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 再造一个美丽繁荣和谐新九寨
——专访中共九寨沟县委副书记、县长陶钢
2017-12-02胡静
文/本刊记者 胡静
众志成城 再造一个美丽繁荣和谐新九寨
——专访中共九寨沟县委副书记、县长陶钢
文/本刊记者 胡静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天厚爱九寨沟,赐予了九寨沟人间天堂般的美景,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旅游业成了九寨沟的支柱产业。然而,由于交通条件制约、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等原因,九寨沟县还没有摘掉贫困的帽子。今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这是一场罕见的震中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震,举世震惊。地震打击了九寨沟支柱产业——旅游业,增加了该县脱贫的难度。九寨沟今年能顺利摘掉贫帽吗?九寨沟在发展中如何突破瓶颈,依凭自身的优势资源,将脱贫攻坚与灾后重建相结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奔康之路,呈现给世界一个美丽且富饶的“人间天堂”?且听中共九寨沟县委副书记、县长陶钢解析九寨沟特色发展之路。
◆ 全域发展,将生态经济进行到底
《中国西部》:“十三五”是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艰巨。九寨沟县内河谷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呈阶次变化,海拔落差大,九寨沟县如何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陶钢:九寨沟地处四川省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是全国首批、四川首个“中国旅游强县”,也是中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绿色环球21”三顶国际桂冠的著名风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都非常高。今年9月15日,九寨沟县被环境保护部命名为全国第一批、四川唯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同时,九寨沟又是一个深度贫困县。这一点很多人不知道。九寨沟位于高原藏区,在2014年进行贫困识别时有48个贫困村,占全县120个村的40%;有5000多名贫困群众,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2%。
因为九寨沟旅游经济发展得比较早,在九黄沿线的乡镇,尤其是漳扎镇等县城周边的乡镇,经济发展得较好,群众依靠旅游取得了比较好的收益,但是在高半山区、边远牧区,比如,靠近若尔盖的大录乡、玉瓦乡,靠近甘肃文县的永和乡、草地乡,这些地方生态条件较差,群众主要靠传统的种养殖业为生,收入较低。这是九寨沟的基本县情。
从1982年九寨沟被批准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对外开放以来,九寨沟的旅游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改革开放近40年来,九寨沟县从一个依靠木头经济(砍伐木材)的落后地区,发展成为保护生态资源、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中国旅游强县,得益于绿色协调发展理念的牢固树立。九寨沟始终把生态环境作为立县之本,突出保护与治理并重、建设与绿化同步、经济与生态协调,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特别是县第四次党代会召开后,县委确定“全域发展,绿色崛起”总体战略,严格执行四个全域战略规划,重点突出脱贫攻坚“头等大事”,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促进全县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要实现在全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终极目标。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之战。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全域奔康·幸福九寨”建设,坚持以脱贫攻坚为抓手,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经济均衡化,争取“整县摘帽、36个贫困村退出、2457名贫困群众脱贫”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努力在全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用心下好全域旅游之棋。坚持以绿色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全域旅游·生态九寨”建设,全力构建以旅游业为支撑,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持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持续走稳依法治县之路。牢固树立“抓稳定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全域法治·和谐九寨”建设,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全力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维护发展大局和谐稳定。
切实筑牢从严治党之基。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主线,加快推进“全域党建·清风九寨”建设,全面提升党建水平,强化干部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 山摇水动,脱贫摘帽的决心不动
《中国西部》:今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地震对九寨沟影响有多大?会影响到九寨沟县今年预期的脱贫摘帽吗?
陶钢:“8·8”九寨沟地震是继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之后,四川遭遇的又一次强烈地震,也是建国以来九寨沟县遭受的最重大自然灾害,地震对全县生态、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创伤,呈现出“破坏大、损失大、影响大,衍生灾害特别严重”的特征,具体来讲有5个特殊性。一是世界自然遗产受到重创。此次地震震中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国内尚属首例,破坏程度罕见,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恢复重建难度极大。二是生态环境受到重创。此次地震让曾经作为“5·12”汶川地震重灾区的九寨沟县生态资源再遭重创,林地受损超过50万亩,地灾隐患点新增303处,生态恢复和次生灾害治理难度极大。三是旅游龙头受到重创。地震发生后,九寨沟景区关闭,全县旅游产业处于停摆状态,直接失业超过1.3万人,财政收入大幅减少,阿坝旅游业进入“冰冻期”,四川旅游业受到较大影响。四是藏区开放的窗口受到重创。地震造成九寨沟县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受到重大影响,对外开放的窗口效应明显降低,全县不仅担负着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任务,还将面临反渗透、反分裂的复杂局面,社会稳定压力巨大。五是川甘青交界地区发展受到重创。九寨沟县是川甘青交界地区多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廊道,地震造成旅游业遭受重创,周边甘肃陇南、甘南、青海果洛以及四川平武等地经济社会发展遭到波及,对川甘青交界地区社会稳定产生了巨大影响。
综合灾情和县情特征来看,“8·8”九寨沟地震主要重创了全县生态环境和旅游产业,对关系脱贫摘帽的第一产业影响并不大,加之全县财政更多依靠中央、省转移性支付,如期脱贫摘帽的条件仍然具备。地震动摇了九寨的山水,但没有动摇九寨脱贫摘帽的基础。
硬件达标的基础依然较好。此次地震虽造成九寨沟县“三有”“五有”部分基础设施受损,但除漳扎镇便民服务中心、第二人民医院、漳扎镇中心校受损较重外,其余乡镇卫生院、通村道路、通讯、文化室、卫生室等硬件均为轻微受损,短期内可恢复震前水平。目前,漳扎镇中心校201名学生已全部实现异地复课,漳扎镇便民服务中心已异地重建,漳扎镇隆康卫生院、塔藏卫生院正加紧维修加固,215户损坏严重须拆除重建的农房力争早日完成重建。
群众增收的形势依然较好。从全县贫困户增收结构来看,发展农业、务工和政策兜底仍然是群众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目前,全县除旅游增收减少以外,农业和其他渠道的收入有所增长。地震发生后,全县农业发展态势依然较好,水果、中药材和牦牛等农畜产品成功开辟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以脆红李为例,地震后,九寨沟有300多万斤脆红李待销,我们在省、州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成功销售316.5万余斤,单价由去年的3.5元/斤增至5元/斤,全国包邮,带动群众增收上千万元,还打响了九寨沟脆红李的品牌。同时,我们成功争取成都市落实1.5万余个就业岗位并提供不少于3次的择业机会,现已达成就业意向3228人。
民生保障能力依然较好。此次地震造成县本级财政收入大幅缩减,但依托转移性支付的民生保障类支出不会受到影响,仍具备较强的民生保障能力。当前,我们正依托转移性财政支付,全力保障民生支出。
脱贫摘帽群众基础依然较好。今年来,我们通过创新开展“践行一线工作法,千名党员进农家”以及“全力惩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等活动,有效提升了群众认可度,干群关系持续改善。
地震后,当地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抢险救灾,许多人免费为游客和救援人员提供食品、茶水、住宿等,弘扬了正能量。地震时,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正在九寨沟县,亲身感受到中国在面对灾难时中国人民的团结一致,在地震发生后中国强大的救援力量,他说这一次的经历会让他终生难忘,有如此高效果断可被信赖的政府和善良智慧的人民,中国的未来势必越来越好。
地震虽一定程度打乱了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对社会稳定和群众脱贫信心造成负面影响,但随着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以及震后一系列关心关爱群众政策的落实落地,广大群众感恩奋进、攻克时艰的思想进一步树立,全县干部群众呈现出空前的凝聚力,脱贫摘帽的群众基础更加牢固。
◆ 化危为机,举全县之力推进灾后重建和精准脱贫
《中国西部》:您认为当前九寨沟县在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是什么?九寨沟县将如何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将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如期摘掉贫困帽?
陶钢:最难啃的硬骨头是群众持续增收。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7年是九寨沟县“脱贫摘帽”的决战之年,要完成36个贫困村退出,707户2457人脱贫和“县摘帽”任务,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加之“8.8”九寨沟地震造成全县17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群众房屋受损、全县1.3万余人失业,导致脱贫摘帽、全面小康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总体来看,地震虽造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但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今后,我们将继续付出百倍努力,彻底消除“灾区+深度贫困地区”双重叠加带来的不利影响,举全县之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众志成城再造一个美丽繁荣和谐的新九寨。
加快恢复县域经济。按照灾后恢复重建“五个结合”“五个坚持”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全域发展、绿色崛起”总体战略。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三微三态”,通过风貌塑造、文化挖掘、村景共融,打造一批更具特色的扶贫新村、幸福美丽新村和“民俗客栈”,多点筑牢内生动力;借助德阿工业园区平台,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加快九寨沟县生态旅游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打造中查沟民俗文化体验区、白河金丝猴科普展示区、甲勿池大熊猫乐园等二级景区景点,加快九绵高速、迭九公路和小火车等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由旅游消费拉动向项目投资拉动转变,为脱贫奔康奠定坚实基础。
促进群众持续增收。围绕“全县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需求,依托九寨沟作为全省第二大林区的独特资源,探索“生态扶贫”新模式,推动传统林区管护工作由林业行政系统向村集体经济传递,让群众充分享受生态资源带来的红利;利用定向招聘、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用工、新增公益性岗位等,大力解决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九寨沟是阿坝州两个省级电商扶贫奔康示范县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可充分依托电商优势,大力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以“互联网+农特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良性互通,将脆红李、中药材、核桃、牦牛肉、藏香猪等优质农牧产品向全国、全世界销售。此外,要充分挖掘本地及周边地区消费潜力,积极发展具有旅游特性的观光农业、生态农业,通过“周末游”“亲子游”盘活现有旅游类集体经济。
全力确保达标补短。依托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落地实施,对标“1低3有”“1低5有”“1超6有”,加快修复卫生院、中心校等公共服务设施,重点推进漳扎镇小学、第二人民医院(国际旅游应急医疗保障中心)重建,隆康和塔藏卫生院维修加固,深入实施一批民生领域的用电、用水、通讯、广电等项目,加快城乡住房维修加固及重建,确保硬件指标高水平达标。
全面强化保障能力。针对全县贫困户中因病致贫比例较大的问题(全县贫困户中长期慢性病患者891人、重特大疾病患者194人、残疾人286人,占总数的24.3%),特别是部分贫困群众县外就诊、购药个人支付比例较高、负担较重的问题,积极研究出台保障措施,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八个100%”等政策,建立500万元医疗扶贫救助资金,基本实现贫困户县内就医个人支付控制在10%以内。深入贯彻十五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9+3”等政策,针对全县244名贫困大中专学生就学支出较高、负担较重的问题,在全面落实“1234”政策的基础上,建立550万元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基本解决了因贫辍学、因学负债问题。
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按照“回头看、回头帮”要求,继续加强已脱贫户帮扶,做到政策、项目和人员“三个不变”。对五保户、残疾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进行再评估,严格控制错评率和漏评率。动态开展贫困户管理,坚持同步帮扶,突出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共同发展。
◆ 初心不变,持续推进世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
《中国西部》:九寨沟县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首批5A级景区—九寨沟风景区,是全国首批、四川首个“中国旅游强县”。据了解,九寨沟县三次产业比达7∶32∶61,全县28562名农村劳动力中从事旅游人口达18000余人、占比63%。景区暂时关闭后,这些涉旅从业人员将如何安置?作为九寨沟县支柱产业的旅游业,未来将如何发展?九寨沟县建设世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是否会动摇?
陶钢:地震发生后,九寨沟主景区遭受重创,全县旅游产业处于停摆状态,直接失业人员超过1.3万。为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消除影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负面因素,努力实现群众持续增收,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涉旅从业人员进行了安置。一是通过县人社、就业、旅游等部门主动联系成都周边涉旅企业举行专场招聘会,提供县外就业岗位1.7万多个,转移输送受灾群众276人到县外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6人,占比20.2%。二是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部分涉旅从业人员就业,积极争取1264个公益性岗位,审核享受失业保险待遇224人,发放失业金79.61万元。三是大型涉旅企业(如希尔顿、喜来登等国际连锁酒店)通过外地战略合作伙伴提供就业岗位解决了一些涉旅从业人员就业岗位。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目前由于地震导致景区关闭影响的宾馆酒店从业人员已经不太多,但对其他涉旅产业有一些影响。地震动摇了我们的山水,但是动摇不了我们发展全域旅游的决心,动摇不了我们建设世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决心。下一步,我们将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化危为机,深入推进,把九寨沟这个藏区开发开放的先行地、国家级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区、世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好。
重点通过科学手段实现核心景区恢复提升。
随着碾压施工技术的不断完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它可以实现直接挡水和过水,简化了施工导流和度汛,且整体的防渗性能和抗震性能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过程中,如果选择的碾压技术不当,将严重影响整个面板堆石坝大坝的质量。因此,研究分析水利工程面板堆石坝碾压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次地震震中位于九寨沟景区,景区核心资源不同程度受损,包括诺日朗瀑布、火花海、熊猫海等知名景点,国内外关注度高。当前全世界尚没有自然遗产修复经验,恢复重建难度极大,我们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用最科学的手段和最先进的技术,重点抓好世界自然遗产地修复和大熊猫、金丝猴栖息地修复,从地质灾害防治及景区功能恢复提升等方面着手努力探索世界自然遗产抢救、修复、保护新模式。
重点通过两个结合实现生态功能全面修复。
九寨沟县是全国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生物资源丰富,生态地位重要。此次地震造成九寨沟县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态恢复和次生灾害治理难度极大。今后我们将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逐步恢复受损的植被、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全力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恢复保护区设施、保护濒危物种、防治次生灾害、改善人居环境,努力实现山更绿、水更清。
重点通过融合发展实现三次产业加快重构。
九寨沟作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历来是阿坝乃至四川旅游的龙头。地震造成九寨沟景区关闭后,九寨沟县经济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四川省委对九寨沟的定位是建设世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今后我们将着眼经济恢复和产业转型两大任务,在加快修复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的基础上,围绕大九寨旅游环线,拓景扩容、多点多极、全域发展,全力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生态有机农业、绿色循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突出农旅、工旅、文旅融合式、差异化发展,重点布局休闲度假、健康管理、会展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深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三次产业提档升级。
在灾后重建方面,九寨沟有一些经验可循。2008年“5·12”地震后,九寨沟的游客一度降到了60多万,经过灾后重建,到2011年,九寨沟游客数就基本恢复到2007年290万的水平了,到2013年,游客大幅度增长,年游客数突破500万。所以,我们有信心通过三年灾后重建,恢复九寨沟旅游在全县经济的龙头地位。我们将努力建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和脱贫奔康的典范。
重点通过对上争取全面巩固九寨核心地位。
◆ 立足优势,全方位推进文化扶贫
《中国西部》:九寨沟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在文化扶贫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陶钢:九寨沟名气很大,但长期以来,大家更多的是关注它美丽的自然风光,忽视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九寨沟县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拥有四项国家级非遗,居全省第二,素有“民歌之乡、琵琶之乡、情歌之乡”的美誉。九寨沟的南坪曲子《采花调》,代表的是全省旅游的形象,川航的飞机降落成都时都会播放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曲子。九寨沟有全国唯一的熊猫舞(登嘎甘㑇),是白马藏族模仿熊猫的习性、动作而编成的一种传统舞蹈。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㑇舞和藏族山歌。
从地域分布和历史人文角度来看,九寨沟县文化资源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以“南坪曲子”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2015年九寨沟创造了2015人同时弹奏南坪琵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宗教神秘文化;以“白马㑇舞”为核心的原始生态文化;以“扶州古城”为核心的名城故里文化;以“红军长征”为核心的红色历史文化。
为了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承,九寨沟县全面普查文化遗产资源,深入挖掘民族民俗文化,推行非遗进校园、非遗进企业、非遗进农村,开办了一系列非遗传习所,成为四川省首个对县级非遗传承人给予资金奖励的县域。此外,九寨沟县还着力开发融入式、体验式旅游产品,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支持文化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目前,九寨沟县文化艺术中心正在加快建设。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全力以赴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多渠道、全方位推进文化扶贫,助推精准脱贫。
建设文化设施倾心扶贫。努力实现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
发展文化产业实心扶贫。将文化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通过引导本土实用人才创业、鼓励农牧民从事祥巴艺术创作等方式,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的就业效能和富民效应。九寨沟在文化部的支持下建有全省最大的文化产业集群,地震前每年观看演出的观众人次超过180万,收入3.5亿。
落实文化惠民信心扶贫。组织全县演艺团体和文艺协会,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合理安排档期,确保每个贫困村实现一村一年一场戏,通过文化活动的演出和宣讲,让贫困群众从政策中看到希望,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
培育文化人才用心扶贫。积极延伸文化服务触角,建立城乡文化联动机制,在贫困村选优配强文化管理、文化演出、文化志愿“三支队伍”,通过结对帮扶、辅导培训等措施,培养一支“永久牌”的文化人才队伍。
突出文化育民温心扶贫。积极开展“走基层、送温暖”文化扶贫惠民活动,组织“乡音”宣讲团送文化进乡村活动,通过老百姓参与、寓教于乐等方式,宣传党和国家法律政策,引导广大群众移风易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脱贫致富集聚精神力量。(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