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研究

2017-11-30李斯高茹尹嫦春倪啸旻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44期
关键词:幸福感大学生

李斯+高茹+尹嫦春+倪啸旻

【摘要】幸福感为人生观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幸福感的营造受到校园、社会以及家庭环境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因此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程。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大学生心理提升需求,其改革研究可以从显性以及隐性两方面着手。本文主要对当前大学生的幸福感及心理课程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多方面提出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方法,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幸福感 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课题项目】2016年海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创新形势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研究”,项目编号:Hnsz2016-5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008-02

近年来高校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环境不断改善,学生无论生活条件还是学习条件均得到很大的改善。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教育界以及学术界对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逐渐增多。幸福感对大学生生活方式、思辨方向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方法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十分必要。

1.大学生幸福感与心理健康课程现状

1.1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已有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幸福感总体是较强的,普遍珍惜生活,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愿望,并认同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可以得到幸福,认同将奉献与需求结合起来才为幸福的最高境界。然而部分大学生的幸福感较低,同时幸福观存在偏差,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金钱至上、期望值低;认为个人幸福独立于社会幸福;幸福取向更加趋近于实用主义;过分看重幸福实现的机遇,而忽视自己努力创造。

1.2心理健康课程现状

(1)课程开设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及心理健康引导的重要性,并逐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目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课程放在第一学期,共32-36学时,部分学校开设了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

(2)使用教材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使用省级编制的通用教材,然而省级教材更加重视理论,而在实践课程教材方面存在较大的空白,同时高职院校学校教学方向不同,学生构成、思想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采用合编教材或自编校本教材。

(3)课程开设现状

虽然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并要求各高职院校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以提高其幸福感,然而从已有调研结果来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开设机制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如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推诿,部分高职院校未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人文学科院系,部分高职院校由教务部门主导开课,导致部门职能不明确,无论是教学还是职能上均存在明显的扯皮现象。其次,任课教师岗位类别不同,导致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明显下降,同一个学校在任课老师的编制上存在教师岗编制、辅导员岗编制、行政管理岗编制等,导致教师岗位类别不同但是上课相同,工资待遇却不同的问题,教师的积极性明显下降。

(4)课程建设体系未形成

课程建设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而未针对学生的学制、年级特点构建,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遭遇的心理问题各不相同,这就导致心理健康课程效果较差。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然而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并未依照高职院校的区域特点、行业特点以及专业特点等对课程体系进行构建。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多是聘请其他课程教师上课,同时多采用合班教学的方法上课,导致师资力量与学生需求之间无法形成正比,教学效果较差。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评价标准主要为传统课程评价办法,而这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法并不能全面评估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

2.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以及幸福感的强弱受到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出现偏差都会使其幸福感下降以及缺失。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更加追求集体利益,重共性轻个性,强调社会对个人的约束作用,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发展,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受到较大影响。随着社会的推进、物质水平的提高,社会中享乐主义、物质至上等各种不良思想泛滥,而媒体、文化公司等的不良导向,使得大学生受到极大影响,大学生对集体主义价值观这一根本道德观念逐渐淡忘,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功利性与目的性更强;而受到攀比心理、虚荣心等影响,大学生对物质具有更强的欲望,更加渴望金钱,崇尚个性的展示,在这种自我意识的催动下,学生忽视甚至摒弃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

2.2校园环境的影响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校也开始更加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学生的想象、情感、信仰等教育则受到排斥。教师在幸福观的教育中一笔带過,照书本讲授,缺乏新意以及情感交流,学生幸福感欠佳。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构建校园文化时,忽视了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导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淡漠,学生攀比争阔、追求时尚、格调低俗,学校未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无序的现象。

2.3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为孩子的第一校园,当前一代的大学生多为家里的独生子,在家庭中享受绝对的宠爱与关注,更加容易形成自我意识,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享受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他人感受以及机体利益。

2.4自我因素

长期以来,大学生被认定为“天之骄子”,这种观念会使其出现较强的优越感,然而随着社会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常常挑肥拣瘦,过度强调自我,自我评估过高,而当这种意识与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偏激的心理相结合时,就会使大学生的眼界、意识更加狭隘,从而使他们追求幸福的手段与动机受到影响。endprint

3.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改革需要从外在的显性课程以及内在的隐性课程进行构建,通过“内外兼修”来为学生提供一颗强大的内心应对外界不良干扰,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3.1显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3.1.1课程改革

教育部规定高校要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与本科院校比较,高职院校存在办学经验少、师资力量较差等多种特点,而学生的文化课程起点较低,理论性学习能力较差,因此教育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用于指导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从而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技能与基本知识。高校除了开设必修课程外,同时可以在其他学期开设公共选修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大学生素质教育专题讲座”、“心理訓练专题讲座”等课程,将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原则等作为主要的教育方法之一。高校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丰富,增设关于大学生自我调适的知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理论、人的心理发展特征以及异常表现等,使学生明确幸福感的意义以及标准,增强自我监测以及心理保健意识。针对高职院校不同年纪学生开设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同时注重课程设置与学制体系之间的衔接,注重教材的更新及合理性选择。

3.1.2教学方法改革

在进行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教学时,要转变传统的理论传授与灌输的方法,而应该将理论知识与训练、讲授以及实践相结合,可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境表演、团体训练等多种方法来丰富教学方法,就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或角色扮演,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过程,产生情感共鸣,并从中总结体会到自己生活的幸福感,学会感恩生活,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3.1.3考核方法的改革

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内隐性、个人化的特点,其心理状态受到外界影响不断变化,因此必须要通过多元化的方法来实现对学生的考核,除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基本技能进行考核外,同时要考察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平常团体训练、演练参与度以及上课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3.2构建隐性课程体系

首先学校要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加大对校园内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培养良好的教风、学风以及校风等,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学生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榜样,学校可以加大对校园环境的建设,为学生创建安静、和谐的学习环境;高校要理顺课程机制,消除不同岗位教师之间的待遇差异,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明确课程开设不同学院、部门之间的关系,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其次,社会以及政府要为大学生提供安定、健康的成长环境,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帮助弱势群体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空间,使学生爱心奉献、助人为乐,提高自身幸福感。再次,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联合,引导学生家属为其提供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关注子女的心灵健康与成长,培养大学生自信勇敢、尊老爱幼、诚信谦让、理解包容、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从而为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提供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心理健康以及幸福感对其未来人生目标、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关系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因此社会、高校以及家庭要联合为学生提供和谐的成长氛围,尤其是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改革,运用先进的心理学理念,帮助学生提升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卫东,常淑芳.由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教育增进学生幸福的价值[J].教育科学研究,2008(3).

[2]张海莲.幸福观及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3]徐增杰,孙丽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05).

[4]李玲玲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方式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5]姜道春,薛德根.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endprint

猜你喜欢

幸福感大学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别让孩子的幸福感丢失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