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社区地方感的塑造与生态文化的传承
——以西双版纳傣族为例

2017-12-05徐丽姣

长江丛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傣族民族社区

徐丽姣

文化视点

少数民族社区地方感的塑造与生态文化的传承
——以西双版纳傣族为例

徐丽姣

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是我国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对生态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能成为内在动力驱动人们自觉保护环境。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对民族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如何挖掘、保护与利用生态文化,并使其得到传承与发展,对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西双版纳傣族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社区人群地方感的塑造,挖掘民族群体在地方感塑造过程中产生的丰富生态文化,思考该地区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少数民族社区 地方感 生态文化 传承

来源于各民族地区的地方性知识与情感价值观,蕴含着深厚的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智慧与知识,对生态保护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地方知识情感价值观与技能是民族地区地方感的重要因子,同时社区地方感的塑造与生态文化的传承具有相辅相承的作用。社区进行地方感与生态文化的传承教育,能够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的地方知识与生态文化的同时推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一、地方感的塑造与生态文化传承的关系

地方感是人类关于地方与世界、自我与环境的联系。地方感是对地方情感的反映,也是生产地方的动力,地方感的建构过程产生了地方的塑造与重塑过程[1]。生态文化特指人类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所有文化内容,是一个民族在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及其被环境所改造的过程中,在文化与自然互动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知识和经验[2]。

地方感与生态文化具有互相联系的内涵联系。地方感在塑造过程中涉及的文化内容大多包含生态文化的因子,社区居民对地方深厚的情感可以成为建设、改造、发展地方的动因。以西双版纳傣族社区为例,傣族与环境联系的地方感塑造的空间层次为:生存环境空间、聚落空间、庭院空间。傣族传统的日常活动空间又分为主要活动空间和次要活动空间。主要活动空间有:山林地区、水域、住家、寺庙。次要活动空间为:农田、竜山、寨神与寨心区、庭院。傣族主要对应的地方感层次为:生存环境价值观、村寨结构感知、庭院景观意识。傣族通过知觉形成的价值观念,把自然环境与生命联系起来,形成生态因果直链型的“森林—水—田—粮—人”关系[3],地方感构成的生存环境价值观、村寨结构感知、庭院景观意识都可以反映出傣族朴素的生态环境价值观,每一个环境层次都有傣族深具特色的与自然融合、合理利用环境的生态意识。而这些具有生产地方的感知意识与技能,是传承本民族生态文化的重要因素。而选择具有价值的地方感与生态文化内容进行传承与发展,对民族社区的物质与精神体系的发展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少数民族社区地方感传承与生态文化教育的构建

教育是在民族地区进行地方感传承与民族生态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社区教育为地方性的优秀文化传承提供先行条件。地方感与生态文化的教育一是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素质。教育社区成员具有环境文化知识,能运用生活技能与环境和谐交流,提高生活质量。在物质层面上,通过学校或社会机构向社区成员传播生态文化知识和民族文化传承培训;在精神层面上,教育要协助成员参与地方建设,提升社区意识、塑造社区形象。二是促进社区环境改善与和谐发展。认清社区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找出解题方法,从而舒缓甚至解决问题。

(一)构建的主要内容

少数民族社区的地方感传承和生态文化教育内容应该是地方化、生活化和多元化的。通过对傣族地区进行的地方感研究,可以总结出傣族的生态文化与地方感内涵是有融合及互补内容的。少数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往往都要包含生产、生活、及观念性的内容等方面。傣族社区的教育文化知识也可以通过文化特质提取、归纳出其文化知识体系。可传承的内容大致分为:生产内容、生活内容和观念性内容。生产内容包含:农耕过程及产生的文化。可作为乡土教育的内容,能运用生活技能与环境和谐交流为地方感的回归寻找物质及情感依据。生活内容包含: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自然景观以聚落周围环境为主,传授本族聚落周围的自然环境知识,是地方生态教育的基础内容,文化景观又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传承居民的地方价值观、经济流动景观、文化氛围景观。主要为地方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观念,传承特有的地方环境价值观。

(二)构建的形式

(1)社区机构组织。社区内的各种组织机构,包括文化局、学校、宗教场所都可以为生态文化教育提供场所及必要的资源,而社区政府带领下的乡镇老年人、妇女、团员等组织团体又可以成为参与、组织、宣传生态文化教育的中坚力量。例如傣族社区内人群一般分为三个组活动,老年组(50~60岁)、中年组(36~50岁)、青年组(20~35岁),他们在社区内组织活动并常与其他社区联系,可以发挥组织力量。而宗教场所也是族群认同的知识传承机构,并具有较大影响力,也可以成为地方生态环境知识传承主体。

(2)社区内部村民自发组织。居民小区自发组织的社区教育形式。在此形式里,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者为民族精英与宗教人员,能带领村民传承传统地方文化情感精髓。傣族社区内民族精英与宗教教育人士接受的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年限比例较高,他们不仅在传统知识与社会地位上是权威,对地方传统情感的保持度上也有较高自觉性。

(三)社区内不同群体构建的生态文化教育传承框架

生态教育要根据社区发展的现实状况,体现出社区教育为社区发展服务的特色,不同群体的居民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份特征与社会责任,承担与接受不同层次的生态教育,在教育的内容选择上还应该考虑社区内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1)村民群体。教育内容为正向传统地方感保持观念,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传授者为地方民族精英、宗教人士等。组织者为民间组织、宗教、政府、企业等。传授形式可以为政府、村寨、企业等的培训、会议或各种民间组织活动等;(2)政府人员。教育内容为正向的传统地方感保持观念,生态环境保护的简单系统知识,地方情感与社区发展的关系。传授者为地方民族精英、宗教人士、相关专家等。组织者为政府部门如文化局、环保局等等。传授形式可以为政府组织的学习、培训进修等活动等;(3)民族精英与宗教人士。教育内容为生态环境的简单系统知识。传授者为学校教师、相关专家等。组织者以政府、宗教协会、公司为主。传授形式为培训、会议以及宗教活动等;(4)企业人士。企业特指在地方借助物质与人力资源盈利的单位组织。例如就地建设的旅游景区,企业需要有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能力。教育内容为生态环境的简单系统知识。传授者为地方民族精英、学校教师、相关专家等。组织者以公司、民间活动为主。传授形式为培训、会议以及宗教活动等。

少数民族社区的地方感塑造和生态文化传承要为社区发展做出贡献,通过教育的形式能更好的传承地方生态文化,教育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文化推进—社区发展”的互进关系中做好生态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对地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Yi-Fu Tuan.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M].London:Minneapolis,1974.

[2]郭家骥.生态文化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5(06):82~84.

[3]刀国栋.傣族历史文化漫谭[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26~27.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课题“地方依恋视角下的民族地区旧城改造与传统文化保护研究——以西双版纳为例”(编号:2011Y473)。

徐丽姣(1984-),女,傣族,云南临沧人,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地理。

猜你喜欢

傣族民族社区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社区大作战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傣族:亲水的民族
影像社区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