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干预
2017-11-30任秀琼杨康春
任秀琼 杨康春
【中图分类号】R473.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1-0-01
产后大出血是产科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产妇在其胎儿分娩出体外后的24h之内,其出血量超过550ml,或是在胎儿分娩出体外后其2h之内出血量超过400ml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产后大出血。如果在临床的护理中对于产妇大出血给予较为有效的护理措施的支持,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缓解产妇产后大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笔者回顾性的分析我科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中产后大出血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产后出血的发生情况以及对产后大出血患者的护理策略等等,从而降低产妇产后大出血情况的发生,降低产妇的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分娩的产妇50例,产妇年龄一般在22至40岁之间。高龄产妇5例,初次怀孕的产妇45例,经产妇5例。其中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为5例,高龄产妇2例,初次怀孕的产妇2例,经产妇1例。
1.2 诊断标准 产妇在胎儿分娩出体外24h内其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50ml,则认定为产后大出血。
1.3 护理方法 产妇的出血量一般用容积法进行计算,依据血盆来检测产妇分娩后的出血量。
1.3.1 预防监测 医护人员要做好产妇的产前、产中的常规检测工作。在产妇分娩前医护人员应监测产妇是否有高危妊娠的因素,是否有凝血不良的功能障碍。要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监测和预知。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产妇分娩时要对分娩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测。这其中包括产程、产妇宫缩的频率和时间以及胎儿胎心的检测等等。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医护人员要定时对产妇进行肛检,及時了解产妇宫口大小等等。一旦发现产程过快或停滞、延缓等情况要及时做好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工作。注意胎儿情况,注意保护产妇产道,防治产妇软产道损伤等等。在产妇分娩后要用容器收集产妇血液,准确掌握产妇分娩后的出血量。一旦发现出血量过多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治产妇出现出血性休克,危及产妇生命。
1.3.2 常规护理 在产妇出血期间,要保证产妇的病房整洁,医护人员要定期、定时为产妇的病房进行打扫和紫外线照射杀毒。医护人员还要根据产妇不同的身体素质,给予特别的消毒处理。防止产妇出现交叉感染。同时,医护人员要每天做好交接班的记录工作,时刻注意产妇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看患者是否有发热、呕吐、意识不清等情况的出现。一旦发现产妇有出血性休克的征兆,一定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1.3.3 饮食护理 在产妇出血期间,大多数患者会出现食欲差、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这是由于出血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严重时还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这些不良反应有时会给产妇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为产妇做出解释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指导产妇用餐,要求做到少吃多餐,口味以清淡为主,多吃蛋白高、热量高、易消化的食物,在保证营养的同时,也适当考虑到产妇本身的口味要求。
1.3.4 心理护理 很多产妇和家属得知患者出现产后出血病症时,往往产妇情绪波动会比较大,出现恐惧、烦躁、消极等心理问题,不能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相关治疗,甚至出现抵触情况的发生。这时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家属给予心理上的安慰,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为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让家属和患者了解到产妇产后出血通过用药等治疗手段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同时,也让家属及时了解到患者的出血情况,了解患者可能会出现那些不良的反应等等。一旦出现不可控制的产后出血时,更应该说服家属理解并帮助医护人员一起做好患者的抢救工作,使其能更好的配合治疗。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时间 产妇在胎儿娩出体外后的2h内出现出血症状的产妇5例;产妇在胎儿娩出体外后的2h-15h内出现出血症状的产妇3例;产妇在胎儿娩出体外后的15h-24h内出现出血症状的产妇1例。
2.2 产后出血量 产妇在胎儿娩出体外后的4h内,出血量达到480ml-850ml的产妇6例;出血量达到850ml-1000ml的产妇2例;出血量达到1000ml以上的产妇1例。所有产妇均成功抢救,无死亡。
2.3 产后出血原因 产妇产后出血原因中,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引起出血的产妇4例;胎盘滞留引起出血的产妇3例;软产道损伤引起出血的产妇1例;凝血障碍引起出血的产妇1例。
3 讨论
在产妇分娩时,医护人员要对产妇分娩前、分娩时以及分娩后进行监测。
(1)分娩前监测 医护人员要在产妇分娩前做好相应的询问,要对产妇的定期产检报告进行留存,对特殊检测指标要进行重点排查或进行再次检测。要详细的询问产妇是否有各种既往病史,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危产妇更要进行比较严格的产前检测,对于产妇的各种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要及早掌握、及时准备,情况发生时能给予完善的治疗以及护理。
(2)分娩时监测 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随时注意产妇的情绪变化,尽可能的减少产妇因不良情绪所造成的子宫收缩乏力,使产程加长造成难产,引起不必要的产道损伤等等。同时,还要为产妇提供比较舒适、安全的分娩条件。尤其对于阴式分娩的产妇要注意对于产妇分娩时生理上的护理,随时注意产妇情况,给予产妇适当的营养以及水分的补给,使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能迅速补充。另外,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还要注意宫缩素等药物的使用,要对产妇宫缩的时间以及强度进行掌握,根据实际情况来适当调节宫缩素等药物的滴数以及浓度等。最后,当产妇分娩产程发生变化时,医护人员一定要对特殊情况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分娩后监测 在产妇分娩后出血的救治与护理,就要求医护人员随时注意产妇产后子宫收缩的情况、排尿时间以及尿量,对于产妇分娩后的各项生命体征也要进行严格的记录,准确的收集和测量产妇分娩后4h内的出血量。一旦发现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烦躁、呕吐、头晕以及恶心等症状,医护人员就要意识到出血性休克的可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当出现出血性休克时要第一时间进行急救。
综上所述,产妇产后出血是产科比较常见的分娩后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产妇产后出血往往发生时间比较快,失血量也会根据产妇自身不同的身体素质以及各种复杂原因相关。这就要求产科医护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于产妇在分娩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危险因素给予时时的监测,做好相应的排查工作,对于产妇产后的各项指标要充分的掌握,比如:产妇宫缩的特征,要仔细观察产妇宫缩的情况,一旦发现产妇产后出血要及时进行处理。当产妇出现产后出血性休克等严重情况时,都会给产妇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如果医护人员能及早发现产妇的出血征兆,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则产妇产后出血的护理效果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以此减少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让医患关系满意,产妇和家属满意。
参考文献
姜虹.产后出血的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11(10).
王月枝,陈桂萍,王金霞.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1(04).
夏庆.26例产后出血的护理[J].河北医学.201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