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及其现代启示

2017-11-30鄢凤霞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44期
关键词:中体西用通识教育

鄢凤霞

【摘要】从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清王朝统治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时38年,史称民国时期。与政治经济衰败不相对称的是民国学术大放异彩,学术人才频频涌现。当时这些大学的教授学者们力求吸收西方大学有益经验,思考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路径,将中国大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 中体西用 金典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027-02

一、通識教育的来源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的思想源于古希腊的雅典,由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Arts),即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现代通识教育发端自美国,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追求非专业化和职业化,强调知识的全面传授和个人均衡发展,进而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核心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树立起对美国自由民主社会的信念,认同美国自由民主社会的价值观,推动美国自由民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

1.立足本国,学习美国

1912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成立,这三十多年间,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战火动荡不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战后美国和蒋介石关系密切,美国不仅向国民党提供军事援助,还提供各种奖学金,鼓励中国青年前往留学。这些学者们都受到了美国通识教育的熏陶。通识教育是美国社会的教育,是为美国利益服务的教育。他们在“中体西用”思维的指引下,立足中国国情,精而专的大学教育显然不适合社会现实,思考摸索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路径。

2.教授群体的“楷模作用”

1912-1949年间的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端与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的著名教育家比如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浙江大学的竺可桢等等。他们都认为只重视专业知识而不重视人格操守的人对社会的危害要比没有知识的人更大,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才是对学生负责。因而主张增加基本科目,但各系的必修课须减少,为选修课留出空间。他们对通识教育理念有高度认同感,始终将通才教育、人文素养放在首位。他们本身就受益于通识教育,又践行与通识教育,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楷模作用。

3.开设共同必修课、组织学术和实践活动

为了贯彻通才教育方针,当时西南联大制定了严格的选课制度,如文学院的学生除专业课外,还必须在“哲学概论”和“科学概论”中任选一门,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中任选两门,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中任选一门;理学院的学生必须选一门数学,一门社会科学和两门自然科学,而“大一国文”、“中国通史”、“大一英文”等则是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课。选修课需要名师,学校的品牌更需要大师比如像;陈独秀、胡适、梁漱溟、鲁迅、徐悲鸿、陈寅恪等等,大师汇集,声威甲于天下。民国时期的大学对学术创造也极为重视,教育部从1940年起设立了学术奖,激励教师从事学术研究。学校聘任教授把真才实学放在第一位,强调“有特殊成绩”或“于所任学科有重要学术贡献。”教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术专长自选教材,他们的讲义通常是自己的学术成果。学校和多种机构或组织经常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经常讨论各种学术问题。

三、对当代通识教育的启示

1.通专结合,人文为重,融中西教育之长

大学教育应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是为终身学习做准备,打基础。好的通识教育应该是开放、包容的教育、能平衡专业教育;在教育内容上,通贯古今中外,涵盖人文、社会和自然众多学科领域的知识。通专结合,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这种教育理念的实践可以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一般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宽广的知识基础与文化视野,能遨游各个知识领域并为我所用的人。

2.推动中外经典阅读,发挥其育人功能

金典文献是先人生活经验和生命智慧的系统总结与理论提升,它所解决是人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阅读中外金典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与国家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各方面达到和谐发展。首先,举办中外文学经典解读系列讲座,专家、学者们独特的个人见解和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高尚的人格魅力在其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次,配合教学和经典解读系列讲座,阅读演讲比赛,组织读书交流会,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大学生经典读书活动的深化。第三,推动金典文化的学习和普及,学校教务部门应该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经典文献导读》或《中外文化名著导读》等公共课或选修课,把传统经典文化纳入正规的课程体系,为通识教育注入活力。

3.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是推进通识教育的核心任务。首先,合理增大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规定严格的修读方式且将通识教育课程计入学分制;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互联与更新,强化学生选课管理与指导,完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等。最后,教务处等相关单位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制定适合本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管理制度,在落实建设措施上下大力气,做好相关的指导和服务。

民国时期,国家财力不足,饱受战火蹂躏。奇特的是,在动乱中,教育事业却一枝独秀,民国特别看中民主、自由、平等等通识教育的理念对于发展现代教育是非常受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版,第352页

[2]梅贻琦:《梅贻琦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7页

[3]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2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3页

[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30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体西用通识教育
晚清“中体西用”育人模式中现代美育观的发轫研究
“中体西用”概念的嬗变与发展:基于近三十年学术研究的思考
汉宋调和与“中体西用”论的生成——兼论曾国藩、张之洞的经学史定位
高三复习的概念教学——以“中体西用”为例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论“中体西用”中的“实用理性”
“中体西用”的现代价值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