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味觉词通感隐喻研究

2017-12-05张馨文

长江丛刊 2017年12期

张馨文

语言研究

汉语味觉词通感隐喻研究

张馨文

通感隐喻是一种特殊的隐喻,跨越不同的感官域。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指我们的概念系统中感官域之间的特征相似性心理联想。本文进行了味觉词的通感隐喻研究,证实了通感隐喻超越了词汇、句子层面的修饰功能,成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在重塑人类经验、重构社会现实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感隐喻 味觉词 认知

一、 引言

人可以见到眼前所看,听到耳边所闻,觉到皮肤所感,嗅到鼻前所闻和尝到口中所品。是因为人拥有五官感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的,某一个器官受到刺激后,也会给其他的器官带来相似的刺激。“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钱钟书,1979:52)。通感是指“我们在思考或交流时用属于乙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属于甲感觉范畴的事物印象,以期达到新奇、精辟地表达效果。”认知语言学认为,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它是跨感官域的认知方式,目标域(target domain)和源域(source domain)都是感官域,其源自于我们的身体体验。感官感觉虽然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了感官感觉,我们才能分辨颜色、声音、软硬、粗细、重量、温度、气味等,这样我们才能进行其他复杂的认知过程,基于感官体验的通感隐喻这一认知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表达自己的更为抽象的所感、所想和所思。Lakoff 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告诉我们: 我们的生活经验包括身体体验和文化体验,并且这两种体验都会对我们的认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实际上,通感是用一种感官经验去描述或表达另一种感官经验。它是隐喻性的,不仅出现于文学作品中,也大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中,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Ullmann对19世纪的许多文学作品中的通感进行的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通感隐喻中感觉的移动方向主要为较低级向较高级,触觉、味觉、温觉和嗅觉属于较低级的感官,而听觉和视觉则属于较高级的感官。通感的意义建构和阐释过程符合我们的概念系统中的普遍的认知规律,即从可及性高的概念到可及性低的概念的一个映射(mapping)。基于味觉的味觉形容词存在大量的通感隐喻,本文将主要运用Lakoff 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及其主要的作用机制——跨域映射理论,通过分析汉语基本味觉词的通感隐喻,揭示其隐喻性认知和思维过程。

二、 汉语基本味觉词通感隐喻研究

味觉是指舌头与液体或者溶解于液体的物质接触时所产生的感觉。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汉语基本味觉词包括酸、甜、苦、咸和鲜。味觉词酸甜和苦拥有大量隐喻,咸味是中性盐显示的味,是食品中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味,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隐喻使用。作为第五大味觉词,鲜也存在隐喻使用现象。

《说文…解字》中提到“酸,醋也。関东谓醋曰酸”,即酸是一种醋,関东的人把醋叫作酸。根据这一定义,酸的本意指醋这一实物。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能力与语言的发展,酸的本意逐渐消失,酸用来指醋的味道,被列为味觉词范畴。当下,酸是形容味道或气味像醋一样。例如这杏真酸、酸枣和酸菜。秦汉以来,甘就指可口的味道。《说文…解字》中提到“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汉代以后,甜从甘中分化出来。后来,《廣韻…添韻》中指出“甜,甘也”。随着甜的发展与广泛使用,甜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用来形容味道像糖或蜜一样(跟“苦”相对),例如这药水是苦的。《说文…解字》中提到“苦,大苦苓”,即苦是一种植物。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这一原型意义逐渐被取代,苦字用来形容味道像苦瓜或黄莲一样(跟“甘”和“甜”)相对,例如药很苦。《说文解字》中提及“咸,皆也。悉也”,即咸的意思是全和都。后来,随着盐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人们开始用咸字表示盐的味道,这种用法的原因已经无从考证,周朝时期,人们就将酸甜苦辣咸划分为基本味觉词。此后,咸的本意变成了一种味觉。《说文…鱼部》中提出“鱻, 新鱼精也”,认为鱻是新鱼的美味。汉朝人首次用鲜代替鱻。《说文解字》中指出,“鲜,鱼名。出貉国”。鲜指一种鱼类的名称。从造字法来看,鲜属于会义字,指鱼类和羊类的美味。随着鲜的广泛使用,逐渐被人视为味觉词。1908年,日本学者提出鲜味可以在味蕾上感知,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即一种氨基酸,鲜味是蛋白质的信号,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让人的味蕾品尝到鲜味。事实上,中国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识别出鲜味,只是缺乏科学性研究,鲜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国味。作为基本味觉词,酸甜苦咸鲜都是最直接的最熟悉的身体经验,随着人们对世界的不断探索和了解,在隐喻思维能力下,人们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下面详细分析五大基本味觉词中存在的通感隐喻现象。

(一)味觉域投射到视觉域

1、 酸

酸味人们来说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是刺激,酸味闻起来也是刺鼻的。由于古时候穷人,一是穿不暖,二是古时候洗澡是奢华的享受,有钱人家洗香水浴,而穷人则是随便到河里洗一下。穷人洗不起,在河里洗不干净,就有一股体味,汗酸味。穷人生活窘,穿着也不体面。人们想到穷人就会自然联想到他们身上的酸味和破烂的衣服。因此,味觉词酸,投射到嗅觉域,然后又投射到了视觉域。在古代,科举制度下,穷书生更是多见,穷酸时常用来形容贫苦读书人的穷困、窘态。现在主要用来指一个人或事物看起来贫窘、不体面的样子。例如:

(1)而她们自己伤心的时候,一定是一副寒酸相。

(2)现在已一改以往的“穷酸相”,门脸装潢得富丽堂皇,字号换成了喜神婚纱。

(3)我带来了个黑黄色的小土罐,寒寒酸酸的挺不起眼。

(4)他依然穿得土气寒酸。

2、甜

甜是让人愉悦的味道,给人到来美好的感觉。当我们看到别人对自己微笑,我们会觉得开心舒服。因此在视觉域中甜常常投射到带给人美好感受的微笑或人上。例如:

(5) 周迅脸上挂着幸福甜蜜的微笑。

(6) 杨钰莹以其甜美的形象和歌声走红后便销声匿迹。

(7) 一笑露出腮上的两个甜甜的小酒窝。

(8) 小黄有一张娃娃脸,脸上布满甜甜的微笑。性格温柔像处子。

中国人喜欢吃蜂蜜,蜜的味道很甜,由于汉语独特的构词法,形成了甜蜜这一联合型复合词。甜跟美联合组成甜美投射到视觉域,连绵词甜甜同样可以投射到视觉域,汉语的构词法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使用。

3、苦

当人们品尝到苦味会有非常不好的感觉,最令人难以接受,甚至产生味觉逆反,并且面部表情也会变得狰狞。在视觉域中,苦更多的是投射到人感到难过时的面部表情上,而且苦常与味觉涩和触觉痛一起使用,因为二者都是让人不适和抗拒的感觉。例如:

(9)叶乔波没有哭,苦涩涩的面孔无法掩饰心的巨创。

(10) 每当看见刘斌那愁眉苦脸的样子,我就知道他的日子也不好过。

(11) 每天上朝的时候,都愁眉苦脸地向家里亲人告别。

(12) 还有一张充满痛苦微笑的脸。

(13)我摇头苦笑,放弃了希望

苦笑是指心情不佳,而勉强做出的笑容。像是自嘲一样,自己嘲笑自己,想给别人安慰,就像自己不在乎导致苦笑的那件事。

4、咸

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会思考有七情六欲,人会流泪,眼泪留下来,进入嘴角,人们会尝到它的咸味。泪是咸的已形成共识。当人们看到别人的眼泪,就会想起泪是咸的,因此咸被投射到视觉域,用来指看到的咸咸的眼泪,例如:

(14)在这一刻,呼国庆竟然掉泪了,有两行咸咸的泪水从他眼里流了下来,滴在了谢丽娟的手上。

5、鲜

鲜味作为最直接的身体经验,很容易被人获取。鲜指刚捕捞的出来的鱼的美味,生活中,经常品尝到。生活经验告诉人们,鱼类刚捕捞出的色泽味道好,刚捕捞出的鱼和放置较久的鱼,颜色很不一样,前者比较明亮后者比较暗淡。因此鲜被延伸为新和明亮的意思,与亮构成明亮,与新构成新鲜。这些词中,鲜都可以被投射到视觉域,用来形容食物的新和亮。比如:

(15)穿上最鲜亮的服装,学会精心地打扮,不要在乎他人的眼光。

(16)看台上,中国队的啦啦队散布馆内,鲜亮的红旗垂挂在栏杆上。

(17)色泽黄绿鲜亮,形色味及口感俱佳。

(18)取干净、新鲜的西红柿,榨成汁。

(19)杨贵妃爱吃的新鲜荔枝。

(二)味觉域投射到听觉域

1、酸

酸味会给人在味觉上带来不适感,同样一些不好听的言语、曲调和声音等也会让人想要拒绝和反感。因此酸投射到令人感到不适或难过的言语、曲调和声音等听觉域上。这类例子有:

(20) 言语尖酸刻薄,使人听着不舒服。

(21) 这歌手摇头又晃脑,踢腿又摆手,歌词软绵绵,曲调酸溜溜。

(22) 漫漫黑夜中,听到远处传来浸淫着江湖艺人苦涩与酸楚的鼓声。

2、甜

甜是味觉词,它给人带来美好的心理感受。悦耳的声音、嗓音和歌曲等都可能成为甜的目标域。这类表达比比皆是,列举如下。物极必反,生活中,甜是有程度之分的,如果我们吃过多糖类或者糖份很高的食物,我们的口腔牙齿会感觉很难受,还会产生腻的口感,同时让人心里不舒服。同样,如果我们听到过于亲密的语言、语气或歌声,也会感到不适。正是这种相同的不适心理,使甜投射到听觉域,但会略带贬义,比如例(28)。

(23)银币发出清脆甜润的声音。

(24)夏春甜美的声音随即唱出了我们的这份真情。

(25)寒风不断送来那甜甜的嗓音:“阿姨,给您一张。”

(26)很久以前有一对热恋中的情侣依海而坐,沉醉在海誓山盟的甜言蜜语之中。

(27)继而出现的是一段由大提琴演奏的极其甜美的旋律,讴歌了大自然的美好和人们舒展、开朗的心情。

(28)她挣开刘斌的怀抱,跳上去唱起了一首甜腻得让人倒牙的我不知道是什么名字的歌。

3、苦

苦于甜相对。在听觉域中,苦投射到让人听了不愉快和不舒服的声音上,比如例(29)。《史记…商君列传》说道:“苦言药也,甘言疾也。”意思是说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药;动听的言辞,就像疾病。古时候药一般是苦的,外面不会包裹糖衣,但药虽苦但可以治病,因此听到“苦言”就像嘴中含有苦药,虽不中听但却大有裨益,如例(30)。

(29)那风箱的吼声,仿佛是屈辱和痛苦的呻吟

(30)于是便苦言劝慰他说:“云经,现在连张学良、杨虎城这样的爱国将领,尚不能拯国家和民族于水火。”

4、咸

盐显然是每日必需品,饮食当中处处需要盐。汉语中,咸的反义词是淡。当我们尝到即不咸也不淡的食物时,会觉得食之无味,食欲大减,让人提不起食欲。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开起没有意义没有内涵或者很常见的话或玩笑时,也会让人失去继续聊天的兴趣,觉得没有很大的意义。味觉更为直接具体,语言更为抽象,因此不咸不淡投射到听觉域,用来指很普通没有意义的语言或玩笑,比如:

(31) 让顾客满意,是无法用甜言蜜语甚至不咸不淡的话去搪塞去应景的,只有把为人民服务当作最高的职业准则。

(32) 大家跟往常一样开一些不咸不淡的玩笑,说诸如“别把我们给忘了”之类的话。

(三)味觉域投射到嗅觉域

味觉域和嗅觉域都属于可及性比较强的域,它们关系很亲密,功能是互补的。食物会散发味道。闻到美味的食物,人们会流口水会想要去品尝。味觉更为具体更为真实,在生活中,味觉域投射到嗅觉域的例子比比皆是。酸甜苦都可以投射到嗅觉域。

(33) 就像是已有许多年没有洗过澡,远远就可以嗅到一阵阵酸臭气。

(34) 最惨的要算进食时,是香是臭是酸是馊是腥是烂,都靠鼻子好歹先探个“安全系数”如何。

(35)一抹嘴,出去了,留下满室的酸汗味。

(36) 那甜腻腻的一阵香气,直刺入布库里雍顺的鼻管里顿时使他清醒过来。

(37)因为密码是20岁以前的心、透明的眼神、那时的阳光、那时的海棠甜甜的气。

(38)店堂里终日洋溢着酱制品的酸甜而醇厚的气味。

(39)空气中弥漫着豆花清香和一股说不出的淡淡的甜味。

(40) 这种乳脂会发出一种特殊的香甜芬芳气味。

苦味更多时候作为一种味觉使用,不太容易嗅出来,很少投射到嗅觉域。但是与“闻起来”和“嗅起来”一起搭配使用也是很常见的,比如“香烟闻起来很苦。”

(四)味觉域投射到触觉域

触觉也属于较低级的感官感觉,因此味觉投射到触觉的想象较少。基本味觉中属酸最多,投射到触觉域,主要用来指身体上的不适感、酸懒感、胀痛感或疲惫感,例如:

(41) 站得脚酸了。

(42) 李信的眼睛一阵发酸。

(43) 马步蹲几分钟,大腿酸软难受,全身肌肉绷紧。

(44) 原来李先生左手撑伞,右手拿手电,走了些路,胳膊酸了。

当人们听到不好的消息或看到不幸的事情发生时,往往不由得会鼻子难受,然后泪水夺眶而出。快要哭或想要忍住哭泣时,眼泪流经鼻腔的收到刺激的感觉就跟我们口中感受酸的感觉相似。人们缺乏运动或过度劳累,会出现肌肉酸痛,浑身不适等症状,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鼻酸的感觉,因此酸投射到表示身体疼痛酸胀麻等感觉的触觉域。苦、咸和鲜投射到触觉域较为少见,甚至缺失。此外,甜可以投射到触觉域,比如甜蜜的吻,吻是触觉,人们因为爱一个人,所以有了亲吻,吻给人甜蜜的感觉,用来形容幸福的吻。

三、分析与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味觉词投射到视觉和听觉域的用法较为常见,这完全符合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人们倾向于用可及性较高的概念表达可及性较低的概念。视觉和听觉属于较高级器官。这既表明人类最早认识世界时,总是用熟知的事物来认识相对陌生的事物。也验证了Lakoff 和Johnson的观点: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在语言和认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我们对抽象事物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人类基于自己的身体体验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来认知世界。通感隐喻的产生正是以某种具体的感觉替代较抽象的或难以表达的感觉,使抽象具体化、平面立体化、复杂简单化。

[1] 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 MetaphorsWe Live By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Ullmann, S. The Principles of Semantics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57.

[3]钱钟书.旧文四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王彩丽.通感现象的理据及功能特点分析[J].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2003(1).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本文系项目获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gxun-chxps 201640 资助。

张馨文(1991-),女,汉族,山东枣庄人,硕士,广西民族大学,研究方向:隐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