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占豪古筝作品的民族化特点探究
2017-12-05佟桂影
佟桂影
何占豪古筝作品的民族化特点探究
佟桂影
何占豪是当代中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而古筝则是其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曾先后创作出多首精品力作。而欣赏和演奏这些作品可以发现,民族化则是其创作的一个重要理念和追求,表现在创作素材、创作技法、音乐语言、情感抒发等多个方面。鉴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何占豪的古筝创作历程,就其作品的民族化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何占豪 古筝作品 民族化 研究分析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性的彰显成为了当代中国艺术创作的共识,但是具体到器乐领域而言,对创作民族化的研究,更多的体现在西方乐器上,多数创作者和研究者都或多或少的认为,民族乐器本身就是民族化的,已经没有再研究的意义,这无疑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正是因为乐器本身是民族化的,所以才会在民族化的表现方面更加得心应手,能够给外来乐器在表现什么,怎么表现上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而且也是对古老的民族乐器在当代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这一点上,何占豪先生和他的作品早已为我们做出了垂范,这也是其人其作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一、何占豪古筝创作该概述
何占豪(1933—),浙江诸暨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58年,曾与同学陈钢一起创作出了享誉海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并从这首作品开始,树立起了“外来音乐民族化”和“民族音乐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在此后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创作出了琵琶、二胡、竹笛、柳琴、扬琴等一系列具有现代风格的民族器乐曲,为当代民族器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诸多民族乐器中,古筝一直都是为何占豪所钟爱的,创作出了《孔雀东南飞》《临安遗恨》《西楚霸王》《陆游与唐婉》《茉莉芬芳》《姐妹歌》等多首协奏曲或独奏曲,欣赏和演奏这些作品可以发现,民族性是何占豪始终秉承的理念和追求,为民族器乐如何实现民族化的审美做出了示范。
二、何占豪古筝作品的民族性特征
(一)题材的民族性
题材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础,决定着“表现什么”的问题,所以在题材选择方面,何占豪是有着深刻而独到认识的,在他看来,要选择那些那些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题材进行改编,使其能够为当代人所接受,体现出一种文化的传承。这种认识既是独到的,更是成功的。如《临安遗恨》,作品表现的是大英雄岳飞赴刑前一夜在狱中的悲愤之情,虽然在与金兵的作战中所向披靡,但是宋高宗却在秦桧的唆使下一意求和,连下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班师回朝,而在议和的过程中,又遭到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整首曲目由古曲《满江红》的主题变奏发展而来,旋律优美,情绪悲壮,深刻表现出了岳飞那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恨和对江山社稷的焦虑。《陆游与唐婉》也是一个众人皆知的故事,特别是那首《钗头凤》更是千古流传。唐婉是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表妹,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是一位聪慧的才女。19岁时被陆游迎娶进门,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但是后来在陆游母亲的干预下,两人不得不劳燕分飞,唐婉在改嫁后郁郁而终,留给了陆游“错、错、错”和“莫、莫、莫”的感叹和悔恨。何占豪以这段故事为基础,重点描绘了二人被迫分离后,在沈园重逢时候的场景,那种泪眼相望、肝肠寸断的情绪让人禁不住潸然泪下。此外还有《西楚霸王》、《孔雀东南飞》等作品,都是取材于传统故事,这种独特的素材选择,极大的拉近了观众和作品的距离,也为作品的传承和普及打下了基础。
(二)技法的民族性
何占豪早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接受了系统而正规的作曲训练,此后又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笔耕不辍,所以形成了一套植根于民族音乐的作曲技法体系,并利用这些技法使作品的民族性特点得到了更加鲜明的体现。首先是节奏。作为支持旋律的骨架,节奏对于作品的风格有着直接影响。何占豪善于根据作品的表现需要而选择最为契合的节奏。如《茉莉芬芳》中,何占豪为了突出旋律的轻巧和灵动,特意采用了空前半拍的节奏型,整个快板都因为这种节奏型的运用而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又如《临安遗恨》中,何占豪又巧用附点节奏,描绘出了岳飞与老百姓相亲相爱的画面。此外还有连音节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型等,也都广泛运用于作品中,获得了恰如其分表现效果。其次是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对于何占豪来说,五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使他对民族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各种旋律素材的运用更是左右逢源,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借鉴,再一次突出了作品的民族风格。以《茉莉芬芳》为例,作品是由《茉莉花》改编而来的。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民歌,《茉莉花》不但传唱于中国的大江南北,而且在全世界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何占豪在运用这段旋律素材时,保留了原作以五声音阶为基础,迂回级进的特点,然后充分发挥协奏曲的优势,在旋律的立体化效果方面做文章,实现了从线性化向交响化的发展。除了节奏和旋律之外,在曲式、调性等方面,何占豪也坚持将民族民间音乐视为创作的源泉,体现出了一个中国作曲家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情感的民族化
情感是音乐作品的灵魂,如果所表现出的情感,能够在获得本民族认可的基础上,继而为全人类所认可,也就实现了民族化的最高境界。对此何占豪是有着深刻认识的,其通过独特的素材选择和灵活的创作技法,以情感来拨动人们的心弦,让听众在这个感同身受的情境中去想象、理解、感悟和体验,也由此获得了与作品的共鸣。如《临安遗恨》,整首作品都将那种爱国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伴随着琴声,观众仿佛回到了八百年前的战场上,将帅和战士们都在奋勇杀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何等的英雄与豪放。但是殊不知此时的朝廷,一帮奸臣却在想方设法的陷害以岳飞为首的将士们,正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十二道金牌之下,岳飞明知是一个全套,却也不得不班师回朝,只剩下一首《满江红》,化为了浩然正气和魏然丰碑。又如《陆游与唐婉》,两人本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喜结连理,最终却劳燕双飞。当陆游在此来到沈园时,禁不住感慨万千。虽然满城都是醉人的春风,但是却把欢情吹的那么稀薄,一杯杯酒盛满了离别的愁绪,泪水洗尽了胭脂红,湿透了白手帕,只剩下那永远相爱的誓言。而唐婉的回应已也同样让人动容,下着雨的黄昏,雨水打落了片片桃花,自己想把心事写下来,却又发现做不到,只能在心底向着远方呼唤你的名字,希望你能够听到。无论是《临安遗恨》的爱国之情还是《陆游与唐婉》的凄美爱情,都是人类所共有的普遍情感,由此也使作品获得了最广泛的共鸣。
(四)演奏的民族化
多年以来的民族器乐创作经历,使何占豪对各种民族乐器的形制、属性等十分熟悉,能够让乐曲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给演奏者以丰富的二度创作空间,可谓是对当代民族器乐发展做出的独到贡献。首先是乐器性能的发挥。何占豪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和由此所运用到的手法等,与传统筝乐相比都有着明显的进步。以《孔雀东南飞》为例,该曲为蝶式筝而做,全曲富含调性变化,凸显出了蝶式筝十二平均律的特点和自由转调的优势,在具体的演奏中,演奏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移动琴码来达到转调的效果。与此同时,何占豪还借助于协奏曲的优势,强化古筝和乐队的联系,让古筝和乐队形成多种对比关系,如大小、强弱等,在和声的帮助下,突出了乐曲的立体化特点,从而使整个音响效果更加丰满。其次是在二度创作方面,因为所选择都是历史故事题材,所以何占豪使用了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也由此获得了多元而统一二度创作效果。换言之,演奏者既有一个相同的表现主题,但是又可以在具体表现方面进行个性化的发挥,比如在表现音乐气势方面,有些演奏者运用右手扫摇、左手刮奏的技法组合;有些演奏者也可运用右手摇指,左手扫琴弦(低音位置)的技法组合,所以他的作品既受到了广大演奏者的欢迎,也获得了丰富的演奏效果。
[1]张维国.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听何占豪协奏曲《临安遗恨》随想[J].实用影音技术,2004(02).
[2]张维国.外来形式民族化 民族音乐现代化——初访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何占豪教授[J].中国电子商情(视听博览),2000(01).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