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酌着力点探析

2017-11-30张丹田维亮

理论观察 2017年9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张丹 田维亮

摘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大学生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找准认同践行的着力点,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观念的对比、效果的对照来深化理性认知,以思想、利益的契合助推情感认同,通过正向反馈、积极体验助力行为认同,将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认同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推动者,其价值观关联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更影响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进程,而大学生又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时期,高等院校应抓好时机,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渗透。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正是大学生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如何以关键点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助力其行为实践,将成为本文分析和探讨的问题论域。

一、对照下深化认知与理解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是情感认同、行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从内容上看,它需要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理论渊源,掌握其深刻内涵,不断挖掘社会主义的现实意蕴与实践价值,实现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由简单了解到深入思考、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探寻。当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主要是通过抽象的理论专题讲授、简单的口号标语宣传等方式进行。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论知识与内涵方面.这些理论解读的方式会发挥一定作用。然而,“95”后的大学生在思维特质上呈现出:求异思维强、追求个性、感性多理性少,这就更需要我们在解读核心价值观内容时,用对比的价值观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用身边现实案例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

1.着力于对比澄清正确谬误

信息化背景下,网络媒介的传播、学习交流的深入,一方面使更多的先进技术与理念传人中国:另一方面也让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与落后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生活中,阻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建设,给“三观”尚在建立的大学生以极大的冲击。面对众多价值观的干预和影响,有学生为追求个性、标新立异,质疑主流价值观,片面理解和推崇西方的“普世价值观”,理想缺失、信念动摇。面对思想的交锋、价值观的较量,我们应主动出击,运用对比思维澄清什么是正确和谬误、辨别事情的是非曲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与各种思想体系、价值观的论辩斗争中,体现自身的科学性、合理性。为此,课堂上应改变以往堵截的教学方式,积极从容介绍其他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因势利导帮助大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利弊得失及社会影响,引导他们辨别真伪、还原真实,从而在对比中全面客观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深化理性认识。这也进一步要求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评价能力,高校教师应在课堂上积极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提升学生批判反思的能力,让当代大学生以理论的武器、哲学的高度去分清一切价值观的善恶美丑、精华糟粕。

2.以实际效果深化理性认识

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最核心的价值目标与追求,是整个社会所向往的理想状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寻者,但其又生活在现实关系中。面临具体问题需要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时,通常又会走向“务实”的一端。尤其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承诺与现实状况相偏离甚至违背时,一些辨别能力差、主导价值观不稳定的大学生通常会质疑、甚至违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因而,作为教育者不能过分拔高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应,而应结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其中,身边榜样的先进事迹就恰以体现平凡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光辉。“伟大的时代呼喊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高校应积极开展向榜样学习、向身边人物学习的活动,深入挖掘各行各业的模范事迹、各条战线的英雄人物,用其热烈赤诚的爱国之心、忘我投入的敬业精神等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与真谛。宣传典型的同时,更应该寻找校园里、寝室内的非凡小人物,他们的事迹更容易让学生看得见、信得过、学得到。这些普通人物的身正示范使丑恶价值观无处现形,实力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承诺。并以实践的效果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性认识。

二、契合处助推情感认同

“情感是深化道德认知的基本因素,也是促使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内因。”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发挥理论的价值魅力,不仅需要深刻认识理论的价值内涵,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增强其情感认同。然“情感认同取决于人们的内心自觉,这就决定了只有从人们一切活动的动因——利益出发,才能找到打开人们情感认同的关键钥匙。”大学生认同或拒绝某价值观往往以能否与自身利益诉求想吻合为依据。从小处讲,大学生的利益根本在于个人能否成长成才、找到个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于大处看,在于自身能否担当起振兴中华民族、推动国家繁荣富强的历史重任。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契合处,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成长发展的指导意义,能有效助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其理论才能真正被接受并不断地转化为学生恪守践行的内驱力。

1.借力正向价值观解决思想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崛起的速度也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一部分人把市场经济的价值准则运用到社会生活。将其当做分析、判断一切问题利益得失的唯一标准,导致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等社会现象与问题频繁产生,人变成了经济动物、单向的牟利性的存在。于是我们的社会生活出现了大学教授要求学生40岁前赚够4000万元的“事业观”,相亲节目里女嘉宾“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的择偶观,娱乐圈里艺人嫖娼网友评论却是“满满正能量”的道德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削弱了集体主义下人原本的美德与价值,社会伦理在解构,社会责任被漠视,大学生正面临价值判断的困境、道德选择的迷茫。没有一个确定性的道德选择框架告诉他们,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微。实用主义的标尺下又该如何判断、取舍选择。是该找个借口继续苟活,还是展翅高飞保持理想?我该如何存在?endprint

我该去往何方?生命的意义该如何去追寻?我追寻的东西到底有没有意义?我想飞得更高,却又发现自己只是一只小小鸟。不知道该如何把握,不知道该如何摆脱自己内心的焦躁与不安。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身存在及其发展的忧虑与无能为力。对此,我们应该紧抓这些问题。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价值观念上的连接点,以深刻解读后的价值理念、原则、规范解决大学生的思想与价值困境,为大学生树立正向价值框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回归日常生活解决成长困境

马克思突出强调,“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也在生活中萌生出自身的情感与思想。生活决定意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最终要回归到日常生活。为助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接受,需要将核心价值观融人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其对个人成长成才的指导、引领和帮助。作为老师应坚持学生为本,关爱学生,为学生打开思想的广阔天地,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同时,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舞台,为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提供更多的机会,使贫困的学子有更多的物质资助和精神鼓励,处于就业困境的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指导与技能培训。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允诺在校园生活中得以印证和实现。以此助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实现其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化。

三、体验中助力行为认同

行为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终效果的落脚点,它不仅能巩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也能促进其情感的升華。从内容上看,行为认同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参照,通过体验、感悟、自省自身行为,不断改善行为方式的过程。“当大学生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指引。从自身行为实践中获得正向的反馈和体验时,会促使其不断重复固定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其思想观念,认同心理由此产生并不断稳定发展。”由此可见。行为实践中积极正向的反馈和体验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的关键。

1.校园生活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场所。丰富多样的校园生活影响和塑造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效果。高校应以多样的连接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融入校园生活。同时,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践行的空间和渠道,努力提升校园生活的质量和价值内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较好的行为体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向心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庄重肃穆的升旗、入党、入学等重要仪式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校的热情,营造爱国主义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对自身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充分肯定。同时借力于校园文艺活动,让大学生在舞台中诠释与践行具有自身特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紧紧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倡导学生结合实际,创作和组织策划出更多具有“真、善、美”的优秀文艺作品与舞台剧。学生以自身的创作和生动形象的演绎让更多人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达到寓教于乐、化人养心的效果,并在过程中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践行的积极体验。

2.工作实践内取得正向反馈

大学期间的工作实践是走出校园、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就大学生群体而言,在尚未步入社会时,受家庭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更多的是从公民价值观开始的。在不断接触社会中,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与事件将促使大学生不断的去认识与思考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在社会责任、国家意识的感召下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基于此,高校应在大学生多样的工作实践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在家教服务、勤工俭学中,帮助学生树立兢兢业业、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意识,强化学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素养目标的践行。创设更多机会和平台,让大学生参与班级、社团的自我管理,通过自治和接触社会,深化学生对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目标的理解。在工作实习过程中,激励学生恪尽职守、认真踏实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奉行敬业价值观,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感受到群众所拥有的良好工作环境及生活条件离不开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于工作实践中实现行为认同。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学生进行工作实践,领悟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高校及实习工作单位应对大学生的突出表现给予勉励,做好记录,在合宜的情况下,更应积极表彰、精神鼓励,使大学生在其中获得正向反馈,使其认同心理得到稳固和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