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与克什米尔争端的由来

2017-12-05

长江丛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英联邦克什米尔印巴

王 茜

英国与克什米尔争端的由来

王 茜

克什米尔问题使印度和巴基斯坦长期交恶,成为印巴关系中的“难解之结”。而这个问题的由来与英国“三环外交”的外交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印度“在英联邦之内独立”,艾德礼政府根据需要几次更改对印度土邦的政策,而印度两大政党也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对印度土邦的政策。三方政策交互作用的结果是:英国撤退时,印度土邦未来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克什米尔争端 印度土邦 印度独立法案

克什米尔争端问题,自爆发以来,一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虽然印巴两国为争夺此地多次兵戎相见,但这个地方的归属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时至今日,这场持久不息的领土争端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难解决的领土争端之一。比较来说,二战后,其他殖民帝国也从殖民地撤退,如法国,但他们都没有留下如此复杂难解的后遗症。为什么英国撤退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当时英国仍留在双方的军队中,有相当一部分指挥权,英国对印巴政府仍有重大影响。毋庸置疑,英国在克什米尔争端的由来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一、学术前史

在现有国际学术成果中,关于克什米尔争端的著作有很多,但以英国与克什米尔争端为主题的专著却很少见。尽管如此,就英国在该争端中的立场与作用,学界却存在多种说法。

主张“英国偏向印度”的学者主要来自巴基斯坦。他们将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产生的根源,追溯到瑞克里夫旁遮普分割线。在分割旁遮普时,瑞克里夫与蒙巴顿偏向印度,故意将已经划分给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居民占多数的格达斯波地区,暗地里重新划给印度。主张“英国偏向巴基斯坦”的学者主要来自印度。他们认为英国在社区中间不断拨弄是非以挑起教派仇恨与仇视,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教徒的概念被英国人悄悄培植出来,英国后又扶植全印度穆斯林联盟成立,并与其一道密谋印巴分治。主张“英国中立”的学者从印巴分治根源上探寻克什米尔争端产生的根源。他们认为,该争端的核心源头是“一个民族”与“两个民族”的分歧,因此,它是未完成的印巴分治。主张“英国阴谋”的学者从克什米尔的地理位置探究根源。他们认为,英国人撤退时,为遏制苏联和保卫其在中东的战略利益,英国与美国一起谋划了印巴克什米尔争端,旨在继续对南亚施加影响,控制印度。

克什米尔问题是英国在撤离印度次大陆时有意无意留下的一个困局,原本是想在乱局中保留自己的影响力。但克什米尔冲突爆发后,英国为了“英联邦”这个世界大战略,想要同时稳住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英联邦中的成员身份。但这样一个两边都不得罪的政策恰恰造成了两边都得罪的后果。

二、英国在克什米尔争端由来中的立场与作用

(一)建立英联邦成为英国保持大国地位的有效途径

继北美十三州独立之后,19世纪中期加拿大等省殖民地(现加拿大)也要求独立。汲取失去北美十三州的经验教训,英王政府没有采取强攻政策,而是顺应对方意图,授予自治领地位,给予高度自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爱尔兰以及南非等地也要求独立,效仿对加拿大的做法,英王政府也纷纷授予他们自治领地位。这样,授予准备好独立的殖民地自治领地位,成为英帝国发展的传统。

与此同时,二战后英国的大国地位面临严峻挑战。英国决策者认为灵活的外交可以弥补衰弱的国势,为此,他们提出“三环外交”,即英国处于新英联邦、英美特殊关系和联合的西欧这三个“环”的中心。这样英帝国渐渐沉没之际,正值英联邦冉冉升起,英王还是最高权威,而且还将形成美苏阵营之外的一个阵营——英国阵营。由于二战后,英国没有实力再维持其在印度的统治,同时为了使英联邦的力量加强,艾德礼政府决定让印度在英联邦之内独立。

所以发展英联邦成为了化解战后英国大国地位危机的一个有效途径。而英联邦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独立后的印度是否愿意接受自治领地位。国大党一直致力于建立统一而完全独立的印度,故国大党不愿意接受自治领地位。而真纳等穆斯林联盟领导人却表示愿意接受自治领地位,只要保证他们的“巴基斯坦”建国。所以英国决定利用印度土邦的归属问题来牵制国大党。原来印度土邦与英属印度各省在英国统治时期是平行关系。但印度土邦有高度的自治权,英属印度无权管辖印度土邦事务。而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都在英属印度,国大党如果想要获得包括印度在内的印度统一和完全独立,必须与英王政府合作,否则英王政府有权允许印度土邦独立出去。因此,英国打算利用英王政府和印度土邦之间的特殊关系来逼迫国大党接受自治领地位。

(二)英王政府态度的变化

在国大党拒不接受自治领地位之前,英国本打算让印度土邦和英属印度各省组建按印度联邦,而后授予印度联邦自治领地位。1935年《印度法案》规定:“英王陛下有权宣布建立英王王冠之下的印度联邦,由印度各省和自愿加入的印度土邦组成。”1942年,克里普斯使团方案继续坚持这一政策:“先建立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而后授予印度联邦自治领地位。”

艾德礼政府执政之后,面对英国不得不从印度撤退而国大党又不愿接受自治领地位的挑战时,艾德礼政府决定更改以往对印度土邦的政策。1946年3月,艾德礼政府派遣内阁使团到印度调解,通过了《内阁使团方案》。方案规定:“英王政府已决定,如果英属印度继任政府想独立,那么,没有什么可以挡路,但是,这涉及未来印度是在英联邦之内独立还是在英联邦之外独立,故此,这次使团来印度的目的,就是帮助印度人民解决实现独立所遇到的困难……当英属印度建立完全自治或独立的新政府时,英王政府不可能让印度新政府执行英王的最高权威,而且,新政府也不能幻想利用英国驻印部队达到此目的。这样,相应的逻辑结果(也是印度土邦的意愿)是:英王政府将停止使用‘最高权威’权,这意味着土邦出让给英王‘最高权威’的那些主权将得到自动恢复,土邦与英王和英属印度之间的政治安排也自动结束……”而国大党为了避免印度被分裂,暂时接受了自治领地位。但《内阁使团方案》对印度土邦的处理意见给予一些大的土邦,诸如海得拉巴邦、克什米尔邦等等,寻求独立的法律基础,为后来克什米尔的争端埋下了隐患。

艾德礼政府让印度在英联邦之内独立的战略目标暂时得到实现。这时,艾德礼政府再次调整对印度土邦的政策,将还自由给土邦的政策更改为鼓励土邦基于地理联系加入印巴任意一个自治领。《印度独立法案》中规定:“鉴于英王政府将移交权力给英联邦之内的两个自治领,英王在英属印度帝国的一切最高权威也将随之结束……考虑到土邦与两个英王政府希望土邦都能够在两个自治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欢迎成立土邦部,专门处理土邦与自治领之间的协商问题。”这说明英国鼓励土邦加入印度自治领或巴基斯坦自治领,并不表示土邦必须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这样,《印度独立法案》对印度土邦的政策,还是让情况比较特殊的土邦,比如克什米尔,难以决定自己的归属。

为了让印度“在英联邦之内独立”,艾德礼政府根据需要几次更改对印度土邦的政策,而印度两大政党也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对印度土邦的政策。三方政策交互作用的结果是:英国撤退时,印度土邦未来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土邦自由选择自己未来的空间很大,他们可以选择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也可以选择独立。这种情况之下,那些高度自治、且内部情况复杂的土邦将很难决定自己的归属。克什米尔就是其中之一。

从克什米尔争端的由来来看英国在克什米尔争端中的立场,以及最终印巴相争克什米尔,出现与其愿望相反的结果,是伦敦不惜牺牲印度人民利益而维护其英联邦战略利益不受损害所致,是英帝国没落时英国不甘心回归它的岛国位置的一个缩影。英国为了英联邦的战略利益,有意无意的留下了克什米尔这一争端。但从长远来看,英国的做法却导致印巴克什米尔争端成为了英联邦最薄弱的环节。

[1]Austin,Dennis,”The Commonwealth Turned Upside Down”,The World Today,Vol.22,No.10(Oct.,1966):418~426.

[2]孙建波.论印巴克什米尔争端的历史成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1).

[3]马加力.印巴克什米尔冲突剖析[J].现代国际关系,1999(7).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猜你喜欢

英联邦克什米尔印巴
克什米尔冰屋
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对巴政策演变
最美湖泊被污染
印巴推出2019“和平日历”
在不一致这一点上,我们很一致
查尔斯王子,下任英联邦国家元首
英联邦秘密研究女王继位人
“偷”面包
印巴边界交火,上万人逃离6日
传印巴领导人今日会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