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唯物史观对黑格尔历史哲学批判的辩证分析

2017-12-01刘玲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5期
关键词:黑格尔唯物史观马克思

【摘要】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着重于精神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以及绝对理性思维的地位两个方面,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肯定了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式和普遍联系的辩证发展观。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建立了唯物史观,这一过程,尤其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有关人类自我意识与作用、国家理念的地位与意义、辩证思维的价值及其深刻影响等具体观点的理解、批判和继承,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唯物史观 黑格尔 历史哲学

【Abstract】Marxs critique of Hagels philosophy of history,focus on the role of spirit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y as well as the absolute rational thinking of the status of two aspects. Meanwhile. Marx affirmed Hagels dialectical thinking mode and the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view. On this basis,Marx establishe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is process. in particular, the human self consciousness and function of Hagel on Marx,the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oncept of the state, the valu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its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ecific point of view,Criticism and inheritance, in todays society there is still an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Marx;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egel; Philosophy of history

【中圖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086-02

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的创立颠覆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下的以“精神为主体”的历史观,从而实现了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与伟大超越。纵观其整个对黑格尔历史观理解和批判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马克思否定了黑格尔认为在历史的进程中精神作为一个主体作用于历史本身从而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其次,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忽略了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异化劳动及“人的自由自足活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诚然,人的本质问题是人道主义者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从历史的进程来看,马克思的这种批判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但是这种批判毕竟是建立在对黑格尔历史观接受理解基础上的扬弃过程。因此,从哲学辩证思维角度出发,我们肯定马克思这种批判的进步性的同时,也要客观地认识到黑格尔在近代西方历史哲学中开创性的伟大功绩,即他将辩证的思维方式发展到顶端并运用于历史的进程中,并对历史赋予一种整体上具有普遍联系的辩证发展观,从而在理论上摒弃了以往旧式的形而上学历史观。针对马克思对其批判的几个主要方面,再通过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重新深刻理解和挖掘其创新性的观点,从中还是可以看到许多有价值的合理内容和现实意义。

1.关于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作用

1.1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理念至上原则的批判

黑格尔的历史观论述了精神理念的至高原则,高度重视人在推动社会发展中作为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而发挥的重要作用,只不过人必须在经验理念的引导下才能开展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实际的创造者是人类,他批判黑格尔单纯而过分地强调精神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根本没有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地位及其能动性作用,只是将人作为历史发展中实践“理念”目的的工具而已,并没有认识到人是历史的自觉的创造者。因此,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观点实质上否认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1.2对黑格尔关于人类自我意识与社会关系的辩证分析

黑格尔实际上并没有认识到人类在历史前进过程中,作为绝对主体的重要作用。然而,在黑格尔看来,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类进步和社会前进、发展的步伐在整体上也是惊人的一致的。黑格尔的观点虽然始终贯穿着唯心主义,但他认为人类进步以及历史发展其实是一个不断走向合理的过程,是人类自身在精神引导下产生自我意识与自我实现的必然结果,这种思想是深刻的、合理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从自然的束缚而逐步走向自我意识的发展并作用于自然的一个过程,这也符合其辩证法看待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从思想开始,进而至于自然”。黑格尔强调了这一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贯穿于人类社会中的历史、宗教、政治等各个层次,他认为虽然由于精神理念的首要性,从而人类无法完全控制这一过程,但这绝不是盲目的自为产生,因为它包含着人类在热情的催动下系统而合理的认识世界,正如他所说“谁用合理的眼光来看世界,那世界也就现出合理的样子。”它体现了人类对于实现自身目标而不断努力和改进自我意识,并试图在这种理论和实践中实现这些目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重复或倒退,而是一种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1.3对黑格尔关于人类自我意识与历史发展的辩证分析

黑格尔通过人类自我意识活动的产生从而理解历史,又通过这种主观意识能够作用于客观实践的思想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并将其理解为一个系统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通过人类自我意识这个事实变现出来的精神现象,就没有可理解的历史。正因为有了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从而才产生了整个人类历史。

2.关于国家理念的地位与意义

2.1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理念的批判

黑格尔认为,国家存在的形态其实是由历史的材料构成的,是在人类自我意识作用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社会形式,国家的出现导致并决定了市民社会的产生。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黑格尔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市民社会起源的真相,只是将其唯心主义体系中的绝对精神外化情况下而产生的人类自我意识、时代与民族精神,作为决定市民社会的关键因素。这种观点也就是说“观念变成了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的关系被理解為观念的内在想象活动。”马克思则认为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基础,黑格尔实际上颠倒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2.2对黑格尔关于国家理念的辩证分析

黑格尔认为,国家既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为创造的、理想化的存在,是人类意识、观念在不同阶段,不同社会形式下而产生的多层次的社会结构,以一个观念上的“实体”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中,并通过以实践为主体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人类自身的物质力量去保证其结构的完整性,这是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相对于人类自我意识而存在的社会结构的主要理由。此外,黑格尔又认为国家是作为一种“客观精神”的真正体现,能够克服市民社会、家庭的局限性,从而实现自我特征。黑格尔的这一论述的实际意义并不完全是马克思所批判的“颠倒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而是要强调自由意志对于国家存在的必要的依存作用,也就是“将自由精神及其实现作为理想国家的形式注进了社会关系的内容”。黑格尔还论证了自由意志、人类意识、法律以及道德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这些因素对国家存在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中,道德规范是首要的。但道德对于外在世界也只是一种自发的精神上的约束,要达到完整的实际意义上的规范,那还是需要自由意志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一种自为自在与外在现实相统一的阶段,也就是“道德与法”相统一的,即“伦理”的范畴。而“伦理实体则可分为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所以黑格尔并不是单纯将国家作为一个先决条件从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将二者作为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融入到国家理念中去论述其关系。

所以在黑格尔看来,国家这种社会存在方式决定于社会存在理念中一种遵循外在现实的自我规范本质特征的影响。黑格尔通过整体上的把握其内在意义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与外在现实的辩证关系。

3.辩证思维的价值及其深刻影响

3.1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思维的批判与发展

黑格尔批判了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思想,摒弃了旧式的形而上学的历史观,创立了思辨体系下的辩证思维,并运用到历史领域。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单单由于这种历史观,也就为逻辑方法提供了一个出发点。”马恩称其为哲学的“合理内核”,在哲学史上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意义。但同时马克思也批判了黑格尔不能认识到辩证思维中的现实本质意义,从而将辩证法的本质又回到了唯心主义。

3.2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客观分析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之所以缺失,是因为它建立在精神首要、物质次要的基础之上的。我们通过追溯黑格尔辩证思维体系的形成,可以看出,他的辩证法虽然是以概念或思想为主体的过程中产生的,但是黑格尔强调历史进程中的每个概念和思想都是纯粹的,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客观存在的、不同阶段的社会现象或本质就好比这么多的个体,作为不同的个体之间又存在着彼此相互矛盾、相互联系的关系。黑格尔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成是各种不同社会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有机统一体,而由于个体间内在的矛盾相互运动,使得历史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因此,黑格尔把这种“矛盾”认定为促进历史不断完善并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在黑格尔看来,概念的这种辩证前进运动就是矛盾的作用,而矛盾是推动其辩证法发展的原则,矛盾具有普遍性,一切概念或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不同的对立事物之间的矛盾可以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同一”的目的,从而推动世界的发展。所以黑格尔从其辩证法的矛盾原则中揭示出了不同概念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从而承认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变化发展。黑格尔通过论证其辩证法的矛盾原则,认为矛盾是必然存在的,所以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的过程必然受制于一种“内在的逻辑”,那就是规律。

黑格尔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看待历史,认为历史是各种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并且开创性的证明了一切事物都处在矛盾发展和内在联系之中,探究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因素并试图找出贯穿整个历史发展的线索。所以,黑格尔的辩证思维不会因为任何批判和超越或者其以唯心主义作为出发点而失去其重要价值和影响。

3.3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哲学批判的理性分析

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在总体上是进步性意义的,这是因为它符合了时代前进发展的规律。但同时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出这种批判的积极性和缺失,积极性在于他严格按照事实背后的实际存在依据和深入到基础概念的逻辑结构里去;缺失在于他只选择了人类生活和社会存在的这些客观实际方面,甚至都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这对于马克思自身所处时代来说是充分合理的,但没有完全看到整个历史过程中的精神体系以及政治元素。所以说,肯定马克思批判的时代进步意义的同时,也不能忘了黑格尔历史哲学在世界历史和哲学史上的开创性意义:他用一种辩证发展观看待和认识整个世界历史中的普遍联系的,在阐述人类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同时,又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开创了一条主观因素作用于客观现实的合理辩证法思想。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56年版,第79页.

[2][英]莱蒙.《历史哲学:思辨、分析及其当代走向》,毕芙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4]炎冰.《黑格尔国家观及其意义》,阅江学刊,2012年第5期.

[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1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1页.

[7][英]柯林武德,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140.

作者简介:

刘玲, 1982年生,女,汉族,安徽淮北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黑格尔唯物史观马克思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最有思想的句子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