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思考
2017-12-01龚瑜行
龚瑜行
【摘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是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几点建议,以便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023-02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影响着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及其发展趋势。高校师资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各国高校教师在国际间不断交流与合作,在高校师资管理思想、理论、方法、手段等方面相互学习和吸收,并形成适合本国国情的高校师资管理运行机制的过程。
然而,在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即普通高校的师资队伍应当加快国际化建设的步伐,而高职院校则似乎没有这个迫切性。事实上,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国际化的中高级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具体来说,也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了解国际知识、规则及文化,并拥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等职业教育专门人才。因此,对高职教师国际化的要求,实际应当比普通高校教师的要求更高、更严。高职教师不仅需要了解国际上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最前沿动态,掌握国外相关产业的最新动向、技术革新趋势和行业标准,同时还要关注国外高职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设计、课程开发等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以此来指导并运用于自己的专业研究与教学实践。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必须注重“双师”素质国际化的养成。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现状
1.对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认识有待提高
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起步较晚,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把提高学校的硬件水平,例如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数量等作为工作重点,而对学校的软件建设如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发展缺乏足够重视,明显存在着自主意愿缺乏和內在动力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境外交流访学比例较低,教师拥有国外学历学位的比例更低;教师的外语水平总体不高,缺乏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薄弱;聘请的外籍专家以语言类为主,数量较少,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偏低,且以讲座和短期交流居多。
2.国际化建设缺乏长期科学规划
各高职院校虽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有各自的目标和计划,但在师资队伍国际化方面却往往缺乏相关的引导和激励机制,且资金投入不足,从而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目标模糊,参与国际竞争的信心和动力不足,有些项目甚至因为经费预算不足而不得不中断或取消。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时,部分高职院校未能从本校实际出发,与本校专业设置及建设的契合度不高;在选派教师赴境外交流学习时,往往局限于内部的个别精英,没有能够从提高教师整体层次、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高度出发,没有能够根据学校发展规划、配合学校专业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3.国际化建设的形式逐渐多样化
许多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出国考察,或邀请专家学者来华讲座、进行教学指导等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师资水平。部分高职院校还委托国外教育机构或合作院校,量身定制教师培训课程,组织教师在国内或国外接受专业师资培训,并遴选教师赴海外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境外访学项目。有的高职院校还通过主办国际论坛或者选派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帮助教师广泛接触海内外同行,建立联系,增进了解,扩大学校在国际上及专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以此推动其它国际项目的开展。举办联合课题或者与知名跨国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也是近年来高职院校较为推崇的国际交流形式。通过项目的推进,使更多教师有机会接触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掌握最新的教学资源和工艺技术,了解国外企业的运营管理机制和行业标准,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出国效益评估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缺少明确的规范标准、目标约束和考核奖励机制。长期以来,重选拔,轻考核,造成少数教师简单的认为出国就是“镀个金”,在国外期间并未开展实质性的研修工作,造成学校财力、人力资源的浪费。部分学校对留学人员在国外期间的研究和生活情况并不了解,也未要求教师在出国前制定科学合理的研修计划,并以此为依据在教师回国后对其进行考核。此外,出国效益的评估不仅应当包括科研成果、新教材和教学方法等可量化的内容,与外方合作交流关系的建立和拓展等也应纳入考核范围。
三、关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树立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理念
不仅高职院校应充分意识到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重要性,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理解和重视,在政策导向和经费划拨上給予倾斜和支持。各高职院校应当根据政府和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从本校长期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本校的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方案,制定国际化建设的长期与近期目标。在工作中,逐步实现师资来源的国际化,加快师资队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的国际流动,重点培养教师的国际意识,加强教师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民族乃至风土人情的了解,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和交流能力。
2.引进和培养相结合
引进国外智力是优化职教师资队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坚持以“扩大范围、提高层次、以我为主、择优选聘、保质保量、宁缺毋滥”为原则,引进国外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历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国际化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和管理模式,强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与国际知名跨国企业的合作,引入国际通用职业证书标准及行业标准。
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派遣青年骨干教师出国或者出境学习、进修、攻读学位和学术交流。加大公派海外学习、友好学校长短期交流力度,并形成稳定机制,打造数量充足、结构优良、适应教育国际化需求的双语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在开阔视野、增长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科研水平,并辐射相关学科,带动其国际化。
3.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师资管理体制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内部师资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着“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等传统管理思想,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应打破教师的传统“铁饭碗”,建立“终身制”、“定期聘任制”、“兼职制”等相结合的多种聘用制度,合理地进行人才资源配置,为国际化师资队伍的成长和发展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公平且有利于个体发展的制度环境。此外,坚持学术造就人才,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为教师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与工作条件,提升高职教师的职业竞争力。
4.构建灵活多样的高职师资培训体系
构建合理有效、灵活多样的高职师资培养体系,加大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力度,是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高职院校应当适应国际化需求,改革培训内容,加大高职院校教师国际化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要适应不同教师的需求,并结合学校学科发展情况,从外语、科研、教学和国际化知识能力等方面,探索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不断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型的师资培养体系。
四、结语
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自觉地意識到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对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作用。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在整体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仍普遍存在着对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认识不足、缺乏长期科学规划、出国效益评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有鉴于此,我国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理念,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师资管理体制,并构建起灵活多样的师资培训体系,才能在新一轮的变革中认清方向,把握机遇,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敏明.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 (29).
[2]叶丹.关于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1).
[3]李国斌.浅谈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
[4]王兴军.高职教师教育也要面向教育国际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