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数学游戏,与数学美好相遇
2017-12-01屈婷
屈婷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然而,游戏也有利弊两面。游戏的非数学元素太多,有让学生应接不暇之嫌;游戏的刺激感太强,对教学内容的推进有喧宾夺主之过。如何借力数学游戏让数学课上得既生动又深刻,让课堂成为学生与数学美好相遇的地方?
一、让游戏规则和数学内容相伴相生,悟数学之趣
梁晓声曾说过,儿童的学习先要有意思,再求有意义。枯燥的数学知识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如果能给枯燥的数学概念穿上一件游戏的外衣,让游戏和数学内容的展开相伴相生,学生的数学学习就能变得有趣味,冰冷的数学也会变得有温度。
骆奇老师《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一课,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把小猴子的身体和尾巴分别画在一个正六边形和一个正方形上,利用这两张图片引导学生玩游戏。骆老师固定画有小猴子身体的正六边形图片,围绕正六边形按一个方向转动画有小猴子尾巴的正方形图片,让学生猜测:从图片原状(尾巴接好的小猴子)转动几次,猴子的尾巴又能重新接回(恢复原状)?学生在这个扣人心弦的问题中,不知不觉开始了学习之旅。“如果继续转,到第几次,尾巴还能重新接回?”这看似是个基于数学游戏的问题,实则蕴含着“6和4的最小公倍数”“公倍数”的数学概念,学生渐渐在游戏中产生了与数学有关的“朦胧”感觉。在明确游戏规则后,骆老师分发给学生各种画有动物图片的正多边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记录。这可比单纯的找8和5、5和4、8和4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有趣多了,学生在游戏的世界里乐此不疲。当学生进行数据汇总,发现奥秘后,骆老师顺势揭示数学概念,引导学生回忆游戏中的种种现象,学生的惊叹感油然而生。骆老师不露痕迹地将学习内容藏在饶有趣味的游戏之中,游戏线和知识线明暗交织,游戏线增加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知识线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保证了学生学习源动力和内驱力。
二、让游戏过程与数学思考自然碰撞,明数学之理
数学游戏有别于其他游戏,需要承载着数学的认知目标。有内在结构的数学游戏,能将数学的“理”镶嵌其中,让学生从纯粹的玩到深层次的玩,实现游戏背后的有效数学学习和一系列的数学思考。
在一年级下册《比较大小》一课中,在学生利用手中的数字卡片两人一组进行“抽数比大小” 游戏之后,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游戏:
场景一:小明和小红的第一轮比赛过程回放
游戏规则:第一次抽到的数放到十位,第二次抽到的数放到个位,谁抽到的数大,谁就赢。
第一次小明抽到了8,小红抽到了5。提出问题:小红一定会输吗?为什么?
场景二:小明和小红的第二轮比赛过程回放
游戏规则:第一次抽到的数放到个位,第二次抽到的数放到十位,谁抽到的数大,谁就赢。
第一次小明又抽到了8,小红又抽到了5。提出问题:(1)小红一定会输吗?(2)第二次小明抽到了4,小红抽到4能赢吗?为什么?(3)小红第二次抽到几能赢?
场景一中,学生在帮小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小明十位上的8比小红十位上的5大,所以个位不用抽。小红就输定了。”“先比十位”,学生由此体悟高(十)位在比较大小中起决定性作用。第二轮比赛,规则有了一些小小的改变,学生在帮小红解决“一定会输吗”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第二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十位相同比个位这一比较顺序;第三个问题让学生思维更严密、完整、有序。接著,笔者又利用这个游戏巧做文章,让学生说说“每次抽数最想抽到多少”“最不想抽到多少”,感悟到99是最大的两位数,10是最小的两位数,在游戏中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数感。游戏中是有数学道理可言的,引导学生从游戏中跳出来,走到数学理解的层面,这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三、让游戏秘诀与数学本质贯通融合,品数学之味
数学味是数学课永恒的主题。《24点》《报数游戏》《田忌赛马》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规律、数学本质,这些游戏的背后都有强大的数学知识作支撑。在这类课的教学中,很容易呈现“游戏的影响有余,数学的味道不足”的局面。我们要善于在“趣味性”与“思考性”之间寻求平衡,引导学生透过游戏的表象寻找数学的本质。
《田忌赛马》一课,笔者把“用扑克牌比大小”游戏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按照“田忌两次赛马”的场景在课堂上玩了两次游戏(甲:9,7,5,师:8,6,4)。在指导学生分析实施“最优策略”的基本条件时,笔者提出这样几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同样的扑克牌,第一次比赛,老师是怎样和甲对阵的,为什么输了?第二次比赛老师为什么能战胜甲?这几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发现前后两次比赛结果不同的原因是调换了出牌顺序。(2)第二次比赛,当甲出最大牌9时,老师为什么要出最小牌4?这样不是在这一场输得更惨吗?学生在说服老师的过程中,体会到:第一场的输,是为了另外两场的赢。不能眼光短浅,只顾眼前,要顾全大局,整体取胜。(3)甲经过这次比赛后,在第三次比赛时学聪明了,他先出最小牌5,老师准备用最大牌8去应对,这样在第一场比赛中能赢。你同意老师的做法吗?为什么?在思考的基础上,学生感悟到:这样做也是只顾眼前的行为,虽然这样能好好赢一场,但是另两场一定会输,要全盘考虑,走一步想几步。(4)怎样才能保证两场必赢?通过对这几个问题一层一层的剖析,学生透过游戏现象寻找到了“扑克牌比大小”以小胜大策略的数学本质,即必须后发制人,用最弱对最强,稍强对最弱,最强对稍强,依次应对才能保证整体取胜。
在巩固环节,笔者又做了一些调整:甲拿到了9,7,5三张牌,乙拿到了8,6,5三张牌,思考:(1)当甲先出9时,乙只能出什么才能保证后两次可能赢?(2)甲先出5时呢?这样,加大了游戏的难度,逼迫着学生走一步想几步,让学生把思考的方向聚焦到如何采用错位策略来顾全大局上。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就能感悟到:当对方出牌时,还要知己知彼,判断出对方出的牌在对方手中的牌是属于上、中还是下,再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在游戏展开的过程中,学生跟着游戏不断思考,热闹的游戏声与安静的思维滴落声交相辉映,数学的味道弥漫开来。学生在揭示游戏获胜秘诀的过程中也一步一步靠近数学本质,经历了数学思维的动态发展过程,锻炼了缜密的思维。
好的数学游戏是走近童心的敲门砖,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魔法石,是散发着浓浓的数学味的。如何智慧地找到“数学游戏”与“数学本质”之间的黄金分割点,让学生与数学相知相爱,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宜城市鄢城办事处窑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