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征研究

2017-12-01

长江丛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革命军人个人利益官兵

刘 英

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征研究

刘 英

军人价值观作为社会价值观在军事领域的特殊显现,必然是在遵循价值观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并结合军人的实践所形成和发展的。本文从三个方面研究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点和规律。

当代军人 价值观 培育 规律 特征

任何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表征着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军人价值观作为社会价值观在军事领域的特殊显现,必然是在遵循价值观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并结合军人的实践所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深入研究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就必须遵循价值观的客观规律和特点。

一、价值观的主观认同性特征决定了价值观培育必须充分发挥官兵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认同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彼此从自我出发而寻求共同性的过程和结果,它表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关系,是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定位和评价。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所谓价值认同是指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等方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即价值主体对社会共同价值规范的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社会共同的价值要求作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活动,并使之内化为自己实际行为的自觉的价值取向。军人作为一类主体,其价值认同必然遵循一般价值认同规律。因此,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意识,重视官兵的心理调节,认同官兵的内在自律,激励官兵成为真正的能动主体。简而言之,就是价值观中主体对于价值的认同决定了当代革命军人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官兵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1)在文化认同方面,注重发挥官兵的主体能动作用,大力倡导自助学习,使官兵通过查阅资料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传统基因和历史传承,深刻理解和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要充分发挥官兵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就必须充分尊重官兵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只有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紧密联系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对官兵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官兵的新特点,防止和克服那种把官兵特点当缺点,把合理追求当不务正业,把实现自身价值当动机不纯,以时代眼光来认识官兵的所言所行,以科学的方式来调动官兵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培育目标。

(2)在政治认同方面,鼓励官兵根据自己的思想特点和认知水平,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阐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真正让官兵把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做人干事的准则。要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教育者就必须端正态度,使教育对象成为价值观培育的中心,努力满足官兵的价值需求,尊重官兵的民主权利,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培育氛围,鼓励官兵畅所欲言和进行不同观点的碰撞,在教学互动中达成培育目的;要充分发挥官兵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就必须坚持启发官兵觉悟、加强自我改造。树立崇高价值追求,坚持高尚的道德操守,帮助官兵纯洁思想道德、坚定理想追求、永葆政治本色。

(3)在情感认同方面,针对部队地处边远艰苦地区,服务保障任务重,生活条件艰苦,家庭实际困难多,与驻城市部队生活环境和标准差距大的特点,广泛开展讨论交流,充分发挥讨论辨析的“催化剂”功能,鼓励官兵说真话、讲真情,让官兵在讨论辨析中解疑惑、析事明理、升华认识,从而正确对待苦乐寂寞,苦中砺志,心无旁骛尽职责,默默无闻作奉献;要充分发挥官兵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就必须充分相信官兵,依靠官兵,凝聚官兵智慧。广大官兵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无穷的,这是我们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基础,是军队建设和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只要把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充分挖掘出来,激活和调动起来,凝聚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来,就能为平时战斗精神的培育,战时战斗力的发挥提供强大的精神推动力,使我军能够在新一轮的军事竞争中赢得主动,在新形势的军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价值观的内在意识特征决定了价值观培育必须重在思想的内化,情感的内植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价值观的形成和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人的价值观作为价值选择的观念体系是一种内在、深层的思想意识,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所产生的主观思维的产物,外界无法通过一种直接渠道或硬性措施强行植入和改变,也不能设立一种硬性标准去度量,只能从个人价值观外化的行为中去分析、判断、把握,然后将价值观这种社会意识、外在思想转化为个体内部的思想意识,使个人接受和形成内部的思想意识。正如恩格斯所说:“就个别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是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2]价值观本质的内在意识性特征告诉我们,价值观念的认同、价值追求的提升,靠强制、压服和命令是不行的,正如列宁说的我们不能赞成用棍棒把人赶进天堂,而是要靠文化熏陶、优化环境、舆论传播、道德点化等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从而在人的头脑中落地生根,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一是要充分凸显军营文化的熏陶。毛泽东曾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3]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既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渗透力。反映时代要求、符合官兵要求的军营文化,作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能够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要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到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中,努力营造处处是课堂、时时有教育的良好培育环境。健康向上的军营文化,对官兵的价值追求有着较强的导向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形式能够更加形象、直观、生动、简便的为官兵接受。清晨高昂的号声、连队的光荣榜、道路旁的英模灯箱、训练场上的标语口号,营区醒目位置张挂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标语牌和宣传画、宣传板报等各种设施,这些看似司空见惯,但对官兵都能起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引导作用。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军营文化阵地,适应官兵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构建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具体的文化活动中,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性相结合,坚持教育与娱乐相结合,大力开展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军营文化活动,继续抓好“山”味、“兵”味、“战”味相结合的基层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官兵精神生活,陶冶官兵高尚情操,为提升广大官兵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能力提供文化条件。

二是要充分凸显舆论的引导。这方面做的比较典型的是美军。他们利用大众媒介,每年播放电影四千余部,发行报刊一千二百万份,用来传播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军人的价值观念。同理,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好社会主流传媒的作用,利用报刊、杂志等载体,进行圈报读报评报和新闻点评等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组织好宣誓、授枪、阅兵、部队成立纪念日等仪式庆典,充分发挥军营广播、闭路电视、信息网络等平台作用,为传播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念提供媒介,深化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三是要充分凸显道德的点化。军人是社会的精英群体,肩负着神圣使命,除了要具备对一般人的道德要求外,还必须遵守军人道德规范。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既有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内涵,又有我军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道德要求,是军人的“精”、“气”、“神”、“魂”。“不修武德,难成武功”。战争时期,冲锋陷阵、勇敢杀敌是军人最突出的道德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打胜仗、立大功;和平时期,吃苦吃亏、无私奉献是军人最突出的道德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敬业精业、建功立业。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军人都面临着生死、义利、得失、苦乐的考验,这些考验都是对军人道德意志的挑战,直接决定着军人的事业成败。一支有道德的军队,必定是一支文明威武之师、战无不胜之旅;一个有道德的军人,必定是一个有信仰、有操守、有智慧的勇士。

三、价值观与利益的关联性特征决定了价值观培育必须将国家、军队利益与官兵的切身利益相结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官兵在追求个人价值(利益)时,往往只注重个人发展而忽视了社会价值(利益),不能正确地处理国家、军队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的官兵总觉得军人的奉献与索取之间不成比例,奉献太多,索取太少;有的甚至主张,对军人职业也应当贯彻等价交换的原则,奉献多少,索取多少。这是不能成立的,也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一方面,等价交换原则只适用于商品交换领域,而不适用于其它领域。商品交换中必须贯彻等价交换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要贯彻这一原则,但这一原则不是支配一切社会生活的通用原则。我们所说的国家、军队、个人利益关系问题,不是商品交换问题,而是同一利益整体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问题,因而不能用等价交换原则而只能用三者利益兼顾、有主有从的原则来解决。另一方面,所谓奉献与索取的等价交换原则,扭曲了国家、军队和个人利益的本质关系。等价交换原则体现的是一种商品关系、市场关系。国家、军队、个人的关系是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是保卫与被保卫、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如果把等价交换原则用到处理国家、军队、个人利益关系上,把它作为处理这种利益的准则,那就把国家、军队、个人之间的关系变为商品货币关系,变为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了。这样,就不能保证国家利益和军队利益,也不能保证军人个人利益,军人价值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这是区分正确价值观和错误价值观的“分水岭”。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4]即承认需要、利益是促使人们从事社会历史活动的具体动因,但同时马克思更认为,从个体角度来说,物质利益只是人们的“外在目的”,人的自身能力的发展完善、全面素质的提高才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目的本身,只有感受到自己目的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从群体角度来说,围绕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消费等关系,产生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形成了世俗化的世界。如果每个人都盲目追求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利益的实现,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必然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为了调节矛盾、为了人类整体和长远的生存发展,要求人们暂时放弃某些局部的、眼前的利益,服从整体、长远的利益。这样,在世俗的利益世界上人类还有一个价值的或意义的世界。可见,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结合人的社会条件、人的历史发展和人的生活实践而来讲个人的需要,集体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正确处理国家、军队、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必须把国家的利益摆到高于一切的位置,军队利益和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军队利益,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军队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当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军队利益。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是不能撇开个人利益的。因此,国家和军队要切实注重解决官兵的实际问题,立足现有条件,发挥组织优势,依据物质利益原则和政策制度,千方百计为官兵个人排忧解难,实现好、保障好、维护好官兵的切身利益,创造有利于官兵个人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1.

[4]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124.

(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

本文系武警警官学院院级课题:“新四有”军校学员培育研究(编号:2016043)。

刘英(1981-),女,汉族,湖南常德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社会实践。

猜你喜欢

革命军人个人利益官兵
新一代革命军人培养的哲学思考
深入学习理解习主席关于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四有”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新形势下培育新一代“四有”军人的几点建议
游牧民族之特性对当代革命军人血性胆魄的启发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漫画哲理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