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柔情鲁迅

2017-12-05

长江丛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同情鲁迅孩子

王 姝

作品欣赏

柔情鲁迅

王 姝

鲁迅先生在文坛上是一位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的斗士,但是在其作品中却无时无刻不流露出对亲人、对民族以及对国家的无尽的爱和眷恋,这种爱和眷恋恰恰展示了鲁迅先生柔情的一面。

鲁迅 柔情 眷恋 同情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多个侧面,即便是伟人们也不例外,这就是我要写“柔情鲁迅”的原因。

柔情,是一种爱,是一种眷恋,是一种同情和不尽的思念。

近百年来,在潜移默化中,鲁迅先生逐渐被人们打造成一位在文坛上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的斗士。这其中,除了先生在当时文坛用他敏锐的触角、博学的才华、慎密的思维以及半生辛劳笔耕炼就的大胆披露、辛辣讽刺、无情抨击外,毛泽东以他显赫的身份而对鲁迅先生的一言定论更起到了无人能撼的作用:“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言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①

而能与这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相呼应的,是鲁迅笔尖无时无刻不断流露出的对亲人,对民族以及对国家的无尽的爱和眷恋。

一九〇六年,年青的鲁迅正是因为怀着一片忧国忧民之心,愤而弃医从文——(看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鲁迅写到:“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指藤野先生)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②在这里,鲁迅不仅表达了对恩师的恋恋之情,还从自己万分敬重的老师那里获得不尽的力量和信心。

而且,正因为人民在他心中占据了太大的分量,因此竟而改变了他的人生目标,反言之,年青的鲁迅之所以能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放弃自己最初的追求,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祖国、民族和人民无尽的爱、关怀和眷恋吗?这就是鲁迅先生无私柔情的充分展示。

纵观鲁迅先生的数以百计的文章中,除去他那一贯的战斗的文笔,对国家人民的同情和关爱的文章更不再少数。大量的文章反映出作者无比博大的慈爱胸怀。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是鲁迅早期一篇反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不朽的战斗檄文:“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③通篇充满了无情的抨击和辛辣的讽刺。然而,在文章的最后一节,即十三节,却特别出人意外地画龙点睛般写出两行极短的文字: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这是为什么呢?这应该是明白无误的告诉人们:战斗、拼搏、铲除,他不过仅仅是一个阶级,一个过程或者是一个开始,这绝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最终结果!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救救孩子”!救救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是对国家、对人民,是对孩子投去最多的努力和关爱。这才是鲁迅先生真实、深情的内心。

在《看书识字》中,鲁迅先生的脑子里浮现出的是一片孩子的世界:“凡一个人,即使到了中年以至暮年,倘一和孩子接近,便会踏进久经忘却了道德孩子世界的边疆去,想到月亮怎么会跟着人走,星星究竟是怎么嵌在天空中。”④并且“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星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⑤这时候你会觉得,那个似乎总是手拿投枪的战士,其实心灵早同天真可爱的一大群孩子一道,无忧无虑地驰骋在广袤无垠的灿烂星空里去了。有谁还能说这时候鲁迅的心里不是充满了柔情,充满了爱。

同样,当你读完《连环画图琐谈》,似乎看见鲁迅先生正一图一说,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为大众为孩子们编纂着一本严谨通俗的启蒙教育的低幼读本。而在另一封写给父母的信中,谈到自己五岁的孩子海婴时,关爱和欣慰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海婴已以第一名在幼稚园毕业,其实亦不过‘山中无好汉,猢狲称霸王’而已。”⑥在这里,让人看到的只是一个温柔的父亲,一个略带骄傲又自豪的长者。而且,这骄傲只不过是因为一个上幼稚园的只有仅仅五岁的孩子!在这里,还有一丝一毫披甲执戈,无畏拼搏的痕迹吗?有的只是一腔对亲人的柔情、眷恋和爱。

鲁迅先生的年代,是一个朝代更迭,军阀割据,外敌入侵,民不聊生的年代;是兵、匪、官、绅,饥荒、苛税充斥于每一寸国土,内忧外患的动荡的年代。一片大好河山被搅扰成一个无比巨大的昏暗世界。在这样一个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国家的命运前途而英勇奋争。当年的鲁迅,正是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并且,用他自己的话说:“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去,都变成黑色。于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以外,也再没别的路。”⑦拼搏、改革、斗争,三十年打拼,三十年奋斗,鲁迅先生对于自己有两句极精辟的名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⑧

对敌人绝不屈服,对大众,对人民,对亲人和对苦难的国家,则如同一头温顺的牛一样,俯首贴耳,鞠躬尽瘁奉献一切。这就是鲁迅先生为自己作出的一幅全息像。

鲁迅先生的一生中,将大量的笔墨投入到对最底层民众的同情和关注,用他自己的心血,让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成为代表那个时代和人群的不朽形象:狂人、阿Q、祥林嫂、孔乙己、黄包车夫、九斤老太、七斤、闰土、老栓……一大群人物,他们虽然面貌不同,心情各异,但一个共同的特征——社会最底层——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先生的爱和同情,是毫无保留地倾注到他们的身上的。当三十年后再见到儿时的亲密伙伴闰土时,“一层可悲的厚障壁”⑨似乎将他们隔开在全然不同的两个世界里。那海边一望无际碧绿的瓜地里,一个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的少年不见了,被一个身材长了一倍,面色灰黄,满脸皱纹、眼周红肿、浑身瑟索,养了五个孩子的四十多岁的男人取代。“总是吃不够”,“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⑨这就是昔日的闰土么?这样的情景在鲁迅的心中引发出的是不能忘却的同情、悲哀与震撼:

他(指闰土)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⑨

即便如此,在鲁迅心里也绝不曾放弃自己的希望。

尽管对儿时的眷恋与眼前现实带给他无情的冲击,让他悲哀与气闷,让他感到“四面有看不清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⑨。然而,在他注满柔情的心底,并没有失去他的爱,当宏儿告诉他思念水生时,他心里深深眷恋的爱与希望之火又在燃起:“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⑨

这就是鲁迅。

在鲁迅作品里众多人物形象中,阿Q和祥林嫂是两个最具典型的人物。他们的经历和最终结局代表了那个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百分之九十的下层民众。积贫积弱的国家,受尽束缚、愚弄和践踏的民族。在这里,除少数权贵和豪绅外,下层民众绝无丝毫的权力、自由和自尊,甚至连生存的权利,“无聊生者不生,使厌见者不见。”⑩这一点,鲁迅先生再清楚不过的。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这应该是先决者鲁迅先生责无旁贷的责任。

阿Q,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小人物,正是几千年中国封建制度中,特别是农村民众的典型。他被人剥夺了姓氏的权利,因而无名无姓地漂浮在他那片极小的空间里。他努力谋求生存,只是带着伴随他一生的贫穷和疾病;他也有自尊,那自尊或许浅薄得不屑一顾;当然,他也如同我们所有人一样,会想到爱,或爱情,并将它付诸行动,尽管最终这不过只是一场小小的悲剧——因为他毕竟只是一个极其渺小的小人物;他也为了生存而努力劳作而打架斗殴,而想到依附权贵,甚至于入伙偷盗……凡此种种,但都因为他的地位,他的原则,他的愚昧无知和他的种种让人啼笑皆非的陋习而一事无成。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他,最终竟然想到革命!虽然显得那么幼稚可笑,但我们又何妨将他看成一出人世间小小的“逼上梁山”。像这样的逼上梁山,即便它仅如儿戏,也是被大大小小的当权者们不允许的。最终,这个如虫鸟般活着的人,仍免不了成为那个时代政治和权利的牺牲品而变成黄泉路上的枉死。再回头看过去,这也正是当时千百万中国最下层民众的写照。

同样,善良、勤劳的祥林嫂,一个柔弱无助的女性,则成为封建礼教和世俗的祭品。她勤劳朴素而容易满足,能与世无争地过自己的日子似乎是她人生的唯一愿望。她任劳任怨,逆来顺受,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墨守着世俗的礼教而求自己的生存。按常理,具备如此美德的她的一生应当是美满幸福的。然而,命运对她的嘲弄却又是那样的无情和残酷,当生活中受尽折磨和打击的她一步步被逼到生命的尽头时,灵魂的枷锁仍紧紧地将她扼住,并且如蛇毒般啃噬着她那早已破碎的心,让她至死不得安宁。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地说。‘再一想,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谁好呢?阎罗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⑩

当这鬼魅的烙印深深地刻在祥林嫂的心底,临死前一刻她还在追究“那么,也就只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⑩而倒在严寒的风雪中,奄奄一息,直至死去!展开在眼前的那恐怖的情景,能不让人不寒而栗!

还有七斤的满足和九斤老太的愤愤不平,鲁迅是在努力把普通人物及他们的命运向大众展示。对于这些人物,无论他们身上有多少缺点,也无论他们因无知而有多么愚昧,鲁迅对他们都只有同情,呐喊,都只有一种最单纯的爱——爱自己的人民,并努力唤醒他们。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人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醒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破坏这铁屋的希望。”⑪

当时的中国,正如这样一间将人闷死的铁屋。抱着对这铁屋中就要闷死的熟睡的人的同情和爱;抱着要唤醒这铁屋中昏睡中人的决心,抱着要毁坏这铁屋的信念,作为这铁屋中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中的其中一员,鲁迅先生才能在他担当的战线上无所畏惧,殊死拼搏。

硬骨头的鲁迅先生的心中,永远充满了同情和爱,永远充满了柔情。

注释:

①四合一袖珍本毛泽东选集·新民主主义论[M].第658页.

②鲁迅.小说诗歌散文选·藤野先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253.

③鲁迅.呐喊·狂人日记[M].北京:北京新潮出版社,1923:10.

④⑤鲁迅.且介亭杂文集·看图识字[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5,26.

⑥鲁迅.鲁迅书信选·致鲁瑞[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2:245.

⑦鲁迅.鲁迅书信选·致许广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2:19.

⑧鲁迅.小说诗歌散文选·自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189.

⑨鲁迅.呐喊·故乡[M].北京:北京新潮出版社,1923:71,72,74.

⑩鲁迅.小说诗歌散文选·祝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118,121,130.

⑪鲁迅.呐喊·自序[M].北京:北京新潮出版社,1923:5.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姝(1975-),女,四川绵阳人,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同情鲁迅孩子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鲁迅,好可爱一爹
不该有的同情
阿迅一族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
孩子的画
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