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构主义理论解读我院ICS人才培养模式
2017-12-01钟错
钟错
【摘要】ICS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新时期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特点与新情况,联系行业内部对相关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结合我院办学实际而提出来的人才培养机制,其出发点与初衷是多样而明确的。建构主义理论是二十世纪末倍受关注、影响颇广的认知学习理论,本文试图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在理论角度诠释我院的ICS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关键词】建构主义 相关医学教育 ICS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013-02
一、关于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模式或认知方式,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苏格拉底看来,授予学生某种知识时,不应该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应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也不应直接纠正,而应提出另外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逐渐从学生口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到了近代,建构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被誉为18世纪初建构主义先驱的人文主义者巴蒂斯塔·维柯对建构主义理论有了新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更加丰富了建构主义的理论内涵,他提出了认识的双向性运动,即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认识自身,并在积极地建构与创造自身。
虽然目前建构主义还未形成稳定统一的理论体系,流派也较为繁杂,但总体上对建构主义基本内涵的理解还是一致的。首先,建构主义认为,如果概念、模式、理论等能证明它们对于自身被创造出来的情境脉络是适宜的,那么它们就是具有生存力的,但仅仅是具有生存力而已。因为“生存力”与“真理”完全不同,它与目标、意图形成的情境脉络相关,而这些目标、意图并不受具体的或物质的东西所限制。知识无法精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问题都具效用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说就灵的,需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认识和再加工。另外,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或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在内的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条件与数据,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而意义建构是需要必要基础的,这种基础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框架或经验图景,这是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可以说知识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催生”出来的。最后,建构主义认为,既然科学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科学教学就不应该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而应是创设一定的情境与支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因为科学知识的意义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起来的,知识的意义是无法通过直接传递而使学习者获得的,教师只是传递了语言文字的符号信息,但这些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的最终建构,还是由学生自主决定的。
应该承认,建构主义是当代科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影响,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和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等基础上,从建构主义角度出发,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科学教育改革热潮。
二、ICS的内涵分解——情境、协作、信息、意义建构
我院ICS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丰富而具体的,它是一种人才培养过程,也是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构造样式与运行方式的总和,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新形势下相关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广义上来说,ICS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我院的专业建设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来体现的。从狭义上来讲,专业建设、专业设置、专业方向等内容又依托于培养目标和不断创新与深化的ISC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
我院探索总结的相关医学“ICS”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基于校院(企)合作的“Imitation Cooperation Service”模式,即:Imitation―“模擬仿真,阶梯推进”,是指以模拟仿真实训基地为主要平台,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阶梯推进式”地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在模拟仿真情景中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Cooperation―“校企联盟,合作办学”,是指学院与医院(或其它医药单位)合作,共同进行专业设置论证调研,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完成专业教学,深入挖掘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精髓。Service―“校院合一,工学交替”,是指以院内服务性实践基地为主要载体,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专业教学与服务社会的整合化。通过校院合一、工学交替和产学研结合,提高学院师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层次与水平,在培养双师型教师和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提高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
ICS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与初衷是多样的、明确的、具体的。深入了解ICS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不难发现它始终围绕着教学活动中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情境、协作、信息、意义建构。首先,科学知识的掌握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实现的。学院安排了模拟病区、模拟车间,对学生实行开放式管理,辅以教师必要的指导与检查。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医院的查房制度、模拟护士长制度等等,提高了学生的管理能力,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达到了能力与素质同步提高的目的。其次,协作应该贯穿知识的整个习得过程。ICS模式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一起交流讨论,共同建立学习群体并乐于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学生和老师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与观点、信仰与假说,可以组内讨论,可以组际协商。通过这样的学习环境,学习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从而实现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单个学习者完成自身的意义建构。再次,信息在科学知识的习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信息资源应该如何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提供帮助的内容。ICS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及用人单位需求,系统规划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注重临床一线的新知识、新发现,将其及时地引入课堂,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根据课堂讲授情况与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让学生进入临床一线,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融合。学生边上课边实习,突出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全真的职业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ICS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引与要求下,我院护理专业与苏州大学附属医院等多家三级医院合作,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卫生检验方向)与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合作等等,在课程教学方面,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开发课程、集中备课,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CDC或医院学习。通过这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使学校教学更贴近行业要求,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有效引入临床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ICS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意义主动的建构者,应该把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ICS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重视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更加关注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意义的有效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无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的情景创作、有效辅导,都从属于这一中心,必须有利于完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建构主义对ICS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意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培养十分关键。相关医学教育培养的是大批技术含量高、岗位针对性强的卫生技术应用性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周期较短,专业技能要求高,需要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保证其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需要。同样,技能培养十分关键。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结合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笔者试图从ICS人才培养模式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上来阐述建构主义对其的理论支撑。
第一,知识观上来讲,ICS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获取与情境创作。建构主义对知识的诠释是,纯粹抽象的认识者是不存在的,因此,只有在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人们才能赋予知识以特定意义。人们普遍认可的是知识的一种语言符号信息,是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按照这种观点,ICS人才培养模式重新诠释了课本知识的意义,认为其是关于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也不应该是解释世界的唯一“模本”。包含着真理的科学知识只能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但不是最终的正确答案。所以,知识的获取不应该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应该不断的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活动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第二,学习观上来讲,ICS人才培养模式讲求协作与交往。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发展正是将外部的、存在于主体间的东西转变为或内化为内在的、为个人所特有的东西的过程。学习是把新信息与已有知识建立关联的过程。人们只能接受他自己准备好要接受的,不管是在身体上、心灵上、还是道德上……我们只听闻领悟到我们已半知半解的事物……所以每个人其实在以他的见闻、阅读、观察和旅行,在生命中“追溯”自我。他的观察形成一个锁链,任何不能与其它观察联结相关的现象或事物,他便无法观察到。鲁索的表达突出了一个人所拥有的前概念、原有知识或经验图景在建构知识上的重要性,也反映出了建构主义学习观。
由于每个学习者的原始经验与背景的不同,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ICS人才培养模式决不奢求仅仅通过课堂的描述,就能让学生客观理解他所接受的信息。而是提供现实生产的场景,以促成协作与交往的题材,完善交互作用的经历,这样才能通过“对话、判断、理解”来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与意义建构。
第三,教学观上来讲,ICS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更可贵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什么,知识的意义不能直接传递,对知识的情感就更不能传递了。教师不只是关注如何呈现、如何讲解、如何演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时刻关注、了解、探知学生头脑中对知识意义的真实建构过程,并适时提供适当的鼓励、辅导、提示、帮助、支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建构活动。
ICS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科学知识是在人的心灵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矛盾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已有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意义、新理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David O Halloran(2001). Task-based Learning: a way of promoting transferable skills in the curriculum.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ol.53 No.1, 101-204.
[2]莱斯利·P. 斯特弗,杰里·蓋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7.
[3]郭重吉.建构主义与数理的学习辅导[J].(台湾)学生辅导,1995,38:32-39.
[4]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73.
[5]蔡克容.建构主义对教育改革的启示[J].(台湾)课程与教学季刊,1998,1: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