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企业如何从野蛮生长转变为永续经营

2017-11-30曹晖

中国工业评论 2017年10期
关键词:全员华为企业

曹晖

在完成初始资本积累后,企业想寻求自主品牌和技术创新的快速突破。但是实际当中,很多老板还是继续像业务员一样忙着,重视新订单,不停寻找新方向,没有心思也没有精力做体系化建设和内部管理,给管理层授权也不彻底,员工创新动力不足,最终企业系统化运营体系难以为继。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异常辛劳,从年产值1000万元人民币到5000万、到几个亿,这些数字背后是企业的成长,也是企业家心力和健康的付出成果。

一些句子也许能很形象地描述出中国企业家们的生存状态:

“倾家荡产”买设备、心力交瘁保订单;

亲力亲为搞管理、不会干的全要干;

花钱如流水,赚钱难于上青天;

各种成本伤不起;

核心技术缺失导致研发患得患失……

企业发展通常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一开始要解决生存问题,即野蛮生长阶段,然后做大做强,从低端加工业做起逐渐向产业链上游靠拢,进行资源整合,最后才是解决自主研发和开展更多技术创新。以上过程很少有企业可以一步到位。

企业在起步阶段通常会依赖老板的个人能力。在这个阶段,老板对于工作的付出往往比一般员工多很多。当企业营收到了一定规模之后,一般来讲,当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企业发展和创新就必须靠团队来驱动,需要建立一套非常系统化的运营体系来支撑企业运转,以实现长期经营。

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有待突破

在完成初始资本积累后,企业想寻求自主品牌和技术创新的快速突破。但是实际当中,很多老板还是继续像业务员一样忙着,重视新订单,不停寻找新方向,没有心思也没有精力做体系化建设和内部管理,给管理层授权也不彻底,员工创新动力不足,最终企业系统化运营体系难以为继。归纳起来,原因大致有以下三方面:

企业发展方向不明晰

做企业和做生意是有区别的,他们的终极目的不一样。做企业是为了做事而赚钱,做生意是为了赚钱而做事。在做生意这个定位下,企业缺乏长远发展目标,把企业当作赚钱的机器,没有愿景、没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关注短期行为,不屑于扎扎实实走学习、积累、改进和创新的道路。

做体系动力不够

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普遍只关注利润、规模等硬指标,不重视企业文化、人才培养等软实力建设。特别是一些老板赚了一些快钱以后,没有动力去做改变。

企业要把运营管理体系做好,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一开始每周投入一两天时间研讨、修订制度。但是管理体系在短时间内很难见效益,所以很多老板就不愿意去做。或者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只局限在做成一套制度上,并没有在执行的过程中去修正、完善,导致制度缺乏实用性而成了摆设。

创新和改进不是全员工程

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企业在资源和资金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这个时候企业想围绕自身的核心能力方面组织和开展各种创新。但是创新不是简单地“处理”信息,而是需要体系化运营,不断发挥全体员工主动性,发掘员工潜在的想法和灵感,并综合加以运用。全员创新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只在离散的点做创新或者一部分人参与创新是没有意义的。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一不小心可能就跌个大跟头,再也爬不起来。当企业发展还是靠老板个人驱动而非全员驱动时,企业长期发展就一定会遇到瓶颈。

日德企业经营模式的启示

一家企业如何才能长盛不衰?技术驱动,管理驱动?这是所有企业家都很关心的。世界各国中,日本超过100年的企业有25321家,超过200年的有3939家。全球隐形冠军有一半在德国,这些看起来不知名或不起眼的企业在行业中长期占据第一的位置,在全球达到超过50%的市场份额,有些甚至形成垄断。在全球企业当中,日德企业也是人员稳定性最高的企业,他们在经营上到底有哪些独特之处呢?我们的企业家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日德企业的哪些方面呢?

上表从企业战略、文化、员工教育、团队意识、组织效率、产品制造、创新与改进等方面分别对日本、德国、中国的经营方式做了一些梳理,放在当今市场语境下,我们可以从中思考和借鉴些什么。

从日德经营方式上,可以发现中国制造企业相对创新不足的一些原因:

经营上缺乏上长远眼光,员工容易受诱惑而改变方向;

整体职业意识缺失,从老板到员工职业化水平相对不高;

缺乏长期培育员工规划,团队整体意识不强,员工流失率高;

员工自身学习动力不强,缺乏创新、持续改善的意识……

这些问题一直潜伏在很多企业当中。当企业规模小时,创新力对企业的影响力还不明显,但是当企业发展壮大起来,老板还事无巨细,各种权力不放手,这种情况对企业后续的创新力影响是无法评估的。

很多企业也积极尝试改变,从技术、管理、现场等多个环节推行创意提案制度和全员改善制度,但是实施一段时间后,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还在于企业大部分员工在自我管理和约束要求方面做得很好,但在自我驱动、自我学习、专注产品改进上,跟日德企业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中小企业降维打击难

我有一位做企业咨询的朋友,她之前在中兴、华为都工作过,并且获得企业六西格玛黑带(有资料介绍,那些成功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公司,大约只有1%的员工会晋升到黑带)。去年她被一家民营上市公司挖过去做运营,我们开玩笑说,她空降后可以好好实现降维打击,将华为更科学的管理模式,传授给这家民营企业。

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由于员工综合能力上的差距,许多行之有效的理念在民企当中并不能高效执行。在华为,如果一项工作没有达到预期,负责人会被开除或降级,同时会有后备人才顶上。可在本就没有多少员工的民营中小企业,怎么能轻易“开人”?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又去哪里招人?毕竟华为只有一个,而中小企业却有千千万万家。对华为有效的模式,未必就适用于每一家中小企业。endprint

这位朋友及时转变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她总结认为,在民营中小企业中,不能照搬任何模式,而是应该放下身段,融入现场。在中小企业中,员工的固有习惯很难改变,如果一开始就制定各种制度,很难行得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发现问题过程中逐渐完善体系和建立标准,并不断对体系和标准进行反思、改进,一点一点去完善。

她将推进全员改善和创新的体系与标准比喻为做饼,如果给华为人的是一块完整的饼,那么在给这些中小企业员工时,还需要帮他们把饼掰碎,以利于消化,让员工在逐步接受新的体系与标准过程中培养自主改善的习惯。

打造学习型组织,实现全员创新

创新力和改善力体现着企业的综合实力,涉及企业组织内外部的方方面面。很多企业家、老板和管理者也都在反思,培养高素养员工的阻力是什么,到底企业哪里有问题?如何种下自主改善的种子和建立起学习型组织?结合日德经营方式和朋友空降民企后的体会,我从5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努力营造全员改善的环境与氛围

“上层思考,底层执行”的旧模式必须改变。企业需要建立专門的创新改善委员会,定期组织员工之间进行总结和分享现有的优秀做法,为员工创造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统一对改善和创新体系与标准的认识。这种自上而下的积极引导和自觉响应氛围,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集体智慧,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

建立创意提案制度和发表会制度

创意提案制度是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基础。不管是临时起意的提案,还是预先策划的改善课题,都要以成果的发布作为鉴定成绩的方式。发表的方式不只是报告,更需要现场实地展示。通过改善成果的透明化,时时树立改善的榜样。

以人为本,着眼于未来

改善,并不是单纯地改变生产方法。通过改善,重点在实践中培育员工,培养出来的员工又将新的改善继续下去,这是一种体系。改善不仅是改革的手段,同时还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手段。另一方面,改善的结果会增加效率,但不能成为裁员的依据。如果企业存在剩余劳动力,就想办法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育人要着眼于未来,留有余地,也是加强员工归感属的重要举措。

老板要以身作则

全员改善涵盖从总经理到一线员工在内的一切人员,老板亲自示范是调动全员改善氛围和培养企业文化的关键。老板应经常性亲临制造现场,尤其是开始时的改善推进阶段,坚持深入观察,避免走马观花式的视察。亲自发现问题或者与员工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的管理者,无需下达命令,也会鼓舞员工非常自觉地努力参与改善。

打造与合作公司同成长的能力

在企业发展与经营中,离不开合作公司的支持与配合,要采取共同发展的思路。创新也是如此,成功地改善经营也需要与合作公司分享,让改善的精神向上下游延伸,通过相互的学习、交流活动,共同建立起强大的合作联盟,实现共同的持续改善,一起构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比如丰田公司建立起来的“协丰会”(Kyohokai)。

创新无止境,改善无大小,持续改善是一种坚持和信念,是企业永续精进的过程,是企业从野蛮生长到实现长期经营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任正非说,华为的发展就是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的,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碎片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努力把看似微小的改善汇聚成巨大的变革,中小企业也能完成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员华为企业
全员核酸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华为承诺函的批评话语分析
2018上海企业100强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华为:畅享8系列
三台县:“三个全员”提升纪检干部能力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