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焦点

2017-11-30张礼立

中国工业评论 2017年10期
关键词:架构制造业工业

张礼立

现代智能制造业中,客户定制化与智能规模化是一对统一的矛盾体,模式已经从为用户提供产品本身转向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专属服务。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必须具备自我意识、自我预测、自适应对比、自主重配置以及自主维修等工业智能能力,才有可能实现符合市场的个性化与创新。

中国的制造业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制造业领域的颠覆式创新不仅仅难以预测,而且更加难以把握。其中,“五注重”与“三避免”成为实现中国智能制造领域创新的新焦点。

注重市场与应用需求

用户需求是智能制造创新转型的主要焦点。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产品与生产效率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核心。随着工业4.0的出现及互联网等科技新生态的迅速普及,消费者对产品(服务)创新、质量、品种以及交付速度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变化正是市场个性化需求的体现。

现代智能制造业中,客户定制化与智能规模化是一对统一的矛盾体,模式已经从为用户提供产品本身转向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专属服务。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必须具备自我意识、自我预测、自适应对比、自主重配置以及自主维修等工业智能能力,才有可能实现符合市场的个性化与创新。制造企业在努力保持自身独创性的同时,更要贴近客户的需求,注重市场,从行业与应用入手抓好创新。

注重企业架构重建与治理

从战略到战术的维度来看今天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挑战,这个战略的主要焦点就是卓越运营,而有效实现卓越运营的工具之一就是企业架构。

企业架构是承接业务战略与信息战略的桥梁与标准接口,是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核心。企业架构实践是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工具,有助于确定制造业企业现有、未来需要发展的运作模式。制造业企业架构可以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三点参考方向:第一,企业架构提供了管理层如何从原有状态到达期望状态的途径;第二,阐明企业的战略,并区分战略与战术。第三,帮助企业明确所处的地位,确定需要通过哪些努力来实现企业目标。

重塑企业架构可以帮助企业形成更为合理的治理途径。许多组织所面临的挑战是:实现从以IT为中心的视角看待企业创新(通常与传统的企业架构活动相关)转换到用现代企业运作的思维来看待企业的日常运作。以企业架构作为工具与技术,将其应用到日常运营中时,企业需要以运营架构的概念进行思考。在制造业转型的过程中,运营架构以信息技术和企业架构为准则,使之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

企业不论何时开始实施卓越运营,都必须将人、流程和技术结合起来。基于这个观点,制造业的卓越运营实践需要包含资产管理、资产性能管理、企业质量管理、环境、健康和安全管理,工业能源管理以及制造运营管理六大支柱。由于这些“支柱”中的每一个都依赖人们使用技术执行各个流程,所以,所有与卓越运营相关的战略和战术的执行都至关重要。重塑企业架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们如何彼此协调与配合,企业架构为卓越运营战略提供平台。

对于所有希望转型升级的制造企业,需要管理者全面了解前沿技术及其关联性,利用现代企业架构与治理,重新定义制造企业,抓住智能制造给我们的巨大机遇,最终在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化工业高度发达的时代,实现数字工厂与企业文化的共融。

注重智造的人文建设

在智能制造与工业4.0的时代,数字与文化之间绝非冲突关系,而是共融关系。在现代工业转型与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我们注重智造人文的建设。

创新的灵感来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不同的团队,不受任何职位或工种的限制。站在前人的数据和经验的肩膀上,再加上自己的实践,就有可能实现创新的想法。创新文化的打造要依赖集体智慧,形成集体创新。组织架构的调整和变革,跨团队、跨部门、跨领域的集体智慧可以催生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理念。

智能制造的未来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协作、跨界、强化组织与文化的创新。在不断打破知识领域边界、实现创新的同时,传统产业管理人才与互联网信息人才如何共同创新,核心在于管理团队与人才建设的创新与融合。

就目前来说,中国每年数百万高校毕业生和千万级的工程师人才优势在当前的产业结构下并没有充分发挥。人才与经济发展结构上的不对称极大地阻碍了制造业创新。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下降影响制造业的同时,也催生了对制造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强烈需求。互联网自下而上的大众创新平台激发了大众的创新热情和潜能,这是提供产业转型极好的机遇。

制造企业还需要新的福利模式来吸引并激励人才。灵活的工作制度、代办服务、轮休以及允许员工自由支配时间从事副业等制度,已成为高科技公司的标配,而制造企业越来越需要这些新的福利制度。管理团队知识结构多元化和跨界化后,如何可以做到大家尽快进入“交易”的状态是大家所需要关心的。所以,未来企业实现强有力的管理,除了需要知识跨界融合之外,管理层必须先要合流,合流实现同流,同流实现交流,最后实现不断的创新交易。

放眼未来,中国制造走向全球,不要仅仅着眼于局部或区域经济,还要把大数据与创新做本分,让创新互联网成为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力。要注意的是,在高速发展文明的过程中,还要让智能时代的新人文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加速器。

注重新科学与新科技的运用

行业自身的产业链融合、体系重构以及跨行业知识是制造业创新的三座大山。制造企业需要通过理解智能制造中核心科技的“三驾马车”,即工业大数据、工业物联网,以及资产智能的相关技术,实现快速、有效和成熟的决策能力,让科技在企业数字化变革上成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信息化将与自控系统、工控系统、自动化等多领域交叉融合。企业要从信息系统建设转向数据应用分析,尤为重要的是基于组织运营管理体制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智能制造企业要不断持续定义与理解大数据与工业的关系,掌握核心技术及其特点,并将其发挥和应用,帮助企业去理解,从而更好地用好“工业大数据”。endprint

工业大数据给了我们一个看世界的新角度,这就是所谓信息技术成为创新驱动核心动力的来源。企业要在量化软件应用创新的同时,根据细分行业在引入新的功能特征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工业大数据落地。垂直行业的大数据发展是云计算平台的机遇。很多创新应用都离不开数据的使用和生产。工业大数据应用实践创新主要体现在工业自动化设备的大数据收集、监控操作以及智能运营与实时分析。大数据业务除了让我们的企业更好地做好预测性分析,还能助力实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落地。

工业物联网离不开资产之间的连接,从汽车制造到医疗设备制造,从流程到离散,资产连接体现在制造业的各个环节。连接资产这一概念对于那些想要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制造商而言,或许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目前为止,这一概念还没有发展到被广泛接受的地步,但是也得到了不少顶尖科技公司的关注和支持。企业用来生产和提供商品服务的那些资产或设备,在实施智能制造的过程中都被认为是基础设施。通过对“资产”的连接,从而更全面了解其性能,这意味着,我们的企业可以感知并回应各种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性能变化、产品的设计与配置、原材料、内部环境影响,以及外部客户要求的变化,甚至从供应商绩效可以来预测未来的成与败。

智能制造产品的核心是不断变化的“物”的属性,是智能、连接产品不断扩展的功能及其产生的数据,智能制造在学习互联网知识的同时,了解并且运用工业物联网的相关科技对未来制造的各个环节也至关重要。

工业物联网连接的是“物”,连接的是企业的“资产”。夯实制造业全供应链的资产管理是落地智能制造的必经之路。在ISO5500国标中明确了智能工业时代的“资产”包括了实体资产,也包含虚拟资产,比如流程、文档、知识、人才等。因此,健康的资产是企业业务健康运行的基础。

注重科技与产业全面融合

当我们跨步进入工业4.0和智慧互联网时代,企业要做到人人互联、物物互联、产品与服务互联、公众与政府互联,全产业链环节都要有竞争力。效率不关系到成本,更在于要有一本万利的潜能。经营模式的创新必须与生产方式紧密结合,具有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科技的关联性不仅仅要关联企业信息系统的孤岛,更要跨越信息数据边界。当通过科技使得各种数据紧密关联起来的时候,企业对市场的判断将会更加准确。

智能制造的创新与转型之路应当以政府、研究机构以及企业全渠道参与,明确科技与产业创新关系与定义为出发点,通过联系最为紧密的两化融合与技术指导体系,理解创新技术与产业从市场需求到生产与服务等的关联与落地,注重制造实现跨产业、跨园区、跨文化的全面融合。要在有关各方行业、产业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促进科技与产业可持续合作。

制造创新与转型应注重“三避免”

创新变革的目标是确保标准方法和过程得以使用,因而变更要以快速、对服务质量影响最小的方式进行,能够可追溯并且改善日常的运维。在智能制造创新过程中,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努力实现从数据和经验转换到知识,努力做到“三个避免”:

第一,要避免过度短期项目化,造成缺乏长期的运营管理。短期项目很难获得真正的核心技术,同时,也很难获得长期的收益。

第二,要避免运动式、跟风式的投入。虽然很多企业对智能制造热情很高,但是在对智能制造的理解、路径选择、创新方向、转型策略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惑和误区。因此,制造相关企业需要通过信息化工作,做好政策引导、资源配置以及科技转化与市场应用的长期跟踪和智能化管理,避免一窝蜂式的盲目跟进与投入。

第三,要避免空洞化与简单模式化,切忌把制造業创新停留在概念操作与简单的模仿上。精于义者,眼界大心地平。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定力来确保智能制造的实现,不要人云亦云。

努力实现四方面的收益

《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并不仅仅是让我们的工业生产变得更智能、更有效、更快速,还必须在产品、生产和服务创新的同时,企业各部门员工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以形成一个可以创新自我循环的、要素集聚的长效机制。

未来的新技术手段是以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融合管理为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在产品设计、工程管理、产品验证、生产规划、运转运作和制造上的应用,未来都由软件定义决定。这次新工业革命机遇中,软件定义不再只是作为工业制造的辅助手段和工具,它成为规避中国经济长期下行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且也将转化成成功的新产品和服务,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角。

科技与管理共繁荣。在中国的制造工业1.0、2.0、3.0阶段同时存在的环境下,高成本导致利润降低,低利润导致员工长期低工资,最终导致产品质量低下。实现工业4.0的中国智能制造转型将是一个漫长而精细的过程。推进智能制造,需要我们直接面对高成本、低效率以及粗放式管理等诸多恶性循环问题。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制造来说,技术创新带来的增长驱动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文化与人才共繁荣。中国长期缺乏系统的制造经验、知识与信息,缺乏全面实时的数据分析与模型。这种局面不改观,就很难通过建立数字模型来实现中国智能制造的知识传承。从制造端的生产力需求转型为用户端的价值需求过程中,我们从生产端主导转向消费端主导,从用户端主导转到定制化产品与服务主导,通过全供应链的协同优化实现,实现对新价值创造的最优化。

展望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智能制造之路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我们应始终坚信,中国实现智能制造强国之路,要从设备智能管理、工业大数据分析,以及工业物联网的三驾马车出发,结合建立现代制造业企业的下一代企业架构,企业自己从内打破,抓住旷世机遇,使中国制造业可以打造制造业优势,同时,在这场智能制造的文化升级中,实现制造强国之梦。endprint

猜你喜欢

架构制造业工业
基于云控平台雾计算架构的网联汽车路径控制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VIE:从何而来,去向何方
企业架构的最佳实践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三层架构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