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贝尔文学奖存在意义探究

2017-11-30邵天泽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3期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意义价值

邵天泽

摘要:作为文学全球化的代表性样本,诺贝尔文学奖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项颇受圈内众多文学艺术家青睐与认可的奖项,一路走来也饱受争议,尽管质疑不断,但文学奖为世界文坛带来的意义与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文章将从文学的译介、文学的跨文化和文学的疆域问题等三个方面,综合论证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存在的合理性,全面评估诺贝尔文学奖带来的非凡价值。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意义;价值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奖项,每年颁奖的十一月前后都会吸引全世界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关注,伴随着荣誉的揭晓,有关于文学奖评选标准的质疑与误读也不绝于耳,有的质疑诺奖已被政治因素浸染,有的则表示诺奖已然走向堕落。尽管争议不断,但诺贝尔文学奖仍遵从自己的评选标准屹于世界文坛,百年来它不断为文坛指引方向,成为当今文学界的旗帜和风向标,它所带来的过滤与更新的价值功勋是不可磨灭的,它存在百年的意义与价值更需要我们的不懈探索。

一、文学译介工作的再促进

诺贝尔关于奖项评定的标准拟定,获奖人不论国籍,不管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的人,只要是最值得获奖并造福全人类利益和未来的人即可①,作为国际性大奖的诺贝尔文学奖,多年来一直以实际践行着诺贝尔他渴望实现文学奖世界性的初衷,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文字不仅是文学的外显形式,也是文学的物质载体,尽管瑞典文学院的院士们一般都精通四五门外语,但因世界语系的庞大而造成的语言不通仍然成为了横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与非欧语种优秀文学作品间的鸿沟。

受欧洲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诺贝尔文学奖在最初几十年间尤以欧洲语言创作为主的文学作品获奖,这种不平衡现象使得不少作家艺术家纷纷执笔,提出抗议。多方质疑的声音引起了评委会的关注,文学全球化的进程也不断推动评委会反思。他们开始渐渐关注语言问题,努力致力于翻译工作以消除不同种族间的语言障碍。在他们的努力之下,1968年瑞典文学院首次将文学奖颁发给了日本作家川岛康城。他的获奖不仅实现了非欧语种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历史上的零的突破,也正体现了多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翻译工作的长足发展[2],此后还有一些运用非欧语种写作的作家陆续获奖如秘鲁作家略萨、中国作家莫言等,他们也都因得益于文学翻译工作的繁荣发展而跨越语言的门槛,借助文学奖,使他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登上了世界文学的舞台。

翻译工作的繁荣发展不仅为世界文坛保留下非欧语种的优秀文学作品,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受文学奖阅读潮的影响,每年随着获奖名单的公布,获奖作品便会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版本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由此而形成的强大的艺术导向既加快了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也开拓了读者大众的艺术视野,无疑诺贝尔文学奖在这里起到的桥梁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二、跨文化文学的对话助力

作为颇具影响力的世界性奖项,诺贝尔文学奖自身的跨文化性质也是实现文学世界性的助力之一。从单一的男性话语主体到女性作家群体的崛起,从单薄的理想主义标准到宽宏的人文主义内涵,跨文化这个独具二十世纪时代特征的文化术语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文学奖历经了从固守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的蜕变。

在文学奖评选之初的十几年间,由于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占据主流话语权,获奖作家基本停留在了西方文化圈内,直至1930年美国作家刘易斯的爆冷获奖,诺贝尔文学奖的跨文化色彩才初现端倪。1938年赛珍珠凭借其出色的“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②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其作品中对中国的文化历史、艺术传统等各个方面的涉猎,不仅向世界文学爱好者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为亚欧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提供了平台。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社会格局重新洗牌[3]。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审时度势地赋予了理想主义以全新的内涵,跨文化的力度也在评选结果上有了明显的推进,获奖作家的国籍背景渐渐突破亚洲,甚至广延到了大洋洲、拉丁美洲等更广阔的地理版图中。

自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创立以来,它便不断以自身为媒介,打破文化屏障、跨越地域距离,在不同国家与民族文化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它以一年一度评定奖项的方式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推广给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促使读者大众去感受不同于本民族的文学声音。无疑,在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文学奖为多种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了平台,使各民族文学在异质文化的相互碰撞中绽放新生,我们不可否认,百年来世界文学因诺贝尔文学奖的存在而充满活力。

三、文学疆域问题的当代警示

2016年瑞典文学院公布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一则新闻,让全世界文学爱好者沸腾,获奖者鲍勃迪伦民谣歌手的身份不仅再次引来众多质疑,也将新时期下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存在意义的探讨推向高峰。

在现如今精英文学边缘化,大众文学占领文学市场的历史语境下,文学作品自身的形式、内容、与功用自然而然地随读者大众、社会形态、传播媒介的变化而变化,文学全球化的到来毫无疑问的打破了传统文学疆域中单一的基本内涵,作为探究文学艺术本体的权威性奖项,诺贝尔文学奖百年来的评选结果也正体现了文学疆域内涵的不断更新与扩充。

纵观百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名单,从授予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文学与政治相互纠缠的关系到对略萨“反抗文学论”③的肯定,从通过赛珍珠的获奖第一次提醒人们正视女性文学的地位到对多丽丝莱辛作品中所浓缩的女性价值与时代精神的高度赞扬[4],从九十年前通过叶芝的诗作提出文学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到如今迪伦的获奖再次引起人们对诗与歌关系的重新审视,探究文学本身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百年坚守,它以其跨越六十年评选的节奏性不断向人们提出究竟何为文学的本体性问题,以其穿越六十年评议的规律性不断提醒人们对于文学概念理解的局限。它的存在使得文学的疆域问题历经岁月的沉淀,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使得文学在大众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好的与电影、电视、歌曲等传播手段融合在了一起,文学没有死去,它反而以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感染着大众。文学奖没有堕落,百年来它一直坚守探究文学本体的初心,并随着时代大背景的变化不断扩充自己的理想主义内涵,这是文学在大众文学市场上广延性的胜利,也是文学在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语境下,对早期文学艺术的深化与再丰富。

四、结语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世界文学标杆性奖项,其所展现的权威性和世界性是有目共睹的。多年来,文学奖作为全世界人民认识文学、走近文学的窗口,通过评选机制与授予仪式间接地展现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境况,反映了自1900年以来文学流派、文学理念、文艺思潮及美学标准的变化走向[5],它不仅推动了语言翻译工作的发展,加速了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助力了跨文化文學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它不忘初心,百年来坚持致力于全面挖掘文学本身,不断探究“文学是什么?”这一重要命题,无疑,诺贝尔文学奖其自身的现实意义已不止有益于人类事业的繁荣进步,它为文学这一主要依靠纸质媒介传播的人学带来的影响也是空前绝后的。

注释:

①肖涤:《诺贝尔文学奖要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8页

②陈敬:《赛珍珠与中国》,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1页

③胡铁生:《论文学与政治的意蕴交映》,社会科学,2011年,第166页

参考文献:

[1]王逢振.诺贝尔文学奖词典[M].漓江出版社,1997.

[2]萨米尔阿明.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肖涤.诺贝尔文学奖要介[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4]卢铁澎.被穿越的荣誉[A].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3(1).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诺贝尔文学奖意义价值
有意义的一天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诗里有你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