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解析(中)
——记叙文阅读分析

2017-12-01哈尔滨市第九十六中学于海松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含义记叙文中考

哈尔滨市第九十六中学 于海松

2017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解析(中)
——记叙文阅读分析

哈尔滨市第九十六中学 于海松

2017年中考试题整体难度与2016年相当,且难度明显降低。下面,我从考试说明出发,从试题分析、题型解读两个方面对今年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作以具体分析,以此为明年的中考提供参考。

哈尔滨市中考考试说明对记叙文阅读部分的要求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归纳文章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感情;能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能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的含义;能正确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能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根据不同表达方式和体裁的特点阅读文章,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赏析词语、句子的优美,体会词语、句子运用的妙处或者表达效果。

从文章的选择上看,《默扶》一文充分体现了考试说明中对于体现时代性,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一要求,文章内容深浅适度,适合初中生理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命题上也体现了稳中求新的原则,不仅在命题上涵盖了文体知识,感知文章内容、归纳要点等传统题型,还设计了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发表独立的见解,作出富有个性的解答。

本次中考所选记叙文篇目《默扶》,用温馨的笔触叙写了一件弟弟默默地扶持脑瘫哥哥,并与哥哥共同成长,一起渡过难关的故事。内容紧贴社会生活,旨在考查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将内容理解透彻,是考生获得理想分数的关键。答题时考生准确锁定答题区间,答题语言规范到位,同样也是拿分的关键。

第一部分:试题分析

15.(2分)选文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不仅暗示了当时的季节是_____,还烘托了我当时____的心情,并且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考点定位:环境描写及其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知识的掌握。

答案:盛夏,平静。

解析:此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首先分析题干,明确所填内容为季节与我的心情。然后,在文章中定位相关信息,第一段中是对池塘中盛开的荷花的描写,重点刻画了碧绿的荷叶默默地映衬着盛开的荷花。联系下文,不难看出,第二段即点明了季节——盛夏以及我当时的心情:平静。

16.(3分)面对“志愿填报指南”中南京大学那一页,我先前“不舍得翻过”的原因是什么?我后来“匆匆翻过”的原因又是什么?

考点定位: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

答案:“不舍得翻过”是因为我对上南京大学充满向往,放弃报考南京大学我还是有些不甘心、不情愿;“匆匆翻过”是因为我不想让哥哥发现我在关注南京大学,进而追问原因,知道真相。(不想让哥哥觉察到我有心事。)

解析:此题解答要结合语境理解,运用“事情—因果分析法”,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归纳,不能单独理解,首先,回归原文,我不舍得翻过南京大学那一页的原因与本句中的看了好久,幻想了好久以及前文中提到的“我”的分数达到了重本线,老师说“我”可以报考南京大学,我很开心这些内容构成因果关系。同时又与自己想了好久才决定听从父母的安排,去上二本的内容有关,就可以归纳出答案。而第二问同样可以用此种方法进行,不难看出“我匆匆翻过南京大学那一页”这一动作与哥哥进来问“我”联系密切,构成因果关系,从而进一步得出答案。

17.(3分)父母的哪些决定能够证明“我就是为了照顾哥哥而存在的”?

考点定位:内容概括。

答案:为了以后有人照顾哥哥,父母亲决定生我(再要一个孩子);父亲住院期间,父母不让我去照顾父亲,让我全力照顾哥哥;父母让我放弃上重本,和哥哥报考同一所二本大学。

解析:此题属于针对具体语句的关联内容归纳类型题,我们在审读题干时扣住父母的“决定”和我是为了照顾哥哥而存在的这两个关键点进行归纳,回归原文,重点抓住父母的决定这一关键内容所在的段落进行检索,锁定答题区域为5、10、12、14段,用事件归纳法对内容进行概括。

18.(3分)父母总觉得欠我和哥哥太多,愧对我们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请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推断,答出合理的三点即可。)

考点定位:整体感知归纳。

答案:父母总觉得欠我和哥哥,愧对我们的原因可能是:①忙于生计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我和哥哥;②没有给哥哥一个健康的身体,让哥哥生下来就面对很多困难;③不仅没有给我应得的关照,反而让我为哥哥和家庭付出了很多。

解析:此类题考查学生基于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的因果推断归纳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审题时抓住题干中“父母总说欠我和哥哥太多,愧对我们”这一关键句进行分析,依据分值及内容可以将此句内容切分为“父母欠我的太多,欠哥哥的太多,愧对我们”三个答题方向,再结合文章内容“父母迫于生计……从我出生那一刻起,我就要肩负起照顾哥哥的责任”,将题干与文章内容联系起来分析,本来照顾哥哥应该是父母的责任,现在成了我的责任,这就不难看出答案所在了。

19.(3分)本文着力表现的是“默默扶持”,还有人提倡“悄悄提醒”“无声地爱”。你认为这种付出关爱而不愿让受助者觉察到的方式可贵在哪里?

考点定位:理解主旨。

答案:

示例1:这种方式可贵在不会让受助者因觉得有所亏欠而感到有压力,也有利于保护受助者的自尊心,从而更好地达到帮助的目的。

示例2:这种可贵体现在施助者处处为他人着想,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上。

示例3:一方面可贵在这种方式效果好,更易于被受助者接受;另一方面可贵在采取这种方式的人精神品质高尚,他们能处处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文章中心外延的多向理解,属开放性试题。答好此题的关键在于将题干中的默默扶持这种付出关爱而不让受助者觉察到的方式可贵之处来作答,实际上,这是默扶这种方式的好处,从帮助及保护受助者的角度,从施助者助人的出发点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进一步作答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第二部分:记叙文阅读相关题型及解题技巧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从广义角度理解,初中阶段所学随笔、写景状物的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新闻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范畴。对记叙文的考查,主要是课外整篇的记叙文,其考查点一般有以下几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要素,把握作者观点、态度、感情。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握性格特征。

6.体会象征、讽刺、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7.结合文章的内容、情感、价值观谈看法,或引申出其他话题,考查学生质疑、迁移和鉴赏、创新能力。

从上面的列举中,我们不难看出记叙文阅读考查相关题型可以归纳如下5大类:整体感知类,理解段落、词句类,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作用类,把握人物形象类,文章主旨理解迁移类。

◎考查点一

主要题型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或段意;补写故事情节。

试题举例:2014年阅读《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文章③④⑤段写了李忠义做的哪几件小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方法指导: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

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5.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内容来概括它的大意。

6.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

解题思路:16题考查的是概括事件,运用的方法是用“人、事,结果”概括事件,由此我们可以找到主人公李忠义,做的事紧扣③④⑤段的内容进行归纳,能够得出“每天出黑板报,背着工友去医院并陪护,风中拉紧银幕”这样的概括结果,进而完成此题。

主要题型二:情节填空。

方法指导:分析文章层次的方法。

1.根据时间推移来划分,即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

2.根据空间转移来划分,即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3.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4.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来划分。

5.按提示性语句来划分。如段内层次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等。

6.抓住线索,理顺思路。

考题回顾:

1.2009年中考《心灵折旧费》:用简明的语言按故事情节填空。

2.2012年中考《母亲的心》: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方框中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题型总结:用简明的语言按故事情节填空。

解题方法及思路:

1.答题步骤:①明晰要素,理清结构。②找准人物,抓住事件。③锤炼语言,表述准确。

2.答题方法:①关注要素变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伏)。②取主舍次。③依据提示,提炼概括。

答题格式:概括情节=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如:2012年哈尔滨市中考《母亲的心》第15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概括时要抓住故事情节的主要人物,注意语言要简洁。其答题一般格式

◎考查点二

主要题型:能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的含义;能正确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方法指导: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分析角度: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

2.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3.分析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

4.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

考题回顾:

1.2011年哈尔滨市中考《盲道上的爱》: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

2.2012年中考《母亲的心》:第⑧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及方法:

(一)词句含义

1.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2分)。(2011年《盲道上的爱》)

解题:

第一步:审题。得知考查的是“无知”的语境义。我们知道“无知”的本意是“缺乏知识”,在文中具体指缺乏什么呢?

第二步:联系上下文。可以找到原句:“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得出“无知”,具体指:没有注意到车子侵占了盲道。除了具体指代的内容,“无知”还有没有深层含义?

第三步:联系主旨。《盲道上的爱》,通过写方老师和她女儿的故事,除了表达母爱,还引出了一个社会问题,就是健康的人应该关爱残疾人的问题。结合文章主旨,再来看“无知”就能够感受出作者的这种“无知”还包含了不理解方老师搬车的意图,也就是自己没有自觉主动地帮助盲人的意识。

综合“无知”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得出“无知”在文中的含义:没有注意到车子侵占了盲道,没有自觉主动地帮助盲人的意识。

提炼方法:解读“语境义”要联系上下文找表层含义,再联系主旨挖掘深层含义。

(二)词句作用

1.第⑧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12年《母亲的心》)

解题:

第一步:找到原句,画出具体动词。“思忖”“放”“捞”。明确了这些动作是什么。可以得出: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这是从句子内容上分析得出的。

第二步:句子是人物描写,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了什么作用?结合文章主旨,我们发现,母亲很爱儿子,儿子想吃螃蟹,母亲理所当然应该把螃蟹带走,母亲却在犹豫是不是该为了小蟹放了母蟹,这个细节其实体现的是母亲的善良。这一点虽然不完全是文章主旨,但是由联系文章主旨得出的。

第三步:考虑结构上的作用。句子出现的位置在中间,就要考虑它与上下文情节上的联系。梳理主要情节会发现,正是有了这一环节的铺垫,使得后文叙述母亲最终放了母蟹这一情节不突兀。也就是说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铺垫。

明确: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表现了母亲的善良;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铺垫。

提炼方法:要明确语句内容;要结合主旨,理解情感;要关注结构上的作用。

小结:平时练习当中考查作用的句子,通常是一些有特点的句子。比如“比喻句、排比句、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所以在分析句子作用时,也要先明确句子的特点。

◎考查点三

主要题型: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为概括分析题。

1.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交代地点或背景,引出人物或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2.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

3.环境描写对文章中心主旨的作用: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化作品主题。

考题回顾:

(一)关于环境描写方面的试题:

2009年哈尔滨市中考《心灵折旧费》:文中第五段“太阳放着刺眼的光芒”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烘托出大哥焦急(或绝望)的心情,为下文汉子还车做铺垫。

解题思路:

第一步:依据题中给出的语句,回忆环境描写三个方面:

1.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交代地点或背景,引出人物或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2.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

3.环境描写对文章中心主旨的作用: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化作品主题。

第二步:根据题目要求,依据上下文内容抓住人物、情节与主题,理顺好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联系文章中心进行判断作答。

第三步:环境类试题的解答:

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考查点四

主要题型:人物形象的基本要点。

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思想特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方法指导:

1.从大处着手,即从人物所做的主要事情着眼,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2.从细处着手,即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进行分析。

3.联系人物的身份、职业、性别、年龄以及所处的时代等。

考题回顾:

2011年哈尔滨市中考《盲道上的爱》: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要注重描写角度,此处是侧面描写,起侧面烘托作用,通过他人的表现来体现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答案:父女俩通过方老师表演走盲道,才知道了方老师为了不让女儿失明所做的决定和准备。他们被这种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深深地感动了,所以流下了眼泪。

提示:阅卷中,学生多能答出“感动”,而未能答出因“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而感动,主要是没有把握人物的具体形象,有贴标签、空洞答题的嫌疑。

此外,在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的基础上,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形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根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来思考,而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往往也与其典型意义有关。

2.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包括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方法总结:

1.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特点。

2.通过具体的表现手法来分析人物特点。

3.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分析人物形象。

4.选择恰当的语句表达成文。

◎考查点五

主要题型:1.题目含义;2.主旨理解迁移拓展题。

考题回顾:

2014年哈尔滨市中考阅读《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的?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是文章标题的含义,第一步,先理解标题中“多余”一词的含义,本义是超过需要的,不必要的,在文中引申为没有用处的,第二步结合第⑨段(议论段)进一步理解标题的含义,抓住天空的比喻义,天空喻义为社会,人们相互需要,有各自的位置,即使普通,只要努力,都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句从“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一句的喻义中分析得出)。

解题方法:根据文章的不同情况归纳中心思想。

1.一类是把文章的中心思想直接告诉读者,要抓住文中表明中心思想的话语,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就是中心思想。这类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主要有以下方法。

(1)从分析文章标题入手。一些文章的标题就表明了中心思想。如《背影》。

(2)从分析文中的点题句、关键句入手。一篇文章的点题句、关键句,往往揭示了中心意思。点题句,有的开篇点题;关键句,记叙文中议论、抒情句常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有的是交代写作意图或时代背景等,对于准确归纳中心思想有重要作用。

2.另一类是没有直接写明中心思想,需要读者分析概括。方法是:先把全文各段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立场、观点、感情等。

从2015年中考以来,近三年的中考试题难度呈逐年平稳下降的趋势,试题设计上也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取材,在体现时代感的同时,也同时兼顾到了学生的实际理解分析能力。在中考改革以及教育均衡化的大背景下,未来中考语文记叙阅读试题部分的变化应该是在稳健命题的基础中求新求变的,这一点在今年的试题命制上就可以看出,既有传统的理解—概括题目,又有适应新形势的创新的发散思维的迁移拓展题。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中考语文这一趋势的变化,建议广大教师及同学在平时教学以及学习当中,应当牢牢把握“双基”,尤其是记叙文阅读分析的文体知识基础,以及基本的“阅读—理解—概括—分析—归纳”能力教学与学习。只有在教学中贯彻了这样的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夯实阅读基础,更好地从基于文本的阅读出发,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巩固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在未来的中考语文中立于不败之地。

编辑 /李莉E-mail:lili79928@163.com

猜你喜欢

含义记叙文中考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记叙文阅读专练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把握实数的多重含义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