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数学的衔接
2017-12-01刘轶
刘轶
【摘 要】教师在衔接教学中,除了要做好知识的衔接、结构的衔接、学法的衔接外,还应特别注意心理的衔接.要做好學生过渡时期的心理衔接,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选取适合其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过程,才能进行高质量的衔接教学。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衔接;探讨
中小学顺利衔接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在中小学各科的衔接工作中,数学的衔接问题由来己久,对此问题的研究虽然成果颇多,但现实依然严峻。
一、做好小学、初中数学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
1.学习习惯的养成
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质疑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归纳提升的习惯、总结反思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度过衔接阶段。
2.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观察与思考、理解与分析、综合与应用是初中教学的难点所在。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类比推理法、假设法、实验辅助法、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3.自学能力的培养
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学之根本,数学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初一学生刚接触数学素材的阅读时,也许读不顺,读不细,读不实,读不准,教者可以阅读线索、制定阅读目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分析,如概念、法则的理解与应用、定理的分析、探究与应用、知识结构的归纳与梳理,都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中小学数学衔接的解决对策
1.对于兴趣的衔接
小学教师在讲课中有意识地适当减少重复,加大密度。在讲课中有意识地多讲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多思考,以提高他们的能力。要多注意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多思考,这样才能为学生升入中学的学习搭好阶梯。对于中学教师要多用生活案例来给学生讲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2.内容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所教授内容有怎样的拓展与延伸,即了解“什么知识是什么知识的基础”,并知道这种拓展与延伸具体在教材中是如何编排的;中学数学教师要明确,所教的内容是由什么内容拓展与延伸而来的,并知道这种基础具体在教材中是如何编排的。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对中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教材的整体入手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知识内容上,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创没,在思想方法上相机渗透与延伸,注重发展学生的准变量思维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力的衔接
小学数学在内容上主要是算术,而在数学思维方式上倾向于程序思维;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代数,而在数学思维方式上更倾向于关系思维。介于小学算术程序思维与中学代数关系思维之间的是准变量思维,它的核心是充分利用算术中所隐含的代数关系和结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算术程序思维与代数关系思维的联系和区别,注意用“代数的眼睛与耳朵”来思考算术和问题,为学生提供准变量思维的材。同时,教师应将数学知识进行有机的拓展和延伸,以此激发学生的准变量思维,从而实现算术程序思维与代数关系思维之间的有效衔接。
4.学法的衔接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组织、引导,独立学习的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初中数学教师则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但不能操之过急。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原有基础出发,采取一些过渡措施。如学生不会看书,教师可从领读、教读开始;学生不愿复习,教师应当指导他们有计划地安排时间并加强督促;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去研讨;要逐步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改进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同时应增加一些自学的时间。加强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对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的建议
一些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中数学非常有用,例如:列表,计数,图的一小部分,面积计算,操作简单,典型的应用程序的标题,追及问题,工程问题,多个问题,容斥原理,加法和乘法原理,极端最优化问题的原则,重叠,利益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整除的纳入和排除的原则,还有一些内容没有使用初中数学学习,如:鸡兔同笼,消除问题,替换问题,利润和亏损问题,复杂的倍数(分数,平均),恢复问题。因此,我建议,可以考虑实施一些内容竞赛辅导或在一个正常的课堂教学渗透,为优生和后续初中数学学习,数学竞赛,数学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等非常积极的。当然,过高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学习,将增加他们的学习和家庭的负担,弄得不好会适得其反,不利于后续初中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孙玉玺.浅谈中小学数学衔接[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45-146.
[2]贺欣新.衔接得法教学得益——试论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J].文理导航旬刊,201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