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2017-12-01陈建军刘玉琴
陈建军+刘玉琴
十年,窗外的树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十年,他实现了从乡镇党委书记到汉川市教育领路人的华丽转身;十年,他不忘初心,默默坚守,深耕教育,用智慧和凝聚力,改变了汉川市的教育生态,践行了“办优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追求。
他,就是汉川市教育局长李文华。自2008年春到汉川市教育局履职,在汉川教育改革的引领者这个岗位上,他已经卓有成效地工作了十年。“汉川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市,教育事业事关百万人民的幸福安乐。”谈起教育,李文华坚毅但不失温度。“我理想中的汉川教育,不仅是质量过硬、发展均衡的教育,也是有爱的教育——学校爱老师,老师爱学生,家长和社会尊重教育,尊重教师。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教育人追求的目标。”
如今的汉川教育经过十年发展、十年积淀、十年坚守,无论硬件建设,还是内涵发展,都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这条道路,也正是循着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许、循着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所走过的探索与实践之路。
抓住关键问题,破解发展难题
汉川是经济强市、人口大市和教育大市,但教育发展水平不高,这与汉川经济强市的地位并不匹配。让汉川教育由“大”变“强”,让老百姓对教育的期待变成现实,这是李文华和教育局一班人的追求与愿景。为了实现美好的愿景,汉川教育人选择的路径是:立足实际,发现问题,找准关键,破解难题。
甫一上任,李文华就带领教育局相关领导和科室人员一头扎进了学校,无论是中心城区几千人的超级大校,还是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课堂上、楼道间、食堂里,到处留下了他和同事的足迹……
让李文华印象深刻的是一次随堂听课。那是一所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初中,李文华随机进了一间教室,安静地到后排坐下听课。这是一节常规的语文课,教师拿着教材,在讲台上自顾自地讲解着书本上的内容,偶尔在黑板上板书,学生们大多闷闷地垂着头,有的甚至看都不看教师和黑板,一节课下来,听课者和学生都昏昏欲睡。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学校也同样存在。在一所农村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整节课下来,教师提问只有寥寥几次,全班15个孩子,几乎有三分之一在打瞌睡。
在一所小学抽查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让人忧心:28本同步练习册,仅仅是简单的课后作业,就有16名学生题目做不对,即一半以上学生根本没有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这说明当时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晴雨表,是学校教育问题的综合表征。
彼时,汉川市义务教育阶段已经连续七年没有重大项目建设,连续十年没有招聘一名大学应届毕业生,全市学校办学条件在孝感市最落后。同时,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初中物理、化学教师严重短缺,教师队伍出现了结构性失衡。
歷史遗留问题也不乐观:教育系统有2000余名捐资师范生,后虽经各种渠道淘汰了500余名,但仍有1500余名捐资生在教学一线,其中有近五分之三难以胜任教学工作。
教师工资存在不能足额发放的情况,教育质量长期徘徊不前。
……
似乎,汉川的教育陷入了困境。刚到任的李文华此前曾在多个乡镇担任过领导职务,被认为是既有丰富基层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人才。大家普遍认为,上级委以重任,就是让他来“啃硬骨头”的。出生于教师世家的李文华也表现出了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执行力,他指出:汉川教育发展的问题和瓶颈在哪里,突破口就在哪里。
“钱”和“人”问题显然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外部关键因素,李文华主抓这两点。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科室同心协力,着手破局。
在经费筹措上,汉川市教育局紧紧抓住国家、省大力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学前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中化债等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市政府配套资金投入,共筹措2.5亿元配套建设资金。此外,教育局还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争取到了3.2亿元政府债券,用于重点项目建设。
在经费使用上,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教育局对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本着“不规划、不立项”“适度超前”“适用够用”的基本原则,力戒任何随意性、形式化的倾向。
教育经费的筹措和使用上的转变,分管副局长孟淑君和计财科长黄文林深有体会。以前一年下来,除基本预算外,拨给学校的建设项目经费往往捉襟见肘,现在已能基本满足需要;以前经费下拨后只需验收最终结果,现在每一个项目的建设都有完备的质量监管制度与档案,每一项工程都建成了名副其实的放心工程。
在人才引进上,汉川市教育局双管齐下,将省招、市招有机结合起来,多途径、多渠道引进人才。从2008年至今,汉川教育共引进各类人才956人。
人才引进的同时,教育局配套建立了周转房制度,启动了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最大限度让引进人才“留得住,用得好,能成才”。
现有教师队伍建设也未落下。
从2008年暑期至2011年,教育局用三年时间,对所有教师分期分批进行了大规模轮训,并实行严格的考核,考核不合格不上岗。同时,针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初中物理、化学教师严重短缺的问题,与湖北工程学院联合创办汉川中小学短缺学科教师培训班,大大缓解了学科教师短缺的矛盾。
“不畏浮云遮望眼。”李文华领导的汉川教育人有的放矢,精准“落刀”,于千头万绪中主抓关键,于纷繁境况中拨开了一线亮光。
放眼长远发展,“深耕细作”打基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慢工程,需要引领者有足够长远的眼光,不急不躁,“深耕细作”。只有把基础打扎实了,教育的蓝图才够广阔、够美丽。
经费筹措到位了,教师素质提升了,汉川教育“人”和“钱”的问题也就化解了。那么,课堂这个学校教育晴雨表的反应就理想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李文华决定从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两个方面着手。
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办学办园条件改善,是教育局常抓必抓的重点工作。李文华一有空就跑学校,访教师,即便是双休日或节假日,他也泡在工地,看现场。全市171所学校,李文华做到了“校校熟”;所有完工或在建的项目,他都能“一口清”。endprint
“实验室里是种不出杂交水稻的。”李文华特别推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这句话。“少坐办公室,多往基层跑”成了这位教育局长广为人知的习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文华带头跑工地看现场,感动了乡镇政府,激发了他们兴学办学的热情。在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过程中,乡镇政府做到了要地无偿划拨,要钱尽量筹措,有纠纷主动协调。所有的教育建设项目,没有一处因为地方的阻挠而延期。
城隍镇农利中心小学因扩建需征地20亩,因学校在公路沿线,只能向后扩,但后面就是农利村的坟园。为及时解决好这一问题,时任城隍镇党委书记的王韬亲自挂帅任征地工作小组长,并安排镇干部包组,村干部包户。在王韬的协调下,政府专门划拨了一块地作公共墓园,并将迁坟补偿款及时发放到农户家中。经过三个月的克难攻坚,终于完成了征地任务。
数字可以很直观地说明成绩:
2008年以来,全市中小学共新增土地1158亩;
2011年至2013年,全市共改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0所,新建农村幼儿园19所;
截至2016年底,汉川市所有的学校都得到了改造,92%的学校都实现了班班通;
……
管理上,李文华带领的汉川市教育局做到了常抓不懈。
近十年来,汉川教育始终坚持和围绕“打基础、管长远”“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两条基本原则和“教育质量、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安全稳定”四大主题,制订教育局中长期工作要点,以及年度考评、干部考核、表彰奖励等相关政策。
转变教师“得过且过”的思想观念,去除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形式化问题,让教育工作能够求实向新,这是李文华夯实教育基础的头道“关卡”。
为了调动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育局先后实施了教师聘用制度改革、职称评聘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并配套制订了教师调配、干部选拔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或规定,在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向一线教师、成绩优异者以及长期扎根农村的教师倾斜,真正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肯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受重用。
说了就要算数,定了就要实干,凭实绩论英雄,凭实绩定优劣。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关注度高的教师调配、干部选拔、职称评聘等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教师工作效果明显,作为投诉的“重灾区”——干部选拔、教师调配、职称评聘等方面,汉川市教育局近几年的投诉记录是零。
李文华多次在教育局的研讨会上指出,在一定意义上讲,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优先发展教育,必须优先发展教师队伍,只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当前汉川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为转变教师思想和教育理念,汉川教育局制订了覆盖全体干部教师的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和完善了国家、省、地、市、乡、校六级联动的干部、教师培养体系,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干部教师的培训。在完成国家、省、地三级培训任务的同时,把市级、乡级、校级培训实体化,做到时间、内容、对象、经费、考核、奖惩六到位。
干部作风建设方面,也建立了成熟的应对机制。
教育局倡导“三个工作法”,即一线工作法、问题工作法、限期结算法。教育局干部下基层调研、检查、督导一律不事先通知,不坐会议室,不听汇报,直接进学校、进课堂。检查以查找问题为主,督办以问题整改跟踪为主,调研以解决基层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对年度重点工作,教育局要制订重点事项督查表,责任到分管领导、责任科室,限定工作标准和落实期限,按期“结账”。对基层,教育局每年初都要与各乡镇签订工作责任状,年底都要根据平时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结算”。“结算”结果予以公布,并与干部的提拔任用、评先表模等直接挂钩。对教师,则实行一学期一“结算”,“结算”结果实行分等定级,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对考核居末位者,下发劝勉通知书。
分管教学的汉川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特级教师张建安每次带领基教科和教研室的同志下校,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听课本进课堂;基教科组织全市或乡镇生本课堂现场会,第一个议程就是与会人员观课议课;不管是机关干部还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一起观课议课已经成为工作常态,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分管人事的副局长李同祥和人事科的同志直接将办公室搬到乡镇,与乡镇学校领导面对面分析师资现状,测算教师编制,制订教师安排计划;工会主席刘冬华带领职成科和进修学校的同志到学校、到教师办公室倾听教师对专业技术培训的意见和建议,全市教师培训计划和方案由此产生;分管学校安全和后勤保障的党组成员黄伟带领相关同志,经常在下班后、休息日深入学校,突击检查安全和后勤保障工作,为学校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段圣芳、潘晓新牢牢抓住市乡校三级督学这支队伍,围绕办学行为规范、课程改革、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等重点工作开展专项督查督办“校校行”“月月行”活动……
客观地说,这十年,汉川教育已过了对所谓“成功经验”进行同质化复制的阶段,“急事慢做”已经是一种理性自觉。如此,汉川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培训机制、考核机制、表彰機制才会常态化,为汉川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向着理想迈进,改革永不止步
汉川教育“软硬兼施”的发展策略无疑是非常有效的。经过了一系列的教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汉川教育有了坚实基础,每一步都走得相当稳。
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教育也是如此。有了良好的软硬条件,并不意味着教育就完美无缺,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教育问题出现。李文华和他的一班人经过审慎分析,形成共识:这些问题都是改革不够引发的,都是发展不均带来的。李文华说:“教育的生机与活力,来自改革。只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用改革的手段来治理,步步踩实,招招不虚,这些问题就一定能逐步得到解决。”
在高中招生计划方案设计上,汉川市的做法颇具亮点:endprint
市重点高中招生计划实行分配制,依据各乡、镇、场、办事处、开发区人口数、中考参考人数以及上一年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评估得分情况和中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等四项指标的综合评估得分情况,按比例100%分配到各乡镇场和市直各初中学校,并对部分相对薄弱初中学校分配少量倾斜性指标。
所有高中录取投档严格执行最低控制线,严格执行计划招生,无随意降低分数招生、无超标准收费、无跨区域招生。
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即:招生政策公开、招生计划公开、汉川一中计划分配名额公开、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专业测试过程及成绩公开、各批次录取控制线公开、录取实施过程公开、招生录取信息公开等。
教育局党组成员、一中校长胡利红说:“高中招生政策改革,既促进了教育均衡,又保证了招生质量,更维护了教育公平。”
汉川教育局党组一班人认为,既然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晴雨表,课堂的問题不解决,课堂的效率、效益不高,一切工作、一切改革就都显得没有实际意义。共识很快达成,一场直指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改革在汉川中小学兴起……
2010年,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校稳步推进以“三个三分之二”为基本要求的有效教学改革——授课时间不得超过每节课的三分之二,反对“满堂灌”、一讲到底;参与师生互动的学生不得少于三分之二,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思考、探究、讨论问题;每节课学生作业正确率不低于三分之二,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4年后,在有效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教育局又采取“边试点,边推广”的策略启动生本课堂建设。经学校申请,教育局批准,26所学校(小学15所、初中9所、高中2所)成为首批试点学校,共有152个班级、655名教师参与课改实验。为充分发挥试点学校的引领作用,市教育局在硬件建设、干部配备、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了一定倾斜。
2015年9月,试点学校由原来的26所增加到89所,涵盖试点学校的所有班级。生本课堂由点到面,渐成规模。
2016年6月,教育局组织召开“汉川市中小学生本课堂校长论坛暨中小学生本课堂全面推进动员大会”。9月,经过两年的试点探索,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进生本课堂建设工作,所有中小学,所有专任教师,所有学科均参与课改实验。至此,汉川中小学课程改革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三年来,汉川教育局为生本课堂累计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安排外出观摩学习30余轮6000多人次,先后修订了18项相关管理制度或评价细则,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师资保障和制度保障。
如今,汉川市已顺利通过国家县域教育基本均衡县市验收,生本课堂在全市稳步推进,初中各科“一分两率”(均分、合格率、优质率)均位居孝感前列,近年来,按照合格率排名,汉川每年都有5所学校跻身孝感市176所初中学校前10名,10所左右进入前20名,中考成绩稳居孝感各县市区首位;2016年市教育局又获“孝感市高考质量优胜奖”;汉川市教育目标综合考核居孝感市第一位,教育局履职尽责考评居汉川市第一位……
李文华的教育理想是,打造“五度融合”的汉川教育,“五度”即有高度(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匹配)、有温度(有“爱”)、有厚度(教育是慢的艺术)、有宽度(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有硬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具体改革路径已在进行。这既是汉川教育人的自主选择,也是武汉城市圈棋局中的重要一环。
破局、奠基、改革,十年如一日,汉川教育人初心不改。“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以生本课堂为核心,继续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内涵,不断优化教育供给,促进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李文华来说,“办优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他毕生的追求,汉川的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 陈建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