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升教育能力的几点思考
2017-11-30刘丽颖
刘丽颖
教师教育能力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下,核心素养一词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热点词汇,不限于满足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更多的是使人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就学科属性而言,核心素养并不指向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而是强调个体主动获得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而如何提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生涯,谈几点思考。
一、发现育人元素,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教师所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教书是前提,育人是目的。说到育人,我们可能更多地联想到语文学科和政治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德育功能,其实,任何学科中都包含育人元素。数学中有一个双曲线的概念:双曲线有两条渐近线,双曲线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无限延展,与其渐近线会越来越接近,但永远不会相交。龙应台在《目送》中这样表达父母对子女的爱:“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父母的爱心和目光时刻陪伴着孩子成长的轨迹,又绝不干涉孩子的理想,这不正是双曲线无限接近的特性?教师应该在平时工作中,善于发现育人元素,及时启发诱导,把学生的人格发展向健康的方向引导。
二、理性认识学生,解决学生成长问题
对于教师来说,后进生是一个敏感词,但又不得不说。很多学习能力差、经常违纪的学生都有基于家庭教育和成长经历的种种问题,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营造一个适合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平等、和谐、友爱氛围。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与学生交朋友、信任他们,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真实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于是,把爱带给每一位学生成为笔者的工作准则。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班里的张同学,上课经常讲话、打架,不少学生都怕他。细心观察之后,笔者发现张同学的组织能力特别强,就大胆启用他来当“纪律班长”,并且经常暗中鼓励他、帮助他,不断发现他的优点,并给予表扬。渐渐地,他变了,工作积极主动,热心帮助同学,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
孔子说,有教无类。其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认识,教育者才应该做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三、坚守做人原则,做经师更要做人师
《资治通鉴》中有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东晋袁宏在《后汉纪》中曾记载,东汉时,陈国童子魏昭欲拜郭泰为师,求入其房,供给洒扫。郭泰问他:“年少当精书义,曷为求近我乎?”魏昭回答道:“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故欲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耳。”郭泰听后很高兴,就把他留在了家中,这可能算是人师一词的出处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用自己的行为、品行、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让学生们一辈子效法,这就是人师。
某天上午第四节课上课了,一个学生迟到了,他一边推开教室的门一边喊报告,不等笔者回应就径直走了进教室坐了下来。笔者告诉他这样不礼貌,给他做了示范:先敲门,再喊报告,老师同意后方可进门。笔者到办公室和老师们一说这事,老师们反映说自己上课时也有这种现象。事情虽小,还是很纳闷,平时班里学生都很有礼貌这是大家公认的,怎么这件事就屡有发生呢?
第二天的第一节课,笔者正在上课,语文老师有事突然推门进来说某某家长给学生送数学课本来了。笔者恍然大悟,一下子联想到前几天的事。我们平时不经意的一些行为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进教室可以不敲门,学生当然会不重视敲门这件事了。
一次班会上笔者有意识地请学生介绍了一些自己日常生活中讲文明、懂礼貌的事例。此后,我们班再也没有出现过推门而入的现象。
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言传身教。在一个班集体中,教师以成熟的品质去感染学生,这种影响产生的效果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和奖惩制度都不可能代替的,会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
四、培养创新思维,达到师生思维整合
如果把日常思维比作普通的行走能力,那么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就像打球和游泳一樣,是技术、技巧训练的结果。运动员需要训练才能掌握运动技巧,同样,思维能力也需要相应的教学支持。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师设计了具有迁移性,求异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力,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才能与教师的思维完成整合。
语文教学为什么渐渐失去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反思的问题。心理学认为,学习知识首先要从整个关系模式中认识事物。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讲授时,总是采用分析的方法,一章一节地相继进行。而这种做法的缺陷在于,打破了知识信息体系整体性,弱化了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回想我们是如何教语文的?把文章拆分成段落,把段落拆分成句子,把句子拆分成字词,再关注字词的读音。这样的顺序是不是把作家的写作倒过来实施了一遍?把联词成句、联句成篇的好好一篇文章肢解,像戴着镣铐的舞蹈,再也找不到美感。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和优美韵味,试问我们的教学除了让学生记住某个字的读音、某个词的用法,赏析的基本套路和写作的严格标准,有没有考虑学生会因为语文课而爱上语文。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教育应该将学生由知识的储备器变成处理器,把应试技能转化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把机械记忆提升为高效思维。只有教师的思维模式从关注记忆力朝着开发创新能力发展,我们的课堂才能生动,我们的问题才能启发学生多维思考,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学生的其他素质,亦得到相应提高。
教育的技巧在于教师如何释放对孩子的爱,教师的职业是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感化心灵,呵护学生的成长,是做教师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河北省河间市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