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汉日互译的指导作用

2017-12-05

长江丛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指导作用马克语义

韩 慧

浅谈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汉日互译的指导作用

韩 慧

纽马克把跨文化交际理论和现代言语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翻译研究,将文本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并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流翻译理论,同时强调不同文本应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本文详细解读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同时,运用该理论进行汉日互译实例分析,探讨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汉日互译的指导作用。

纽马克 翻译理论 汉日互译 指导作用

翻译原本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且翻译理论研究的最大目的就是解决翻译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叶子南(2013)曾说:“一个从事翻译实践的人,如果不想过多的涉猎理论,而只想充实一下与实践有关的理论知识,那么可以不读奈达,但却应该读纽马克。”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是实践型的翻译理论家。他注重翻译实践,提出的理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因此笔者认为纽马克注重实践的理论对译者的帮助更大,并选择纽马克翻译理论来探讨其对汉日互译的指导作用,以求对汉日互译研究者提供借鉴。

一、纽马克翻译理论概述

纽马克(1981)在吸收其他翻译理论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原文文本主要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并根据不同功能的文章列出了一系列翻译方法。其中,语义翻译和交流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它们为翻译研究指出了新思路、新方向。

(一)语义翻译和交流翻译

语义翻译强调源语,它忠实于原作者,注意传达原文的语义内容,译作应在译入语的语义和语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贴切地再现原作上下文意义和意境。它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最大限度再现原文的修辞手法,发挥语言的表达功能。

交流翻译在重现原文内容和上下文意义时,是以读者可以接受、易懂的方式进行翻译的。它强调意义应优先于形式,要求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使译文地道流畅,使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接近原文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

语义翻译和交流翻译虽是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但由于文本的复杂性,使两者在翻译过程中交替使用,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二)纽马克对文本类型的分类

翻译是对文本的翻译,因此翻译之前必须先研究源文本以及源文本的功能。纽马克将文本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并指出这些文本类型并不单独出现,一文本中经常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功能,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不同文本类型有着各自的语言特点和功能作用,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译者应当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表达型文本是以作者表达自己为主,而几乎不考虑他人反应,因此翻译表达型文本主要用语义翻译方法来进行;信息型文本是以语言之外的信息为主,重点是用语言来描写客观事实内容,因此翻译信息型文本时往往使用交流翻译方法;呼唤型文本强调以读者为中心,目的是影响读者,使读者去行动、去思考、去感受,因此呼唤型文本的翻译,常使用交流翻译方法,译者可以充分利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使译文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相同。

二、语义翻译与交流翻译对汉日互译的指导作用

纽马克(1988)在《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的翻译理论,进行翻译时应先辨别原文的文本类型,其次选择使用语义翻译还是交流翻译的翻译方法,再考虑文脉因素、翻译顺序等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翻译。下面将举例子分析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汉日翻译的指导作用。

例1:

原文:孙小姐满以为“贵人”指的是自己,早低着头,一阵红的消息在脸上透漏。

译文:ミス孫はてっきり「貴人」が自分のことだと思い、ずうっと下を向き、紅葉がうっすらと顔に散りかけていた。

例1原文出自钱钟书(1980)的长篇小说《围城》,译文出自由荒井健、中岛长文以及中岛碧(2002)合作翻译的《結婚狂詩曲》。该例句是在去内地的大学途中,一行人钱都用光了,而从学校寄来的补贴必须要有担保人,多亏了孙小姐才找到了担保人。例句想说的是孙小姐以为大家都会感谢自己,后来发现是自己搞错了感情。根据纽马克对文本的分类,例1是表达型文本,但它同时又包含了信息,因此采取语义翻译为主交流翻译为辅的方法翻译。从整体上看译文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句式和作者的语言习惯,符合纽马克的语义翻译。而原文中的“红的消息”按每个单词的意思直译成「赤い情報」,那么译文会使读者不知所云。而“红的消息”与“脸”联系起来便很明确是害羞的意思,即日语的「恥ずかしい」。但如果直译成「恥ずかしい」,虽忠实了原文,却没体现出原文的语言特点。而语义翻译除更多考虑的是源语的美学价值,应尽可能再现原文的修辞手法。这里需要结合日本人的思维习惯,说到脸红,日本人会想起来「紅葉」这一比喻,因此,译者翻译成「紅葉がうっすらと顔に散りかけていた」。按照纽马克的交流翻译理论,既很好地使译文读者理解译文,又能体现出源语的语言美感。

例2:

原文:奈良の率川(いさがわ)神社祭礼、三枝(さいぐさ)祭りでは、神前にササユリが捧げられる。

译文:在奈良率川神社的“三枝祭”上,人们用矮竹百合供神。

例2是出自日本外务省发行的《にぽにか》(2010(2)),即介绍与日本本土有关的风俗习惯或者日本特有的东西,让我们去了解、去感受。原文文本只是简单地介绍在某个神社的什么祭祀上要做什么,属于信息型文本,以交流翻译为主。信息型文本的翻译核心就是内容的“真实性”,在重视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以读者可以接受、易懂的方式翻译即可,因此译者可自由地发挥其创造性。译者翻译成“在奈良率川神社的“三枝祭”上,人们用矮竹百合供神”,多加了一个主语“人们”,在传达信息的同时,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语法和语言习惯,使译文更亲切自然。

例3:

原文:日本人は花と暮らす

古来、日本人は、花を生活空間と調和させることに情熱を注いできた。その 結果生まれた豊かな花文化は、現代の暮らしにも息づいている。

译文:花,开在日本人的生活中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对花与生活空间的和谐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孕育了丰富多

彩的花文化,直至今日,这种花的文化依然瑰丽、灿烂。

例3同样出自《にぽにか》(2010(2)),原文是该期专辑题目。众所周知专辑题目既要反映该专辑的内容,又要能感染读者从而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笔者认为这同属于纽马克文本分类中的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侧重于呼唤型文本,翻译时应以交流翻译为主。这里首先要考虑作者的目的,也就是题目,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吸引读者,让读者带着好奇心继续读下去。按字面意思应译成“日本人和花生活”,说的是花与日本人,但作为一本宣传杂志直译显然不符合翻译要求,且毫无号召力可言。交流翻译强调意义优先于形式,形式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语序影响原文信息、风格的传达时就要适当调整。译者翻译成“花,开在日本人的生活中”,调整了语序,重新组织了语言,把花放在第一位变成主语,强调了主题花,传达出了花和日本人的关系,同时又颇具感染力。

采用交流翻译时,首先要熟知源语、译入语的语言、文化特点,其次要真正了解所翻译文本的功能意义,这样才能发挥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原文最后一句同样按照以上方法,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重组译文,翻译成“花文化依然瑰丽、灿烂”,用“瑰丽、灿烂”两词表达出原文的花仍然开在现代日本人的生活中这一信息,妙不可言。

三、结语

纽马克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感受和文本的类别等,为汉日互译提出了新的视点。从纽马克翻译理论和实例分析得出,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即不同文本的分类、以及不同的文本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等,都对汉日互译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指导作用。大部分翻译都可以在纽马克这个翻译模式中找到落脚点。另外纽马克翻译理论强调语义翻译和交流翻译的交替使用,一方面避免了译者忠实地选择语义翻译而造成功能上的不对等,另一方面避免译者只使用交流翻译而失去原文的风格,保持了原文的意义和效果。

[1]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UK)Ltd,1988.

[2]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3]Peter Newmark,About Translation[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ers Ltd,1991.

[4]荒井健,中岛长文,中岛碧.结婚狂诗曲[M].日本:岩波书店,2002.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指导作用马克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连通器及其应用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化归思想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指导作用
学习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精神,探索高职院校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
情感形容词‘うっとうしい’、‘わずらわしい’、‘めんどうくさい’的语义分析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