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隔附子饼灸法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探析
2017-12-01张雅,左进,马英
张 雅,左 进,马 英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3.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甘肃 白银 730900)
用隔附子饼灸法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探析
张 雅1,左 进2⋆,马 英3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3.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甘肃 白银 730900)
目的:探讨用隔附子饼灸法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甘肃省中医院肛肠科收治的48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将这48例患者分为柳氮磺吡啶组和隔附子饼灸组,每组各有24例患者。对柳氮磺吡啶组患者使用柳氮磺吡啶片进行治疗,对隔附子饼灸组患者使用隔附子饼灸法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疗效、西医疗效、Baron分级及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1)在中医疗效方面,隔附子饼灸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柳氮磺吡啶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on分级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西医疗效方面,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隔附子饼灸组患者治疗的显效率高于柳氮磺吡啶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隔附子饼灸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柳氮磺吡啶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隔附子饼灸法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改善其临床症状,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隔附子饼灸;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不良反应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简称[1],其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腹泻、腹痛、排黏液样血便、里急后重、发热、纳呆、消瘦、舌淡苔白、脉濡细等[2]。中医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湿热内蕴型、气滞血淤型、脾肾阳虚型和阴血亏虚型。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用隔附子饼灸法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甘肃省中医院肛肠科收治的48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将这48例患者分为柳氮磺吡啶组和隔附子饼灸组,每组各有24例患者。在柳氮磺吡啶组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在24~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32±10.45)岁。在隔附子饼灸组中,有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19~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14±9.8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本研究中患者的纳入标准是:1)病情符合中医关于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即符合1994年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发表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3]中关于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2)病情符合西医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即符合2007年在《临床消化病杂志》上发表的《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断指南》[4]中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3)存在不同程度的腹泻、腹痛、排黏液样血便、里急后重、发热、纳呆、消瘦、舌淡苔白、脉濡细等症状。4)年龄在18~65岁之间。5)对本研究完全知情,且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同意书。患者的排除标准是:1)患有糖尿病或恶性肿瘤。2)存在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3)患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4)存在认知功能障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准确地评价。5)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6)孕妇、准备妊娠的女性或处于哺乳期的女性。
1.3 方法
对柳氮磺吡啶组患者使用柳氮磺吡啶片进行治疗,对隔附子饼灸组患者使用隔附子饼灸法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详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
1.4 疗效评定标准
1)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用药指导原则》[5]中的相关规定将两组患者的中医疗效分为临床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三个标准。临床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腹泻、里急后重、纳呆、消瘦等)全部消失,其舌象和脉象完全正常。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舌象和脉象基本恢复正常。好转: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显改善,其舌象和脉象未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疗效不符合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临床治愈的例数+显效的例数+好转的例数)/总例数×100%。2)西医疗效评定标准:将两组患者的西医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标准。显效: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显示其结肠粘膜出血、溃疡等症状基本消失,且其病情在治疗后的6个月内未复发。有效: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显示其结肠粘膜出血、溃疡等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显示其结肠粘膜出血、溃疡等症状未改善或在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的例数+有效的例数)/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结肠镜检查,并对检查的结果进行Baron分级[6]。Baron分级包括0级、1级、2级和3级4个等级。0级:患者的结肠粘膜完全正常。1级:患者的结肠粘膜发生溃疡但未出血。2级:患者的结肠粘膜存在中度接触性出血的情况。3级:患者的结肠粘膜溃疡明显,且存在自发性出血的情况。2)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中医疗效的对比
在中医疗效方面,隔附子饼灸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柳氮磺吡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33%,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疗效的对比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Baron分级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ron分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on分级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和表4。
表3 治疗前两组患者Baron分级的对比
表4 治疗后两组患者Baron分级的对比
2.3 两组患者西医疗效的比较
在西医疗效方面,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隔附子饼灸组患者治疗的显效率高于柳氮磺吡啶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西医疗效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治疗期间,隔附子饼灸组中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柳氮磺吡啶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2例患者出现发热,1例患者出现皮疹,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6.67%(4/24)。隔附子饼灸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柳氮磺吡啶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医认为,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肠澼”“泄泻”“久痢”、“休息痢”、“肠风”、“滞下”的范畴,其病机主要是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运化失调,再加之其感受外邪、饮食不慎、忧思恼怒致其大肠传导失司、气机不畅、传导不利,损伤其肠膜脉络而发病。目前,西医多采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该病,但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多,用药的安全性较低[7]。隔附子饼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艾灸疗法,具有温补肾阳、扶阳固脱、温经散寒之功效。天枢穴是人体的大肠募穴。通过采用隔附子饼灸法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天枢穴位进行艾灸,可起到温补脾肾之阳、调理肠道的功效。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隔附子饼灸法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改善其临床症状,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1]马丹.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的回顾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董秀娟,邱向红,唐梁.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进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7,14(4):44-46.
[3]陈治水,危北海,陈泽民,等.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39-240.
[4]欧阳钦.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断指南[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19(1):4-5.
[5]李永华.健脾温肾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C].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
[6]李霄,郝洪升.Baron分级对溃疡性结肠炎粘膜愈合的预测作用[J].山东大学报,2013,51(12):67-69.
[7]桑力轩,刘汉立,姜敏.等.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20):2249-2254.
Observation on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Separated Cassia Moxibustion on UC Patients with Spleen Kidney Yang Deficiency
Zhang Ya1,Ma Ying2,Zuo Jin3*
(1:Gansu university of TCM:2:Silver Branch Hospital of Gansu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CM:3*:Gansu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CM)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spleen-kidney-yang-deficiency and 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s treated with Cassia Separatae moxibustion, and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sulfasalazine tablets,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 of curative effect of two intervention methods, To provide clinical reference for UC treatment.Methods 48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treatment, 24 cases in each group.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rydalis moxibus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alone.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two groups were graded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of TCM symptoms and Baron classification.Results Th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with spleen - kidney - yang deficiency was better than that treated with sulfasalazine.The treatment group was cured in 3 cases, markedly effective in 18 cases, effective in 3 cases and ineffective in 0 cases.The effective rate was 91.67% (P <0.05).In the control group, 1 case was cured, 12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9 cases were effective and 2 cases were in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7.5% and 83.33% respectively.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Conclusion Acanthopanax moxibustion i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improving TCM symptoms, and it is better than western medicine.
Cassia obtusifolia moxibustion; Spleen and kidney yang deficiency; TCM syndrome grading and quantification standard; Baron classification method
R574.62
B
2095-7629-(2017)8-0130-03
厅列中医药科研项目(项目编号:GZK-2015-47)
张雅,女,1990年出生,甘肃中医药大学2014级研究生,中医外科专业,邮箱:1227964443@qq.com
*通讯作者:左进,男,主任医师,甘肃省中医院肛肠科,邮箱:10604246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