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初探
2017-12-01柯江峰
【摘要】辅导员对于高教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代经济社会转型冲击高校,使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一系列新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降低工作成效,削弱其积极性和稳定性,最终损及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而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辅导员 队伍建设 角色定位 晋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038-01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归结如下: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尚待提高。
专业化建设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选聘缺乏统一、合理和可操作性标准。目前高校招聘辅导员并无专业、个人素质、技能的统一要求,只以政治面貌、学历背景、学生干部经历等普遍性条件为依据。因而其专业构成五花八门、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其二、专业属性弱化,角色模糊。辅导员岗位设置的初衷有别于教学岗、行政岗,其内在逻辑和价值追求不同。而现实是辅导员更多扮演“救火队员”、“勤杂工”的角色,他们要面对学生的各种困惑,从学习问题到生活问题、从安全问题到情感问题,既要当安全专家又要当心理咨询师,这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分散了其专业化、学术化的精力,也模糊了辅导员的专业定位。
(二)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性
据调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每年约有5%—8%的人选择离岗。为高校之最。其内在根源有二:首先、工作内容不明确容易给人过渡或者边缘性工作的心理暗示,在此状态下,辅导员如何毫无保留地投入情感和精力?其次、辅导员处于一线,事务繁杂、待遇低、压力大,通常被人认为是高校体系的最低阶层,难以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自我认可度不高。很多只是将其作为个人职业发展的跳板,一旦有更好的机会,就会毫不犹豫地离岗。
(三)辅导员职业定位不明确
辅导员应该有其特定的管理系统。而现实情况是辅导员既要承担教学任务,也要从事行政性工作,受多重领导,上下级关系复杂。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该校辅导员在学生学业方面服从教务处的管理。在行政性层级上,接受学院领导的管理。在日常学生事务中则要接受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关系错综复杂不一而足,可以想象辅导员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之大和身份定位的模糊。
(四)辅导员职业升迁途径不明朗
辅导员身心压力巨大,却缺乏明朗的升迁途径,职业前景迷雾重重。教学岗位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职称评定体系,职业发展方向明确。行政岗位序列则有科员、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副校长、校长这样的职级发展途径。而辅导员只有年龄分别,没有级别不同。辅导员要摆脱这种困惑只有往行政或教师序列转岗,而这缺乏明确的国家政策依据,受学校情况影响很大,前景不明。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国家要明确辅导员选聘标准,从专业背景、学术成果、研究方向、个人素质、专业技能上制定可操作性、可量化标准。高校则可从三个方面配套建设:其一、招聘环节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源头上做好专业化选择,确保选用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其二、辅导员入职后定期进行职业培训,强化职业认同和专业化程度。其三、工作职责上要明确其政治属性,强化意识形态职能。使辅导员能发挥专业优势,推进工作专业化、学术化。
(二)優化资源配置,构建新技术平台分流辅导员压力
学校可以提升技术为辅导员减压:第一、学校应该做好顶层设计,放弃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做法,优化配置教育资源,适当弱化一些短期目标,对长期的、战略性目标实行政策性倾斜。为辅导员争取资源。第二、充分利用新技术成果,构建信息平台,日常工作网络化、平台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为辅导员减压。
(三)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明确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和晋升途径
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解决后顾之忧。高校应建立独立的辅导员职业体系,包括公正合理的考评体系、晋升路径、待遇标准和各级别最低任职年限等内容。同时充分打通辅导员和其他岗位之间的流转通道,让辅导员真正成为一个有专业方向、有职业认同、有发展前景的良性运作体系。
三、结语
辅导员队伍的诸多问题在体系化建设上方有出路。不能根本解决辅导员晋升途径、职业认同的大问题,其它一切都是缘木求鱼。
参考文献:
[1]徐万彬.浅谈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教育探索.2017,(06)
[2]谭偲琦.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时代教育.2017,(11)
[3]徐周.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影响分析[J].考试周刊.2016,(04)
作者简介:
柯江峰,男,汉族,1979年5月出生,硕士,现任职于湖北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