过成语辨析,我们知道,成语“根深蒂固”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多是与旧势力、旧思想、旧制度等一些列抽象性的词语搭配使用的,例如“但我总还想对于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施行袭击,令其动摇,冀将来有万一之希望。”(鲁迅《两地书•十一》),再如“‘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的根深蒂固。”(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等。因此,成语“根深蒂固”的搭配项性质多为抽象,用其来形容“树”一类的具象专有名词,显然并不合适。
类似于这样的成语还有搭配项为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俗习惯的“积重难返”以及搭配项为政府、公司等大型工作机构的“宿弊一清”等等,在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理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全面的了解。
(2)汉语成语搭配项的感情色彩对成语使用的语用条件限制。汉语成语搭配想的感情色彩对成语的使用情况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作用。以成语“黔驴技穷”为例,“黔驴技穷”出自于唐代柳宗元的《柳河东集•黔之驴》,所比喻的是将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全部都用光了。通过成语辨析,我们知道,“黔驴技穷”的搭配项多为贬义。例如,“他们不过是黔驴技穷,想求个活命罢了。”(陈立德《前驱》第三十八章)以及“犯罪分子自以为很精明,作案隐蔽、方法巧妙,但事后总是黔驴技穷,被我公安人员擒获。”等等,其指代对象大都带有非常明显的贬义色彩。诸如此类的成语还有“作茧自缚”、“贼眉鼠眼”、“三教九流”等等。
另外,在汉语成语当中,还有搭配项以褒义或中性词语为主的。以成语“光明磊落”为例,“光明磊落”出自《晋书•石勒载记下》“大丈夫行事,当礌(磊)落落,如日月皎然。”,所形容的便是为人正直坦白,胸怀坦荡,毫无半点隐私暧昧不可告人之处,其搭配也都是用来褒扬和描写正面人物的。例如,“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宋•朱熹《朱子语类》)、“公子光明磊落,为天人所钦瞩。”(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聂小倩》)、“他为人光明磊落,在群众当中威信很高。”等等,都带有一定程度上的褒义特性。诸如词来的成语还有“堂堂正正”、“力挽狂澜”、“妙语连珠”、“神采奕奕”等等。
因此,在汉语成语的使用过程中,使用者理应时刻注意成语搭配项天然具有的情感色彩,从而避免词不达意或者不小心冒犯他人的现象发生。
(3)汉语成语不同搭配项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成语使用的语用条件限制。汉语成语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仅仅只有一个搭配项的现象十分稀少,大部分时候,汉语成语的使用都会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用搭配项,这些不同的搭配项在语用特点、内容以及情感色彩等多个方面的不同关系对汉语成语的使用同样也会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以成语“格格不入”为例,格格不入出自清代袁枚的《寄房师邓逊斋先生》“以前辈之典型,合后来之花样,自然格格不入。”,主要用来形容彼此双方之间不能协调,不能相容,双方之间有抵触,不能契合等等,而依据其释义,根本无从得知“格格不入”的双方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一种相互关系,因此,便就有初学者会做出“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格格不入。”这样的句子来了。
根据成语辨析,我们知道,“格格不入”在搭配项的关系处理方面,应该是后来这与现存环境之间或个人与团体之间的不契合,不相容。正确范例:“我本不知‘运动’的人,所以凡所讲演,多与该同盟格格不入。”(鲁迅《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在这句话当中,“我”属于个体,而“同盟”属于团体,因此,“我”与“同盟”之间的不相容,则是指代个体与团体环境之间的关系。再如,“他们身上的装束,显然是农村集贸市场上的流行款,与时尚明亮的大厅显得格格不入。”(文章《北京时间不到点》)这句话当中,不契合的是“他们身上的装束”与“时尚明亮的大厅”。其中,“大厅”属于现存已有的环境,而“装束”则属于后来者,因此二者是现存环境与后来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类似于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对不同搭配项之间的关系具有语用限制的成语还有“大相径庭”、“方枘圆凿”、“水乳交融”等等。
2、汉语成语的语境使用限制
一些汉语成语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结合一定的语境才能正确表达其含义,下面我们通过实际举例的方式来逐一说明。
(1)能够直接从成语的释义看出成语的语境使用限制的汉语成语。以成语“舍生忘死”为例,“舍生忘死”出自元代关汉卿《哭存孝》中的“说与俺能争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将。”,其基本含义是不将个人的生死放于心上,常常出现在英雄人物为了他人或集体利益,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语境当中。这是由成语中“舍”的字面义引申而来,“舍”表示“舍弃”,即舍弃自身的生死,隐含着为他人或集体送命的深刻含义。例如,在“这次和她一起来的还有两个半大孩子,他们都是张秀珍舍生忘死从铁轨上救下来的。”这句话当中,“张秀珍”之所以舍弃自己的生命,是为了救下“铁轨上的两个孩子”。再如,“一个在前线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曾经面临生与死的选择,血与火的考验。”这句话当中,“功臣”面对战争,浴血奋战,将自身的生死安危全部抛于脑后等等。
以成语“浪子回头”为例,“浪子回头”出自《八十一梦•第32梦》中的“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其基本含义是指不务正业的败家子改邪归正,悔过自新,多用于有过犯错行为的失足青年身上。例如,“他在电影《古惑仔》当中扮演了一名浪子回头的黑社会老大,为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观影印象。”这句话当中的“他”舍弃了“黑社会老大”的身份,即是放弃了原有对社会有危害的职业工作,因此说他浪子回头是十分适合的。再如,“只要你浪子回头,严格要求自已,即使做过错事也可以原谅。”这句话当中,“即使做过错事也可以原谅”正是浪子悔过自新以后,所应当享有的待遇。除此之外,能够直接从成语的释义看出成语的语境使用限制的汉语成语还包括“不辞而别”、“改邪归正”、“三令五申”、“层出不穷”、“后顾之忧”等等。
(2)不能直接从成语的释义看出成语的语境使用限制的汉语成语。一些汉语成语不能直接从成语的释义看出其使用语境的限制,这就需要观察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学习及知识总结才能得出。以成语“顾全大局”为例,“顾全大局”出自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中的“总求大人格外赏他们个体面,堵堵他们的嘴。这是卑职顾全大局的意思。”,其释义主要是使各个方面不受损害,通过成语辨析,我们知道,在成语“顾全大局”当中,往往暗含着“牺牲个人或局部,从整体的利益出发,满足大局不受侵害”的意思。例如,“倘若东林、复社两党的朋友,能够顾全大局,解除纠纷,也未尝不可一变士林的风气。”(欧阳予倩《桃花扇》),这句话当中就包含着当“东林、复社两党”发生纠纷时,其内部成员应当忍一时之气,为“士林风气”的改变有所牺牲的意思。再如,“然而要顾全大局呢,也有个无可奈何的时候;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就不能不自己开解自己。”(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句话中表示,在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自己”就有必要为了大局的利益做出一番牺牲。这种语境限制属于成语使用者之间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环境限制,诸如此类的成语还包括“萍水相逢”、“东奔西走”、“一如既往”、“一技之长”等等。
二、对于普及汉语常用成语语用条件限制的相关建议
汉语常用成语的语用条件限制和决定了成语使用与搭配项和语用语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汉语学习者正确的掌握和使用汉语成语知识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针对汉语常用成语教学的建议
在汉语常用成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可以通过合理化构建教学模型的方式,综合性的将汉语成语的来源、字面解释、深层含义、用法提示以及正确示例明确的呈现在学习者的面前。其中,在成语深层含义的解释中,要注重包含对成语隐含意义、情感表达以及适用语境的细致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汉语常用成语的正确使用方式。
(二)针对汉语常用成语词典编撰的建议
就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我国汉语常用成语词典在编撰的过程当中,往往只注重对成语字面解释及语义方面的详细编写,而忽略了对成语语用条件的描述,长此以往,便对学生的成语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我们建议在汉语常用成语词典的编撰过程中,理应适当加入对常用成语语用条件的合理解释及正确使用例句等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成语是汉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正确的掌握汉语常用成语的语用条件,对汉语成语的学习和使用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不断加强对成语语用条件的学习力度,使成语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出其特有的影响力。
[1]戴新月.论汉语常用成语的语用条件限制[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5(02):136~140.
[2]宁 和.误 用 成 语 考 辨[J].读 与 写(教 育 教 学刊),2016(03):24~26.
[3]赵丕杰.不要忽略使用条件[J].青年记者,2015(01):60~61.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