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文献综述及其引申*

2017-12-04王华丽孔银焕朱奎安

重庆社会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精准机制

王华丽 孔银焕 朱奎安

精准扶贫文献综述及其引申*

王华丽 孔银焕 朱奎安

通过文献计量的定量与内容描述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精准扶贫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为研究对象,发现我国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2014年以来发展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定性方面着重分析国内学者关于精准扶贫的内涵界定、实施的成功模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等方面的相关内容。未来我国扶贫将以社会扶贫为主,精准扶贫如何引入社会资金,如何实现精准帮扶,也将成为研究热点。

精准扶贫 “三农”问题 政府行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精准扶贫是党中央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必将对新时期扶贫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2016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承诺,在2015年已经完成1442万人脱贫的基础上,从2016年起每年都要完成1000万以上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截至2015年底,全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832个贫困县、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达5575万人。①参见《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超过240万,全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超过1000亿元,预计2017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30%以上。①《“数读”李克强总理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17-03/05/content_40412793.htm,2017-03-05。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扶贫工作虽取得重大进展,但区域性贫困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且未脱贫人员多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受制于自然环境、地区经济发展或家庭客观原因等,这些群体、特困地区更难实现脱贫。如今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因此,我国必须发展有针对性的扶贫策略,以实现真扶贫、扶真贫。基于此本文试图对当前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对构建精准扶贫机制提供有益参考。

一、基于文献计量法的统计分析

为了全面研究国内精准扶贫发展现状,分析国内学者对精准扶贫等相关内容的研究概况及取得的成果,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文献计量法运用统计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关系处理,从而得到结果。它是一种以文献的外部特征为基础,运用概率规律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分析方法。②王曰芬:《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综合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通过对比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中国知网(CNKI)等国内主流知识服务平台,并从权威性、准确性、期刊查阅方便性以及收录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虑,本文最终选择中国知网作为文献数据来源基础,运用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展开研究。

(一)数据来源

运用中国知网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检索分析,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检索词,点击计量可视化分析下的全部结果分析,从总体趋势和比较分析两个板块的趋势图可知:基于精准扶贫的期刊研究2014年以前几乎没有,2014年至今整体发展速度较快,2016年达到顶峰;同样基于精准脱贫的研究文章也较少,但是整体水平也是从2014年以来不断上升,说明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研究近几年来才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为了实现有针对性的研究,本文以2014年至2017年2月中国知网期刊所收录的相关文献为统计对象,对精准扶贫3年多的整体研究状况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把握研究趋势。

(二)数据统计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获取平台,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014年至2017年2月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精准扶贫为检索词,依次进行主题、篇名、关键词的“精确检索”,由表1(下页)可看出检索出的期刊文献分别为5372篇、2718篇、1254篇;以精准脱贫为检索词,依次进行主题、篇名、关键词的“精确检索”,检索出的期刊文献分别为1180篇、269篇、88篇;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两个词同时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并且依次进行主题、篇名、关键词,检索出的期刊文献分别为 865篇、71篇、36篇。由此可以得出,学术界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最多,其次是精准扶贫,而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精准扶贫进行总结分析。

(三)数据分析

为了突出研究的热点,本文只对中国知网期刊中检索到的关于精准扶贫的2014年至2017年2月间的相关期刊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选取精准扶贫作为关键词同时作为篇名并且作为主题词检索,最终得到切题、真实、高质量的相关研究期刊文献163篇,然后根据中国知网中可视化计量分析功能,选取时间分布、作者分布、关键词分布三方面进行分析。

1.时间分布

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可以准确把握一段时间内某地区相关研究的进展、研究水平和研究趋势。由图一(下页)可以看出,检索结果为2014年 3篇,2015年 17篇,2016年 112篇,2017年预测值将达到153篇。从各年度相关期刊篇数的不同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精准扶贫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整体水平发展较快,2014年以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高峰,预计2017年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表1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二者作为检索词的检索结果

图一 学术界关于精准扶贫的文章发文量

2.作者分布

汪番义、吴凤平(2014)等人认为研究文献的作者情况可以通过核心作者和作者所在单位等情况来统计,而且统计结果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1]核心作者指的是在某个特定的学术领域中,发表论文较多、影响因子较大的作者集合。从图二(下页)可以看出,莫光辉、庄天慧等作者在该领域各发表5篇,所在单位分别为广西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郑瑞强、李小云等5人各发表4篇,5人中有4人所在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其余为3篇、2篇、1篇。研究精准扶贫的学者所在单位为农业大学居多。

3.关键词分布

根据中国知网的可视化分析功能,统计分析与贫困相关的各主题词在163篇文献中所占的篇数和比例,得出在该领域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其中精准扶贫出现在163篇期刊中,在十大关键词出现合计为214篇期刊 (不同的关键词有可能出现在同一篇期刊中)中所占比例为76.17%;其次民族地区为关键词的期刊为11篇,所占比例5.14%;精准脱贫为关键词的期刊10篇,所占比例为4.67%;扶贫开发与精准识别为关键词的文章各5篇,所占比例均为2.34%;扶贫机制、农村、产业扶贫、多维贫困、贫困人口为关键词的期刊均4篇,占所有期刊的1.87%(见图三,下页)。由此可以得出精准扶贫期刊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民族地区;出现次数最少的是扶贫机制、农村、产业扶贫、多维贫困、贫困人口,所占比例最小。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精准扶贫与民族边疆地区和精准脱贫联系较为密切,而与扶贫机制、产业扶贫等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

二、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相关文献分析

这里主要从定性视角归纳总结我国学者的观点。为准确了解精准扶贫的相关内容,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描述分析。以精准扶贫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检索,总结国内学者主要观点,分析精准扶贫内涵、成功实施模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界定

国内学者界定精准扶贫时,主要是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四个方面界定,简单而言就是瞄准到村、到户,对识别出的贫困人口实施具体、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并进行动态管理,最终实现可持续脱贫目标。郑瑞强基于大数据的角度,认为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精准度。[2]孙璐(2015)认为,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即瞄准每一个贫困人口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①孙璐:《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黄承伟、覃志敏(2015),汪三贵、刘未(2016)认为精准扶贫的内涵在于通过系列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对具体贫困人口进行有效识别和动态管理,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并对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农户实施具体、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增加自主发展的能力,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3][4]庄天慧、杨帆、曾维忠(2016)指出,精准扶贫的内涵主要表现为扶贫“对象—资源—主体”精准、扶贫“目标—过程—结果”精准以及“微观—中观—宏观”的不同扶贫层级精准。[5]莫光辉(2016)从扶贫开发的时间进程维度和扶贫开发规划的顶层设计角度来阐述精准扶贫。从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确把握致贫原因、滴灌式的精准帮扶、共享发展成果等方面来全面把握精准扶贫内涵,指出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体系的建构要素,并从精准扶贫主体、目标、过程、方式等方面分析了精准扶贫治理模式的转型。[6]

图二 作者分布

图三 关键词所占期刊分布

(二)精准扶贫的成功模式

这里通过阅读中国知网相关文献,总结出我国几种成功的精准扶贫模式,为其他地区脱贫提供经验借鉴。其中,较为成功的是广东的“双到模式”。李向阳认为,广东以“靶向疗法、定村定户、定责定人、驻村帮扶、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一定三年、限期脱贫”为工作思路的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模式,通过精确的顶层设计,明确了重点扶贫对象和具体目标任务,为农村发展和精准扶贫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和模式。[7]贾文龙通过剖析贵州省毕节市“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模式的成功经验,总结该模式对于我国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启示,为其他地区完善“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8]张玉强、李祥(2016)分析秦巴山区甘肃省陇南市依托 “互联网+”,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合理规划精准扶贫项目、积极培育贫困地区优势产业、拓宽农村教育培训的路径等方面,首创了“互联网+电商”精准扶贫模式,取得了探索性经验,为其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互联网+电商”的精准扶贫模式提供了有益启示和经验借鉴。[9]杨祎、梁宜人、黄润结合安徽省六安市旅游扶贫案例,对旅游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邻里互助型和景区帮扶型四种旅游精准扶贫模式。[10]

(三)精准扶贫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精准扶贫过程涉及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因此,本文主要从精准识别对象、精准帮扶机制、扶贫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1.精准识别存在的问题

精准识别就是精确识别出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是展开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与首要环节,也是重点和难点。在扶贫过程中,精准识别贫困对象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辜胜阻认为贫困群体识别的目标偏离等问题导致贫困人口贫困代际传递。[11]邓维杰指出精准识别这一环节中的关键问题或者难点在于存在规模、区域、识别三方面排斥。[12]胡建国认为精准识别过程中会遇到数量和规模、标准识别、区域分布方面的难点。[13]张笑芸等指出我国扶贫过程中存在扶贫对象不准、针对性不强、扶贫低效粗放等问题。[14]汪三贵、郭子豪认为我国目前的精准扶贫存在识别标准不合理、贫困人口参与项目程度低、贫困人口增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15]潘帅(2016)指出,一方面我国对于贫困人口的具体贫困程度、贫困原因、帮扶思路以及帮扶效果等缺少清晰准确的认识;另一方面,我国扶贫识别机制中存在着贫困状况评价体系不精准的问题。①潘帅:《新常态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黎沙(2016)指出我国扶贫瞄准的错误率依然高,政策的弃真性误差突出。

2.精准帮扶的难点

精准帮扶是在精准识别基础上,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实现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确保帮扶的实施效果。在精准帮扶过程中,存在资金发放不到位、人员素质低、政策执行力差等问题。四川省进行扶贫到户机制调研的结果显示,扶贫资金入贫困村后,直接到达贫困户的资金比例只有16.6%。邓维杰(2014)指出即使贫困户被识别出来,在精准帮扶环节中仍会受到帮扶措施的排斥,主要表现在需求、入门、资金用途、市场、专业、团队、配套、模式以及投入排斥9个方面。胡建国(2015)指出精准帮扶过程中存在供求不对称、资金投入不足、乡村治理、驻村扶贫难度大等方面的问题。[16]林忠伟认为,精准帮扶过程中存在结对帮扶尚未全面落实、到户定责机制尚未完善、定点帮扶和干部驻村帮扶考核激励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17]

3.精准扶贫绩效考核机制的难点

精准考核是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识别、帮扶、管理的成效,以及对贫困县开展扶贫工作情况的考核,奖优罚劣,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地区弄虚作假以获得扶贫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而严重危害急需得到真正帮助者的利益。邓维杰(2014)认为导致精准扶贫目标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自上而下完全由政府体系主导的缺乏贫困群体参与的贫困户识别机制,以及政府财政低投入和缺乏独立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介入的协助和监督机制等。李侑峰指出,一些地方出现了督查内容不全、督查力度不严、督查效果不佳、跟踪反馈不到位等问题,以至于不能很好把握精准扶贫的动态情况,重抓结果不重抓过程,不能很好地规范和指导基层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18]李延认为,精准扶贫绩效考核机制中公平性、效率、绩效考核方法三方面仍存在难点。公平性体现的难题主要涉及贫困识别的精准度、扶贫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冲突。扶贫工作效率的界定和评估难点主要有如何有效衡量扶贫工作效率损失、政策和措施弹性的限定等。复杂性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特点,当前使用的绩效考核办法只能给出一个总量上的大概评估结果,精确性不够。[19]林忠伟(2016)从调研得知,扶贫监测不少都在玩文字游戏,没有进行有效监测,监测范围不够,难以做到实时监测,监测分析制度尚未建立。姜涛通过对目前贫困项目绩效评估研究的四种典型方法进行比较得出如下结论:虽然综合评估方法既可以从定性的角度把握扶贫项目是否合乎规定与制度,又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和模型分析评估项目绩效,令评估结果更具说服力,但是现有的综合评估方法大都缺乏普遍适用性。因此,开发适用性更广泛的综合评估新方法将是今后此类问题研究的重点。[20]

(四)精准扶贫的治理路径

1.完善精准识别机制

建立科学的精准扶贫瞄准机制,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才能实现真扶贫、扶真贫。于长存、韩越、张墨杨指出,面对复杂的贫困原因,必须有的放矢,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到精准识别,只有正确瞄准目标对象,才会选择合理的扶贫路径,精准扶贫工作才能取得成效。[21]沈新忠(2014)指出,我国通过不断完善扶贫战略和推行精准扶贫政策,瞄准每一个贫困户,对每一个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全面准确摸清贫困分布状况,客观掌握贫困类型、特征和致贫原因,并进行信息化管理,力争实现对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既全面又精准扶持,使他们早日“斩断穷根”稳定脱贫。[22]

2.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各项配套政策和制度创新

精准扶贫成功实施离不开完善的配套政策和制度。王国勇认为,应逐步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加强对驻村干部业务的培训,建立干部联系贫困村长效机制,从而建立干部驻村工作帮扶机制,建立产业、金融、资源合理配置扶贫机制。[23]王介勇指出,要加快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多元协作机制,研究制定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责任清单及考核目标。[24]鄢红兵(2015)认为要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三位一体”扶贫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董家丰在总结理论、研究政策、调查走访、分析案例和数据的基础上,认为要做好少数民族地区信贷精准扶贫,通过搜集信息,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平台,加强多部门的综合协调,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和定期联系制度,根据信贷扶贫的实际,还要建立动态补偿机制、进入退出机制、公开招标机制、贷款管理机制、投向选择机制等,从多方面、多视角综合考虑贫困农户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扶贫。[25]贾文龙(2015)提出,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增强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综合素质,通过住房、就业、土地、社会保障政策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消除异地扶贫安置障碍。

3.建立健全精准扶贫绩效考核机制

完善的扶贫监测与评估体系是精准扶贫得以实现的可靠保证,因此我国要加快开发和运用扶贫开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对扶贫项目、资金和成效的全面监管和监测。孙璐(2015)指出完善的扶贫项目绩效评估体系,除包含必要的评估目标、评估流程、评估方法外,还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又实用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经验选取评估指标、数量模型筛选评估指标等步骤,构建简洁实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汪三贵、郭子豪(2015)建议对精准扶贫效果的考核只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评估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收入、消费、资产、教育和健康等多个维度的改善状况和脱贫状况。李侑峰(2016)认为构建精准扶贫监测与评估体系可从组织体系、流程体系、指标体系、方法体系、信息体系、绩效考评体系等子体系来充分体现出监测与评估的动态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张玉胜认为,应该加强监督,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估,并建立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扶贫监督体系。由“第三方”调查产生的“群众满意度”,既可有效反映出整个考核过程的透明度,又充分保障了贫困群众在脱贫成效考核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26]

三、文献评述与研究展望

这里利用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来源基础,通过文献计量的定量与内容描述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精准扶贫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为研究对象。其中定量分析主要从数据来源、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梳理,从而得出关于我国精准扶贫的研究从2014年以来发展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的结论。定性方面着重分析国内学者关于精准扶贫的内涵界定、实施的成功模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但在文章写作与研究中,笔者也发现了我国学者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局限在微观方面,缺乏宏观方面的指导,难以结合现实推动整个国家真正扶贫事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第一,我国精准扶贫是在贫困地区通过不断实践摸索着前进,并未形成全国有效的一整套精准扶贫理论体系,无法为各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第二,国家也未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扶贫工作中出现贫困户假报、漏报的现象得不到惩罚,不能为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制度保障;第三,精准扶贫过程中脱贫人员出现较严重的返贫现象,部分地区为了完成中央政府制定的硬性指标,仅仅给予财政补助,实现“被脱贫、假脱贫”,治标不治本,不能保证贫困地区、人员可持续脱贫,造成“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现象。

“十三五”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总目标实现离不开一整套有效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精准扶贫工作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理论支撑和创新,需要建立涵括理论、战略、政策、机制和行为的一整套完整体系。未来我国扶贫将以社会扶贫为主,精准扶贫如何引入社会资金,如何实现精准帮扶,也将成为研究热点。

下一步,我国要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出台配套政策。中央层面配套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重要政策举措分工方案、省级党委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办法、建立贫困退出机制、支持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建立重大涉贫事件处置反馈机制等重要文件。二是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确保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三是编制转型规划,制定脱贫滚动计划。各地要按照脱贫攻坚目标要求,制定今后五年贫困县脱贫摘帽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逐年脱贫的滚动规划。规划制定要实事求是,符合脱贫攻坚实际,防止拖延病和急躁症。精准扶贫在实际探索过程中也会面临新的机遇,必须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和体制机制创新,精准扶贫将会在实践经验的丰富中与理论研究的成熟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汪潘义吴凤平:《基于文献计量法的我国区域产业同构问题研究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 13期,第 64~67页

[2]郑瑞强 曹国庆:《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第 163~168页

[3]黄承伟覃志敏:《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 1期,第 131~136页

[4]汪三贵 刘未:《“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习近平精准扶贫系列论述探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第40~43 页

[5]庄天慧 杨帆 曾维忠:《精准扶贫内涵及其与精准脱贫的辩证关系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 年第 3 期,第 6~12 页

[6]莫光辉:《精准扶贫: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内生变革与治理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 2期,第 73~77页

[7]李向阳:《广东“双到”扶贫模式的示范意义》,《开放导报》2015 年第 4 期,第 110~112 页

[8]贾文龙:《“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模式实践及其启示探究——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山西农业科学》2015年第12期,第1701~1705页

[9]张玉强 李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模式》,《重庆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第64~70 页

[10]杨祎 梁宜人 黄润:《六安市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皖西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19~22 页

[11]辜胜阻:《农村扶贫要提高精准性和有效性》,《农村工作通讯》2014年第17期,第53页

[12]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农村经济》2014 年第 6 期,第 79~81 页

[13][16]胡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精准扶贫实践的难点与对策——基于安徽省安庆市精准扶贫的调查》,《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第 4期,第 14~19页

[14]张笑芸唐燕:《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精准扶贫》,《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第9期,第1118~1119页

[15]汪三贵 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第147~150页

[17]林忠伟:《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年第1期,第7~13页

[18]李侑峰:《试论精准扶贫监测与评估体系的构建》,《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 10期,第 47~50页

[19]李延:《精准扶贫绩效考核机制的现实难点与应对》,《青海社会科学》2016年第 3期,第132~137 页

[20]姜涛:《精准扶贫项目绩效评估方法研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 51~54 页

[21]于长存 韩越 张墨杨:《精准扶贫工作中扶贫对象瞄准偏离问题研究》,《经营管理者》2016年第28期,第 342~343页

[22]沈新忠:《辽宁省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措施探讨》,《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年第3期,第83~84页

[23]王国勇:《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区域经济·农村经济》2015年第 9期,第32页

[24]王介勇 陈玉福 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3期,第289~295页

[25]董家丰:《少数民族地区信贷精准扶贫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7期,第154页

[26]张玉胜:《“第三方评估”为精准扶贫护航》,《山东人大工作》2016年第3期,第52页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tension of Precise Out-of-poverty

Wang Huali Kong Yinhuan Zhu Kuian

By combining methods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of bibliometrics,we find for precise out-of-poverty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and become a hot issue of academic research since 2014 in China,which tak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recise out-of-poverty in our count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Qualitative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definition of domestic scholars on the definition of out-of-poverty,the successful implementing model and the implementing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and put forward targeted improvement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elevant content.China’s lasting out-of-poverty will be based on social poverty.How to introduce social capital of precision poverty and how to achieve precise help will also become research hotspots.

precise out-of-poverty,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countryside and farmers”,government behavior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关于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的文献综述》。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精准机制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隐形贫困人口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精准扶贫二首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