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德育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2017-12-01吴昕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德育课道德教育思想品德

吴昕

最近参加了合肥市庐阳区第五届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比,三轮比赛下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德育如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因为“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从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上看,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较之其他课程,它更强调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所以德育课不能被单纯当成一门课程,应当着重考察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考查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当前,结合社会实际情况的变化,应当考察社会发展提出的新的道德规范,更新德育教材和内容,并制定新的德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首先,我认为要进行德育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就要降低德育课的理论难度,重视实际效用。学校德育课应多告诉学生实际生活中该怎么办,并让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了解这些知识,使这些知识对学生实际行为产生影响。当前德育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比较薄弱,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要突出德育对学生行为实际的影响,注重考察学生道德行为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德育课程应当成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应当注重贴近学生思想道德实际,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应当注重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突出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做人。德育课程的内容针对性不强,有的空洞枯燥,脱离实际,学生或背教条,或不感兴趣。

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将学生的生活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使德育目标、内容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将德育的内容要求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要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必须重塑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念,由于忽视了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道德规范就成了外在于学生的教条,成了脱离人、凌驾于人之上对人进行压制、支配人的力量。学生对这样的规范自然是抵触的,道德说教因此也是无用的。学校道德教育要想有所突破,那就需要恢复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让他们由道德的仆从变为道德的主人。人是一种道德性存在,从他律走向自律应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批判精神,让他们在反思性的实践中不断进步。

第二,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应以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为根基,选择并运用真确的道德事件,以诱发学生切己的道德价值冲突,唤起其真情实意的道德需要与情感。学校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运用,应立足于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和真确的道德事件,在诱发学生真正的道德冲突的基础上,实现对道德的真情体验。培养学生对道德的情感体验,既可以使道德知识与观念发于内、润于心,又可以使学生对道德事件产生一种亲近感,还可以实现已有道德经验与新的道德经验、现实的道德水平与理想的道德目标的融合。

最后,道德教育要关照学生的生活,最有效的方式是回归生活。在道德教育中,要给予学生自由的时间,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生活,探究生活,创造生活,其次,让学生选择过自己的生活。为此,道德教育要进行范式的转变,从过去教人过一种指定的生活到让学生选择过自己的生活。道德教育不可能为人设计一种美好的生活,它只能给人的指出各种生活的可能性,让人自己去选择。只有经过选择的生活才是自己的生活。因此,教育所能做的就是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唤醒他们自主选择的意识,培养他们自主选择的能力,让他们过一种自主选择的生活。德育工作只有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并在实际生活中教给学生获得解决人类精神困惑的智慧与技能,才能使学生获得人生价值的超越和升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才会后继有人。

总之,生活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让我们从抽象、空洞的政治说教里走出来,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让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和强大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德育课道德教育思想品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选择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新时期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途径探索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评价方式探究
浅谈微课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
中职德育课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