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译作中文化译出的实践研究
2017-11-30韩德英
韩德英
摘要:随着中国进入WTO,我国国力越来越强盛。作为一名作家和翻译家,林语堂将如何传播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争取相应的话语权作为己任。本文通过对《京华烟云》中英汉翻译实例的梳理,探讨作为一部集创作和翻译于一身的文学名著——《京华烟云》,是如何将中国文化恰到好处地介绍到西方国家,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京华烟云》;音译法;异化翻译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学者。作为一名作家和翻译家,其第一篇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堪称现代中国小说的经典之作。《京华烟云》的创作与翻译是林语堂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形式,结合中美语言与文化特点,巧妙地、有选择地使用音译法与异化翻译策略而来的。英国语言学家Lyons认为,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在词语上的差异会反应出使用这种语言的特定地域与社会的各种形态与特征[1]。林语堂的译作《京华烟云》充分考虑了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有效的避免了西方读者对译文产生误解,为我国的特色文化的传播以及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京华烟云》的创作特点
《京华烟云》是用英语写成的,通过描写三个家族的境况变迁,勾勒出了一副近代中国的全景图。《京华烟云》书中有许多奥妙之处,也有具有讽刺意味的描写,其中绝大部分素材来源于中国文化,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场景,被誉为近代中国的一部史诗级著作。总之,《京华烟云》是用英语表达中国特定时期个人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与变迁,文化中所独有的事件和意象的一部巨著。
二、音译法在《京华烟云》中的应用
音译法,Newmark(2001)把其称为“transcription”[2]。音译法并非新鲜事物,所谓“音译法”,就是把原语的音翻译成发音相近或相同的语言。汉字是表意文字,英文是表音文字。“音译法”后发展为“translation couplet”,即音译加注释。因为汉语直接音译成英语,对原文完完全全的翻译不太可能,译者总是在寻找更符合二者文化特点的译作方法,以缩小文化差异,减少误解。
《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在人(地)名、道教思想以及婚丧嫁娶等中都运用了音译法(加注释)。如,《京华烟云》原文中人物众多,且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有血有肉。林语堂在译作《京华烟云》时,开始就采用音译,或者是音译加注释,介绍了一些音译人物的读音、解释,像“Yao”是典型的音译,“MoyapEi,a big rock with Tang inscriptions”是音译加注释。再如,《京华烟云》中,宗教思想俯拾皆是[3]。为了不影响西方读者对中国历史作品的误解,林语堂先生采用音译法将“庄子”译为“chuangtse”,将“道教”译为“Tao”,不仅用流畅的语言为西方读者指出了道教强调自然规律,还把中华文化的精髓——“与人为善,强调和谐”,体现得淋漓尽致。还如,《京华烟云》讲述的是中国大户人家的兴衰变迁,其婚丧嫁娶完全沿袭了古代的世俗规律,体现了悠久的中国风俗文化,场面宏大。但是,林语堂先生巧妙的运用音译法将中国古典式“八抬大轿、高头大马”的婚礼,给西方人描述的具体、形象。
三、异化翻译策略在《京华烟云》中的体现
异化翻译策略就是将源语中比较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信息,展现给目标语读者。《京华烟云》这本书,描写的对象是中国社会以及文化,林语堂在翻译这些文化元素时采用了“异化”策略,给西方读者弘扬了中国文化。因此,《京华烟云》虽是用英语创作的,但西方读者却可以领略到一种异域风情。如,在翻译中国特殊文化风俗时,林语堂将赏给下人“门包”这种习俗翻译为“menpao”,使西方读者领略到了东方特殊习俗的独特魅力。再如,林语堂在翻译中国“民间俗语和格言”时,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既增强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又符合西方的阅读审美观,达到了跨文化交流的效果。还如,对于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器物以及建筑等,像“如意”是一种饰物,林语堂用异化翻译策略将其翻译为“juyi”,既呈现了事物的状态及性质,又使读者能够有强烈的感官感受。
四、结语
林语堂的作品在本质上可以被视为对自己作品的汉英翻译。在《京华烟云》的创作中,音译法在整篇小说中运用的同时,林语堂先生又巧妙地、有选择地使用了异化翻译策略,足见其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的意识可见一斑。可以说,林语堂的创作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有效地避免了西方读者对译文产生误解,还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理解与交流。因此,林语堂是为我国特色文化的传播以及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家,其翻译创作非常值得后人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左飚.论文化的可译性[J].上海科技翻译,2015(2).
[2]谢玲.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
[3]马小麒.文化的不可译性[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5).
(作者單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