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人生的自然生态观
2017-11-30汪楷文
汪楷文
摘要:《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类的诗词,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此词怀古抒情,读起来脍炙人口,底蕴丰厚,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和千古人事并收于笔下,并不存在直接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如果后人用历史和人生的自然生态观来看待《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会发现此词的作风非常符合苏轼本人的人生观和亲身经历。从其自然生态观中不难发现,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所获得的政绩是有其独特意义的。
关键词:历史;人生;自然生态观;念奴娇·赤壁怀古
生长在山明水秀、树木葱茏的蜀国的人,普遍的都和山水特别亲近,对自然有着别样的热爱,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受道家、佛家、儒家派别影响世界观,但其却在这些思想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人生见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用自己历史和人生的自然生态观来对待历史和人生,并且不惧人生的任何难题。读其《念奴娇·赤壁怀古》观点众多,如果想要正确的来理解这首词的诗景,笔者认为就有必要试着从新的视觉角度上面来进行解读。
一、诗景:大战的幻象呈现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写景绝对可谓是绝唱。此词上阙,都是写景,为后面的人物出场做铺垫,开篇首先从滚滚长江入笔,随即“东逝尽”,将逝不尽的江水和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出了一幅广阔而又悠久的历史画面。接着写“故垒”二字,明确指出这里就是古代赤壁战场。用“乱石穿空”来描绘剑指苍穹的壮观景象,“乱石”是指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山峰,由于所有的山峰都是裸石,并不存在树木,所以用“石”字,从这句话中后人仿佛看到了古战场特有的荒凉肃杀[1]。静态形象中的山由于一个“穿”字,静态被打破,所看到的画面被赋予了动态感,仿佛能看到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地,使人顿感心胸开阔,铿锵掷地,精神一振。煞拍二句,总结上文,为下文做铺垫。接着写动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滚滚江水,波涛汹涌,撞击悬岸,发出雷鸣般的声响,一堆堆雪花被溅起。这万马奔腾般的气势,让人的灵魂都为之一震。“江山如画”只此四个字将对祖国江水的赞美之情洋溢的淋漓尽致,然后由景及人。纵观诗词,本该是对赤壁之战描写更多一些,但苏轼却只用了“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来反映战争结局。虽然和词所表达的主旨相关联,但总觉得读起来会有些单薄。然而,当我们细细品读诗中的景色时,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2]。那种滔滔江水流不尽,剑指苍穹般的气势似乎总在暗示着我们什么,激发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带领我们一起走进了当年的那场赤壁大战中,并不都是凭空想象来进行理解,不然,“多少豪杰”又是因为什么而聚集的呢?“江山如画”也是为了呼应后文中的“樯橹灰飞烟灭”,将气氛烘托了出来,突出了所要表达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了苏轼写景文字的不凡功底。
二、诗人:英雄的对镜自照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物刻画的可谓是别具匠心的。苏东坡所描写的周瑜可以说的上是完人,潇洒帅气的形象,美满幸福的爱情,出类拔萃的才华,战功更是显赫。从“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豪杰”再到“公瑾当年”由远及近的,如慢镜头般最后把周瑜的形象摆在读者的面前。此词作于苏轼谪居黄州时,当时他四十七岁,本应是英雄盖世,却因为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组织治罪一事而被贬黄州两年多,无法得宠于君王,无尽的忧愁积压在心中无处诉说,华发早生,一事无成。故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心情,正巧来到过去赤壁之战的地方,此处壮丽的景象使诗人感慨不已。从“西北望,射天狼”中我们就能看到诗人想要报国立功的决心。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东吴君主孙策亲自请年仅二十四岁的周瑜,提携重用,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在年仅三十四岁的时候便大破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不世之功,遗憾的是,宋朝皇帝并不是苏轼的伯乐,没有发现他这匹千里马,没有给他施展才华、大展宏图的机会,他屡遭贬斥,两相对比之下,苏轼只能在面对滔滔江水的时候发出几声感叹,这也就是苏轼选择周瑜为怀古抒情对象的原因,写周瑜的时候也是在写作者自己,写自己没有办法实现了的却原本可以实现的人生。故此采用夸张手法创造完美的周瑜形象,其实也是诗人对镜自照的画像[3]。在对周瑜的形象刻画中,可以说作者的刻画越完美,那么与现实中所存在的反差也就越大,不难感受到,其失意。
三、诗意:精神的儒道融通
曾经有研究者凭借一句“人间如梦”来断定苏东坡思想的消极性,我却不赞同这样的说法,苏东坡在游赤壁的时候,并不只是想要游山玩水,而是为了纾解心中的苦闷彷徨不得志,在这里,他仿佛和周公瑾融为了一体,一直以来郁结于心的强烈的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暂时得到了释放,短暂的忘怀了之后,诗人又重新回到了现实,“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诗人被贬黄州,郁郁而不得志,尽管有满腔雄心壮志,却只能在此自嘲自笑,此时作者内心怀才不遇的寂寞感油然而生,这时,诗人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滔滔不尽的江水中,仿佛又瞬间得到了释然,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梦本来就应该是短暂而又美好的,江上之清风和人间之明月,从来都不会因为人生道路上的得意或者失意而慷慨或者吝惜,大自然对于世界万物的包容和恩赐是不会改变的,如此看来的话,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此时的作者已经在郁结中获得了超脱,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成就出了一番全新的自我。余秋雨曾经说过,在黄州苏轼完成了一次伟大的自身突破,这是一种精神和境界的突破和提升[4]。从此以后,苏轼身上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默默的由于这重新突破了人生境界而进行了交融。无论未来顺逆与否,对于苏轼而言,都是一种别致的人生体验。他的写作也更加自然生态化,所描写的作品更加自然流畅,完美的将客观的事物反映出来。
四、结语
綜上,此词是诗人思想中儒道走向统一时的形象化表达,对于苏轼来说,不单单“人间”是一种自然生态,历史更是。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尊崇天地、尊崇自然,与天地自然合二为一自然融合的伟大的诗人形象。尽管他深感世间万物终会逝去,但却没有因为此而消极的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突破,将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脱自适的人生态度进行到底,在他看来,烦恼终会消除,这也是后人认定“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积极的原因,这是因为采用传统的儒家或者道家观念来进行评价诗人极其诗作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华明.诗词中对立与循环的张力——兼谈《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结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06(04):49-53.
[2]齐亮.从《念奴娇·赤壁怀古》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与美学范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02(10):33-34.
[3]彭文良.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诗作渊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3):4-7.
[4]张立新.豪放美、和谐美、映衬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评析[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01):46-47.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师附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