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族形成的条件

2017-11-30金诗尧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3期

金诗尧

摘要:自民族产生以来,已经过去了数千年的时间。在这几千年的时间里,出现的民族多如繁星,有的默默无闻,有的强盛一时,有的则延续到了现在。民族的形成需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风俗习惯,共同的心理认同。这些是民族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拥有这些条件,民族才有可能形成,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下去。

关键词: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风俗习惯;共同的心理认同

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民族不可计数,但大多数民族犹如流星划过天际,璀璨一时,但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如苏美尔人,迦勒底人,库提人,赫梯人,中国的鲜卑人,契丹人,匈奴人等等。但也有很多古老的民族一直延续到现在,如阿拉伯人,罗马人,希腊人,日耳曼人,中国的汉人,满人,蒙古人等。这些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那么这些民族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一、共同的语言

共同语言是指民族成员在生产过程中,彼此交流信息,交流思想感情,发生交往联系而使用的共同语言。历史上,在民族形成为稳定的共同体的过程中,共同语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1]。共同语言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民族,他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语言。比如蒙古族的蒙古语,藏族的藏語,维吾尔族的维吾尔语等等。一个民族的语言既是该民族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对该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有了共同的语言,才能使一定范围内的人们可以沟通思想,密切联系,加深感情,才能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创造基本条件。在面对天灾人祸时,共同的语言更能够唤起民族自尊心,凝聚民族力量,共同面对危险和挑战。可以说,语言是比骨骸,武器,暮穴更加丰富,生动的文化足迹[2]。一个民族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遗产的继承,生产和生活等方面宝贵经验的传播,都要依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可以说,本民族的语言是本民族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会积累相当多的经验和文化,有了语言,就可以将这些祖辈们积累的经验和文化传给后代,让他们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用以教育后人,开发后人的智慧和力量。用本民族语言传承的民族文化,将成为这个民族的特征和共同的记忆。比如藏族的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等,都是用本民族的语言写的,它传承了本民族的文化,并传之后世,成为本民族的文化象征。

二、共同的地域

同一居住地,对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要出现独特的民族文化,人们必须共居一地,经常交往,通过语言文字交流各种信息,使衣食住行,生活习惯世代传承,形成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和观念[3]。同一个民族生活在共同区域内,在这共同的区域内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相同或相似。比如蒙古族主要生活在内蒙古或外蒙古的蒙古高原中,东抵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至萨彦岭,肯特山,南界阴山山脉,包括蒙古全境,俄罗斯南部和中国北部部分地区。该地区多山地,戈壁,丘陵和沙漠,生长大量矮草。札布汗河,色楞格河和克鲁伦河流经该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200毫米,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

三、共同的经济生活

共同的经济生活是民族形成的决定性条件。同一民族,经营同一生产类型,同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同一社会经济结构。民族内部各个区域之间交换日益频繁,商品流通逐渐兴起,彼此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有着共同的生产类型和同一经济发展水平。比如汉族的形成与农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自古以来,汉族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社会时期,汉族先祖逐渐学会了种植农作物,开始了定居生活。当时种植的农作物以五谷为主,偶尔也会狩猎,捕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不断壮大,汉族人民也逐渐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因此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重农抑商的经济发展策略,农业生产成为国之大事。随着社会生产力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不管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还是珠江流域,农业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当地人民主要的生产类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护中原人民的农业生产不受破坏,因而建立起一条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的修建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原人民的生产安全。以长城为线,长城以北为游牧民族,以南为农耕民族-汉族。自此以后,历代王朝继续重农抑商,农业成为汉族人民的本业,也成为汉族人民共同的经济生活。

四、共同的风俗习惯

共同的风俗习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各方面约定俗成的传统,具体反映在居住,饮食,服饰,节庆,丧葬,礼仪,禁忌等方面,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4]。对于民族而言,风俗习惯是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是区别民族的重要标志。比如在中国,汉族与维吾尔族,藏族有着明显差异。汉人基本上不信仰宗教,而藏族,维吾尔族人几乎全民信仰宗教。藏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而维吾尔人信仰伊斯兰教。藏历四月是佛月,四月十五日又是释迦牟尼诞辰及圆寂的节日,因而藏族人都要朝佛念经,磕长头,禁止屠宰牲畜,积功德,并祈祷丰收。藏历的五月十五日,是林卡节,意为世界快乐日。这一天,人们都会穿着节日的服装,带着酥油茶,青稞酒和各类美味食品到林卡野餐。而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最重要的节日是肉孜节,肉孜节要也叫开斋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的盛大节日之一。伊斯兰教规定,成年穆斯林在斋月必须封斋一个月,封斋期间每日吃两餐,在日落前和日落后进餐,穆斯林们封斋一个月后,为庆祝斋功圆满,要庆祝开斋仪式,因此称开斋节。在节日来临前,人们打扫室内外卫生,准备节日食品,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和糕点。大人小孩都要理发,洗澡,从头上到脚上穿戴一新。节日期间,18岁以上的男子要到清真寺去做礼拜,礼拜后,人们去墓地悼念亡故的亲人。节日期间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这些节日活动成为该民族共同的风俗习惯,也成为他们增强民族感情最重要的方式。endprint

五、共同的心理认同

民族作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必须有着共同的心理认同。共同心理认同是指民族成员共同拥有的心理特质,主要表现为民族成员对自己所属的自觉归属感,包括他们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和他们相互之间的认同[5]。斯大林认为,各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是他们生活条件的不同,而且还在于表现在他们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的不同[6]。也就是说,同一民族的成员之间必然拥有某种同族亲近感和文化认同感,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民族的一部分,并没有被排挤在民族之外。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他们或他们的祖先深受中华文化影响,骨子里透着中华气息。不管他们身在国内还是深处海外,他们都有着一颗中国心,他们自认为是中国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们会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而战。近代以来,中国饱受屈辱,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中国人民深受苦难。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大片国土沦丧,日本侵略气焰嚣张。然而中国人民舍生忘死,拿着简陋的武器与日本人战斗,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阻挡日军的坦克大炮。在海外的华侨也纷纷节衣缩食,把剩下的那一点钱捐给国家。正是因为这些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中国才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六、结语

国家由民族组成,而世界也是建立在国家的基础之上,因而民族是世界的基本组成因素。民族自产生以来,他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虽然其间不乏民族仇杀和战争,但和平发展一直是主流。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促进了民族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民族语言,文化,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心理认同既是民族形成的条件,也是世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孙振玉.中国民族理论政策与民族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33.

[2]彭泽润,李葆佳.语言理论[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76.

[3]欧潮泉.基础民族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67.

[4]沈桂萍,欧光明.中国民族理论政策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43.

[5]孙振玉.中国民族理论政策与民族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35.

[6]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04.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民族研究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