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研究
2017-12-01魏宝苍
魏宝苍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曲靖 202150)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研究
魏宝苍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曲靖 202150)
目的: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某院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然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前白蛋白的指数及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其前白蛋白的指数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可取得显著的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重型颅脑损伤;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颅脑组织损伤。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中的评定标准,颅脑损伤患者在受伤后昏迷的时间若超出6h,或虽一度恢复意识但在6h后再次昏迷,即可判定其发生重型颅脑损伤[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偏盲、失语、四肢感觉障碍、肢体瘫痪、癫痫发作、呕吐、恶心、头痛及意识障碍等。此病患者在合并颅骨骨折时可出现脑脊液耳漏及鼻漏,在合并脑干损伤时可发生去大脑强直、呼吸障碍、循环障碍及意识障碍[2]。临床实践证实,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其实施营养支持治疗能保障其营养素的摄入量,改善其营养状态,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主要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研究中的80例患者均为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病情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在对照组中,有男性21例,女性20例,其年龄为22~73岁,平均年龄为(49.1±5.4)岁。在观察组中,有男性22例,女性19例,其年龄为21~72岁,平均年龄为(48.6±5.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脱水、抗炎、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及早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在术后让其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在术后,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用葡萄糖、复方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电解质等配置营养液。在患者的门静脉或颈内静脉匀速输入营养液。为观察组患者在采取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术后48h为患者置入鼻胃管,持续24h为其匀速地注入能全力营养液(20~30ml/h)。在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过程中,应将营养液的温度控制在38~40摄氏度之间。在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应在鼻胃管内注入15毫升的温开水,以免鼻胃管被食物堵塞。
1.3 观察指标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7d后分析其前白蛋白指数及发生应激性溃疡、腹胀腹泻、高血糖等并发症的情况[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后其前白蛋白指数的对比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其前白蛋白的指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其前白蛋白的指数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后其前白蛋白指数的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后其前白蛋白指数的对比(±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0) 40 195.79±0.72 205.31±0.51观察组(n=40) 40 195.81±0.65 *261.23±0.53 t值 1.125 9.378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3 讨论
颅脑损伤是由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患者的头部,造成颅脑组织损伤所导致的疾病。根据发生颅脑损伤部位的不同,此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脑损伤,包括脑干损伤、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及脑震荡等。2)颅骨损伤(多为颅骨骨折),包括凹陷性颅骨骨折、颅底骨折及颅盖骨线状骨折。3)头皮损伤,包括头皮撕脱伤、头皮裂伤及头皮血肿。根据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容物是否与外界连通,可将此病分为开放性颅脑损伤及闭合性颅脑损伤。根据患者发生颅脑损伤程度的不同,可将此病分为特重型颅脑损伤、重型颅脑损伤、中型颅脑损伤及轻型颅脑损伤。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中的评定标准,颅脑损伤患者在受伤后昏迷的时间若超出6h或虽一度恢复意识,但在6h后再次昏迷,即可判定其发生重型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的病因主要为以下几种:(1)被利器击伤、失足跌倒、从高处坠落及发生交通事故。(2)在发生产妇难产及接受产钳助产时,其新生儿发生颅脑损伤。(3)被倒塌的物体等砸伤。4)被爆炸性武器所形成的冲击波击伤。
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意识障碍。绝大多数此病患者在受伤后均会立即发生意识障碍,其发生意识障碍的程度为深昏迷、昏迷、浅昏迷、意识朦胧及嗜睡等。(2)头痛呕吐。头痛呕吐是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此病患者头痛呕吐的症状若突然加重可能是发生颅内出血的征兆。(3)瞳孔异常。颅脑损伤患者在受伤后若意识清醒,但发生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等情况,可判定其动眼神经出现原发性损伤。此病患者在受伤后其双侧的瞳孔若大小不等且多变,可判定其发生中脑受损。此病患者在受伤后若发生双侧瞳孔缩小、光反应消失的情况,可判定其发生桥脑受损。此病患者在受伤后若发生一侧瞳孔先缩小、再散大、光反应差、意识障碍逐渐加重等情况,可判定其发生小脑幕切迹疝。此病患者在受伤后若发生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光反应消失的情况,可判定其处于濒危状态。(4)生命体征紊乱。此病患者在受伤后短时间内可出现血压下降、脉搏浅及呼吸弱等症状,在10分钟后其生命体征可逐渐恢复正常。此病患者发生生命体征紊乱的时间若较长且无恢复正常的迹象,可判定其发生严重的脑干损伤。此病患者在受伤后若出现脉搏变慢、呼吸变慢及血压升高的现象,可判定其颅内存在继发性血肿。
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原则为进行紧急抢救、纠正休克、及时清创、进行抗感染治疗及尽早手术。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简称PN,是指以患者的静脉为通道为其供给营养。肠内营养简称EN,是指以患者的胃肠道为通道为其供给营养。根据为患者供给营养途径的不同,可将肠内营养法分为口服输入营养法及经导管输入营养法。经导管输入营养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胃空肠造瘘管输入营养法、鼻空肠管输入营养法、鼻十二指肠管输入营养法及鼻胃管输入营养法。与进行肠外营养治疗相比,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可促进其对营养素的吸收,而且操作简单,治疗费用低,可维持消化道黏膜的功能及肠黏膜结构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可取得显著的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1]杨志平.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4,18(9):54-55.
[2]牛杏果,焦宪法,郭宇红,等.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1(19):72-73.
[3]唐秀娇.亚低温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3,13(10):127-129.
R651.1+5
B
2095-7629-(2017)8-0017-02
魏宝苍,1981年11月出生,男,云南曲靖人,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