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双频谱脑电图麻醉深度监测在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2017-12-03唐海娟
唐海娟
(河北廊坊三河燕郊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北 廊坊 065201)
浅析双频谱脑电图麻醉深度监测在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唐海娟
(河北廊坊三河燕郊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北 廊坊 065201)
目的:分析双频谱脑电图麻醉深度监测在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河北廊坊三河燕郊人民医院进行全麻手术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的不同将这84例患者分为双频谱监测组(42例)与常规监测组(42例)。对常规监测组患者进行常规的麻醉监测,对双频谱监测组患者进行双频谱脑电图麻醉深度监测。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清醒、术中疼痛、术后记忆力下降的发生率、麻醉药物的用量、麻醉持续的时间和术后苏醒的时间。结果:双频谱监测组患者术中清醒、术中疼痛、术后记忆力下降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监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频谱监测组患者麻醉药物的用量少于常规监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频谱监测组患者麻醉持续的时间和术后苏醒的时间均短于常规监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频谱脑电图麻醉深度监测在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患者术中清醒、术中疼痛、术后记忆力下降的发生率,减少其麻醉药物的用量,缩短其麻醉持续的时间和术后苏醒的时间。
双频谱脑电图;麻醉深度监测;全麻手术
过去,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仅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体重等情况为其增减麻醉药物,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难控制[1]。近年来,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完善,双频谱脑电图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对在河北廊坊三河燕郊人民医院进行全麻手术的42例患者实施双频谱脑电图麻醉深度监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的入组标准
1)具有进行全麻手术的适应证。2)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病例的排除标准
1)进行头部手术。2)治疗依从性较差。3)临床资料不全。
1.3 病例的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河北廊坊三河燕郊人民医院进行全麻手术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的不同将这84例患者分为双频谱监测组(42例)与常规监测组(42例)。双频谱监测组患者中有男22例,女20例;其年龄为20~45岁,平均年龄为(32.12±1.25)岁;其中进行胸腔开放式手术的患者有20例,进行血管介入术的患者有10例,进行胸腔及纵膈内窥镜手术的患者有7例,进行其他手术的患者有5例。常规监测组患者中有男21例,女21例;其年龄为20~45岁,平均年龄为(32.22±1.35)岁;其中进行胸腔开放式手术的患者有19例,进行血管介入术的患者有11例,进行胸腔及纵膈内窥镜手术的患者有6例,进行其他手术的患者有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等)相比,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研究。
1.4 治疗方法
在术前,两组患者均持续禁食8 h以上。为这两组患者均使用丙泊酚(生产企业: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123137)和瑞芬太尼(生产企业:国药集团工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3421)进行麻醉。在对这两组患者进行麻醉期间,对双频谱监测组患者进行双频谱脑电图麻醉深度监测。监测方法是:1)在患者双手手腕和左脚踝处连接双路心电图监测仪。2)在患者左手的肱动脉处连接外围血压检测仪。3)在患者左手的中指处连接脉搏检测仪。4)为患者连接呼吸机和自主呼吸检测仪。5)在患者的头部粘贴电极,并用尼龙网对电极进行固定,然后将电极与脑电双频指数麻醉深度监测仪相连接。6)根据上述仪器的监测结果判定患者的麻醉级别,并根据其麻醉深度为其增减麻醉药物。对常规监测组患者进行常规的麻醉监测。监测方法是:1)在患者双手的手腕和左脚踝处连接双路心电图监测仪。2)在患者左手的肱动脉处连接外围血压检测仪。3)在患者左手的中指处连接脉搏检测仪。4)为患者连接呼吸机和自主呼吸检测仪。5)麻醉医师根据患者的体重为其确定麻醉药物的用量。在手术的过程中,麻醉医师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3]。
1.5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清醒、术中疼痛、术后记忆力下降的发生率、麻醉药物的用量、麻醉持续的时间和术后苏醒的时间。
1.6 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麻醉药物的用量、麻醉持续的时间和术后苏醒的时间用(±s)表示,采用t检验,术中清醒、术中疼痛、术后记忆力下降的发生率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清醒、术中疼痛、术后记忆力下降发生率的比较
双频谱监测组患者术中清醒、术中疼痛、术后记忆力下降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监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清醒、术中疼痛、术后记忆力下降发生率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麻醉药物用量的比较
双频谱监测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均少于常规监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麻醉药物的用量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麻醉药物的用量比较(±s)
组别 例数 丙泊酚(mg) 瑞芬太尼(μg)双频谱监测组 42 370.28±26.19 762.18±26.44常规监测组 42 632.88±36.98 1208.34±35.29 t值 18.54 31.42 P值 <0.05 <0.05
2.3 两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和术后苏醒时间的比较
双频谱监测组患者麻醉持续的时间和术后苏醒的时间均短于常规监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和术后苏醒时间的比较(min,±s)
表3 两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和术后苏醒时间的比较(min,±s)
组别 例数 麻醉持续的时间 术后苏醒的时间双频谱监测组 42 110.16±10.09 12.22±1.02常规监测组 42 121.31±9.66 27.99±3.12 t值 2.12 23.58 P值 <0.05 <0.05
3 讨论
过去,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仅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体重等情况为其增减麻醉药物,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难控制。近年来,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完善,双频谱脑电图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潘严[4]、邱红雨[5]等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对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实施双频谱脑电图麻醉深度监测,能够缩短其术后苏醒的时间,减少其麻醉药物的用量。这与本次研究的结果相一致。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常规监测组患者相比,双频谱监测组患者术中清醒、术中疼痛、术后记忆力下降的发生率更低,其麻醉药物的用量更少,其麻醉持续的时间和术后苏醒的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双频谱脑电图麻醉深度监测在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患者术中清醒、术中疼痛、术后记忆力下降的发生率,减少其麻醉药物的用量,缩短其麻醉持续的时间和术后苏醒的时间。
[1]郑鹏杰,肖琳,陆辉.麻醉深度监测在全麻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6,9(8A):154-155.
[2]张立冬.麻醉深度指数在全麻患者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 [J].中国民康医学, 2015,27(21):15-17.
[3]鹿曼曼,杨改生.麻醉深度监测对全身麻醉恢复时间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6,13(1):71-74.
[4]潘严,栾春梅,任震晴,等.麻醉深度监测在老年全麻患者恢复期的应用[J].江苏医药, 2015(8):924-926.
[5]邱红雨,李晶莹,张国庆,等.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4):32-33.
R614
B
2095-7629-(2017)13-0070-02
唐海娟,女,1974年10月出生,本科学历,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