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塑教学要点分析

2017-12-05毛晓峰

长江丛刊 2017年12期

毛晓峰

雕塑教学要点分析

毛晓峰

艺术具有时代性。雕塑艺术发展到今天同样存在时代性,而我们的雕塑教学是建立在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的,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一些基本的知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建立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如何能够更好地做到这一点,这是所有人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学生要学的,不仅仅是专业上的一些基础知识,或者是某些技巧或者是操作上的东西。更多的应该是对艺术的见解。而老师们将要教授的,更多的是培养学生们在艺术上独特的体会,甚至是在其人生中某种独立的特征。

当代艺术 雕塑教学 独立思考 要点

一、前言

一件超卓的艺术作品总是具有某些典型的时代特征,雕塑也不可能破例。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雕塑作品已经不再局限于最初的那种仅仅依靠大理石或者青铜来展现人体美。各种新的思想、新的材料冲击着固有的雕塑理念,使雕塑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无数种新的可能。在这种新思潮的冲击下,甚至于有些人已经提出了重新认识当代雕塑的基础的理念。但是,与日新月异的思想理论相对立的,却是这么多年以来,在我们各院校的基础教学中,仍旧是按部就班的以人体写实作为主要的技能与理念。完全忽视了时代发展对艺术领域的冲击。这就是我们教学与实际的脱节。

二、泥塑

在雕塑专业的基础课程及基础训练中,泥塑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由于泥塑材料具有强大的可塑性以及重复利用率高等特点。在现代教学中一直无法被取代。但是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泥塑由于其自身材料的限制,已经无法成为主流的表现形式,更多的只是用于基础学习以及技巧的练习。一直以来,泥塑在雕塑的教学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在西方早期的美术培养中,主要是通过泥塑的手段来锻炼培养初学者对整体与空间意识。在这一点上,在我们的教学中,这些年来也一直在延续着这个方法。其实在雕塑一件作品的时候,除了最基本的技法表现以外还应该具备作者本身对艺术甚至更高层次上的独立的见解。那么延伸到基础教学当中,在培养学生们在泥塑中对写实能力的训练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掘其独立的思考能力,甚至是培养更多的感悟。教育的难点在于“因材施教”,如何发掘或者培养出每一个学生自身最具特色的个性与风格,是所有教学中最难以把握的。在传统的雕塑教学中,在基础课程的学习及练习中,学生们通过对泥塑的掌握,逐渐了解并创建起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空间观念,并进一步培养出整体与局部最细致的洞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强甚至发展出我们一直强调的,对作品独立掌控的思维与能力。在这时,除了掌握最基本的艺术语言的表现手法之外,更应该重视其对于不同风格的作品的感受能力,以及对不同主题作品的表达方式。这一点才是其今后人生中对艺术探索与发展的基础。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除了最基本的在视觉上附和大众的审美之外,其最大的特性就是能够抒发出作者内心中的某种情感。想要将自己的思想与作品融合在一起,不仅仅需要作者拥有最扎实的艺术展现手法方面的基本功,也需要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独特的理解;还需要一个能够承担其内涵的载体。如油画所特有的立体感,中国画所展现出的写意,这就是由材料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从这一点上来讲,泥塑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但同时,也造成了其在作品的创作中的局限性。所以,在雕塑的学习中,如何将作品的内涵与材料相结合,将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其他材料的理解与运用,甚至其表现手法的探寻,将是每一个雕塑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其他材料在雕塑及教学中的重要性

如何将自己的作品内涵更好的表达出来,一直是艺术家们不变的追求。雕塑作品因其所特有的空间性、立体感,在材料的选择上就有了更大的空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放弃了泥土、石头、青铜等传统的材料,进而寻找、探索非传统材料在雕塑作品中的展现。此时材料本身在作品的表达与精神方面的展现中拥有了更多的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克莱兹•奥登堡,他放弃了一直以来最常用的硬性材质,进而在软性材料的应用上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例如《覆盖着美丽皮毛的冰淇淋》《软厕所》《软打字机》等,在对现实的反转中,以其独有的软性材料扭曲了这些现实物体的本性,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在雕塑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性的打开学生思路,以分析优秀作品的形式进行授课,这样有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以及深入理解材料给作品带来的含义。面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什么是当代雕塑家所需要的基础?当代雕塑教学的基础是什么?这将是我们在雕塑教学中所面临的大问题,只有真正了解当下不断学习才能培养出当下真正的艺术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雕塑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今天的学生们可能就是明天的大师们。他们将建立起新的艺术风尚,并将前代大师们的艺术传统发展下去。所以我们尽全力为他们提供尽情发展的空间。并为他们打造尽可能宽阔的平台,使他们在学校期间能够形成良好的艺术品格。有人经常说,艺术家不是教出来的。但是我们要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可能,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内在的艺术生命的潜能。

[1]赵农著.艺术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2]顾丞峰著.观念艺术的中国方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

[3]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2.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