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梅为媒传心曲

2017-11-30李星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3期
关键词:李清照探析

李星

摘要:李清照的咏物词以咏梅最具代表性,词人笔下的梅花,不仅具有特殊的审美意蕴,更与词人在心灵上互相呼应。李清照的人生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从浪漫的青年到憔悴的中年,再到飘零的晚年,其咏梅词也经历了早期咏梅花之美,中期感梅花之伤,晚期借梅花悼亡的递进和转换,这个过程也折射出李清照在人生不同阶段内心情感的变化和人生命运的沉浮。

关键词:李清照;咏梅词;探析

梅花素来受文人喜爱,享有“雪中高士”的美誉。宋朝时期把它奉为国花,更是赢得了众多文人雅士的青睐。词人李清照虽为女性,但她和同时代男性文人一样对梅花情有独钟。在《李清照集校注》收录的60首词中,专咏梅花的有9首,提及梅花的有11首,约占她存世词总数的1/3。正如陈祖美在《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前言中所说:“《漱玉集》中比重最大的是咏梅词。假如把它们依次联章,简直可以构成一部堪与两宋之间的三、四代皇室兴衰史相始终的作者心灵史 ”。[1]根据这种说法,可以认为李清照实际上是以梅花为媒介表达着自己不同时期的情绪和心声。所以,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李清照三个时期的咏梅词,从而进一步揭示咏梅词背后所隐喻的作者不同人生时期的情感变化和生命感悟。

一、早期咏梅:赏梅花之形,展青春曼妙

这个阶段是李清照屏居青州之前的少女少妇时代。据史料记载,李清照出生在宋代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以文章著称于世,著有《洛阳名园记》,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也知书善文,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文学气氛浓厚,开明宽容的家庭环境中,她整日沉浸于闺房花园、诗书秋千构成的生活空间,与赵明诚结婚以后,两人志同道合,经常谈诗论画、鉴赏金石,同样延续着闺房中的温暖与惬意。李清照是幸运的,她的文学才华不但没有因为嫁人而中断,反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因为她拥有了那个时代极其难得的爱人、知己。此时,活跃在她笔下的梅花娇艳明丽、花姿柔美,既表达了词人对美好青春和爱情的礼赞,也流露出些微少女、少妇惜花伤春的情怀。

李清照这个时期的咏梅作品在主要有《减字木兰花》、《渔家傲》和《玉楼春》,这三首词对梅花的吟咏都集中在对它初开之时姿态、颜色的描摹上,给人以清新、欢快的感觉。透过字里行间更能体味到词人对青春的自信和新婚时爱情的甜蜜。

李清照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2]44由于南朝诗人陆凯写有“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诗句,所以“一枝春”就成了梅花的代称。据说这首词写于李清照新婚燕尔之际。上片写买花、赏花。词人用拟人的手法描绘花的姿态、颜色,花之艳丽犹如披上了彤红的朝霞,其娇嫩之状仿佛还带着清晨晶莹的露珠。下片写戴花、比花。鲜花的娇艳欲滴、令人爱不释手,于是簪花在头与花比美。通过买花、赏花、簪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少年词人天真、娇憨的情态、对自身美貌和爱情的自信。

李清照在《渔家傲》中用拟人手法把梅花比作一个娇羞、清丽的闺阁少女,迎风冒雪开放,展现出一种高洁、凌寒不屈的特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2]32据陈祖美考证,这首词大约创作于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作者出嫁以前。此时李清照的身份是已故宰相王珪的外孙女、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又即将成为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媳妇、太学生赵明诚的未婚妻,身份矜贵,生活美满。所以“其自矜自得之意溢于言表,以香梅自况之意甚明,是时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兼并。”[2]34词人用“香脸半开”“玉人浴出”来拟写寒梅花蕾初绽,柔美俏丽的形态美,“此花不与群花比”既贊美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又借梅花自喻,表现了词人作为一个古代知识女性的对孤标逸韵、冰清玉洁人格的追求。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2]62《玉楼春》这首词被后人誉为“得此花之神”之作,一开始作者就用“红酥”“琼苞”活画出刚开的花瓣松柔、娇嫩与初绽的花蕾晶莹、洁净的形态美。接着又写梅“几多香”“无限意”的内在美,把其外形美和内在美和谐地统一起来,由关注花的姿态美开始转向花的意蕴美。

纵观李清照早期的咏梅词,整个基调是欢快的、色彩是明亮的,词人较为注重是对梅花花色、花形的描摹。在与梅花的互动关系上,是以主体来观照客体,客体与主体都是各自相对独立的存在,两者之间粘合度并不紧密。不过从《玉楼春》也可以看出李清照开始把自己的目光投射到对梅花高洁、贞刚品格的赞美上。“词人已经不仅仅是咏梅了,而是借梅自拟,借梅来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内心体悟。”[3]通过对李清照早期几首词的探析,可以较清晰地看到她由娇嗔单纯的少女逐渐走向成熟的轨迹,也能让人们感受到她天真活泼,又有理想追求的人格气质。李清照这一时期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也可以在同时期其他词作中找到佐证,诸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双调忆王孙》等。

二、中期咏梅:伤梅花之残,抒心中哀怨

中期阶段,是指李清照由屏居青州到南渡之前这段时间。宋徽宗大观二年,赵挺之因和当朝宰相蔡京不合而被罢官,后不久去世。赵明诚因受父亲牵连也被罢官,后偕妻子李清照回山东青州老家屏居十余年。宣和二年赵明诚复官,李清照随夫两次移居。这一时期咏梅代表作有《诉衷情》和《满庭芳》。人到中年的李清照,面对挚爱的梅花,已无心在秀发上簪梅、插梅来装饰自己,她这一时期关照的梅花已由初绽的美艳转向残梅的凋零,由早期的咏赞转变为此时的惜叹,“在惜花怜花中寄寓了作者独处深闺的寂寥,其中有对丈夫沉挚的相思更有才情不得施展的孤独无奈和青春易逝的感叹。”[4]

李清照所生活的宋代,程朱理学开始兴起,伦理纲常也越来越禁锢着妇女的个性,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庸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存在。封建社会为女性安排的出路就是相夫教子,三从四德,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整个社会所崇尚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的天地就是躲在重重帘幕之后,倚在栏杆之前,只能透过狭小的窗户去窥探外面的世界。士大夫家庭出身的李清照却没有按照礼教社会为她安排好的路去走,成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贵妇,而是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独立思考。思想上,她不迷信权威,敢于批评前辈词人,敢于表达自己的文学追求,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文坛上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她痴迷于文学写作,醉心于学术研究,有广阔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时代的李调元曾称赞李清照“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然而,李清照的“一枝独秀”,最终也难逃旧时代所有女性被男权社会欺压的命运,她的才华难以施展,只有一腔忧愤郁结心中,因此前期词中也会偶尔流露出难以名状的孤寂。endprint

《诉衷情》中李清照这样写道:“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廉垂。更挼残蕊,再捻余香,更得些时。”[2]148由于酒醉故而卸妆迟了,梅花已变成残梅,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以此为线索,词人抒发自己的孤寂抑郁的情怀,寄寓自己冷清的独居生活。人与梅相伴相依,这时梅不再是其品赏的对象,而成为作者孤寂生活的伴侣。 “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的词句,让人体味出李清照酒醒梦破后的落寞怅惘。时代造就了李清照这样一位空前绝后的词人,却没有为她的成长提供适宜空间,她的行为非但没有得到赏识和鼓励,反而遭到世人的排斥和污蔑。李清照内心是孤独的,她不能像男性一样到社会上施展自己的才能,只能在咏梅的词作中借梅花诉说衷肠。

据《金石录后序》中描绘,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有着一段和睦美满的爱情生活,读之令人羡慕。然而两个人却没有后代,因此后人推断赵明诚有纳妾的可能,再加上宋代娱乐业比较发达,赵明诚移情别恋也在情理之中的。即是没有纳妾,据常情推测再和睦的夫妻,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些嫌隙产生,这对于聪慧而又敏感的词人来说,的确是难以言说的隐忧。以下《满庭芳》这首咏梅词似乎透露了词人内心深处隐秘的伤痛: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从来知韵胜,难堪雨籍,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2]75

词人看着日影从帘钩下慢慢下移,寂寥、落寞的心绪难以排解。作者借花喻己,写出人们只知赏梅,却不知梅也“难堪雨藉,不耐风揉”,不知爱梅,更不懂珍惜梅花,流露出词人对梅花命运关切的一贯的思想和情感。不知道谁家此时吹起幽怨的《梅花落》,勾起了词人无限的遐想,想象着他日梅花离开枝头,香消玉殒的情景,又平添几许浓愁。“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作者内心虽伤感无比,但还是故作镇静地劝慰梅花“莫恨香消雪减”,纵然梅花被一阵阵狂风吹得踪迹难寻,但给人的情谊也一定会长留。作者叹息梅花更是感叹自己,感自己青春已逝,叹爱人又要远别。写出了梅对人的一片深情,也表达了人对梅的一往情深。

李清照这一时期的咏梅词与早期有了明显的不同,早期咏梅词注重花色、花形的细致描绘,而现在更关注对梅花神韵意象的品鉴和对梅花高洁品格的咏叹。此时的梅花意象多了些深沉婉曲,还有更深的喻意:梅花虽落但余香犹存,其精神品格永不凋零,这实际上正是作者历经生活的风风雨雨之后不甘沉沦的意志体现。同时也可以看出,李清照这一时期词作中的梅花和人的关系不再各自独立的存在,而是主、客体之间是开始粘合和互动。

三、晚期咏梅:哀梅花之殒,悼家破人亡

晚期阶段是指李清照南渡以后。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金人攻占北宋都城汴京,北宋宣告灭亡。李清照在经历国破家亡的种种遭遇之后,往日生活的闲适和平静已经离她远去,她不得不加入北宋逃亡的大军,一路南下,漂泊动荡的生活使词人成了两鬓斑白的老妇。对往昔幸福生活的回忆成了她苦难生活中的唯一慰藉。后期咏梅词以《孤雁儿》、《清平乐》为代表,此时作者借哀悼陨落的梅花,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的伤痛和颠沛流离的悲苦,词中的梅花也越来越脱离原有的自然形态,开始和词人的悲苦命运融为一体。

《孤雁儿》这首词约作于1129年,此时赵明诚去世不久。知己爱人的离世,对李清照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她在《孤雁儿》中写道:“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萧人去玉楼空,断肠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2]226

这首《孤雁儿》寓悼亡于咏梅之中,全词没有再像早期咏梅词那样,直接描绘梅的色香形姿,也没像中期咏梅词那样抒写梅的气韵品格,而是把梅作为作者自身悲欢离合的见证人和倾诉对象。《孤雁儿》全词着力描写了丈夫赵明诚去世后词人自己孤身漂泊的凄惨处境,作者想模仿南朝诗人陆凯折枝寄梅,但天上人间找遍却无人堪寄,其悲凉之意力透纸背。此时的作者独自一人承受失去人生挚爱的苦痛,心中的酸楚和凄凉也只有手中的梅花能懂。词中的梅花既是作者命运的见证者,也是与李清照心灵息息相通的生命体,小风送来稀稀疏疏的催花雨,经过雨水的浸润梅花更加靓丽了,但作者的忧郁心情并没有因之而改变,却更加地凄婉、感伤,继而流下千行泪来,此时的梅花与词人已融为一体。李清照这个阶段所咏的梅花,已经完全超越了客体的自然形态而承载着词人内心深厚真挚的情感。

据《清波杂志》记载:李清照 “每值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但南渡后李清照独自一人生活在人地两生的江南。每值雪后梅开,词人便回忆起当年踏雪寻诗,邀夫赓和的情景:“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过去年年在白雪飞舞、梅花竞放的季节,夫妇二人相依相伴去探梅、赏梅,折梅插鬓,被梅花的芬芳所陶醉。人到中年却遭遇国破家亡,一样的梅花,一样的飞雪,纵然梅枝在手却再也无心观赏,漫不经心的揉搓,任泪水打湿了衣襟。青年时赏梅的欢愉与中年时赏梅的孤寂形成强烈的对比,展现了词人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晚年漂泊沦落在海角天涯的李清照,饱尝了人生心酸,历经坎坷的境遇、身体的摧残之后,不仅无心插花、挼花,最后连看也不敢看了:“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鬃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2]219此时虽然梅雪风景依然,但早已人事已非。李清照在《清平乐》这首词中选取了自己三个不同时期的赏梅片段,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她早年的欢愉、中年的伤感和晚年的沦落。这样,一个饱含着深沉的身世之苦、家国之思,经历了颠沛流离的孀妇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标志着李清照晚期咏梅词完全超越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最终达到了花人合一的新境界。

通观李清照人生不同时期的咏梅词,她都是以自己独特的身世体验以及女性的敏感细腻吟咏梅花:少女少妇时代生活优越、心情畅达,这一时期着重观赏梅花的姿态外形美,梅花与人的关系相对独立;中年时期家事纷扰、心情复杂,此时较侧重抒写梅花的残损意向,梅花与人的关系开始走向粘合;晚年之际国破家亡,颠沛流离,此期她更多道出了花落人去的悲苦体验,梅花与人也最终融为一体。所以,李清照人生三个不同时期咏梅词风格的转换也完整清晰地勾勒出了她人生际变、情感起伏的演進脉络。

参考文献:

[1]周北南,语言符号构建的三维境界――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赏析[J].名作欣赏,2012(5):36.

[2]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局,2003.

[3]彭艳芳,宋代女词人常见意象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3(32).

[4]成雯,李清照咏梅词心解[J].绥化师专学报,2003 (4):81.

(作者单位:中山开放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清照探析
探析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点绛唇
如梦令
小两口的幸福生活
性格刚烈
数学物理反问题探析
数学物理反问题探析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一道选择压轴题的多种解法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