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巧用认知冲突教学的策略
2017-11-30顾燕
顾燕
[摘 要]学生往往会对所学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教师可根据学情巧妙运用这些冲突,充分展现课堂教学魅力,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发现知识、探究知识本质。
[关键词]数学课堂;认知冲突;巧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91-01
认知冲突主要是指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境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暂时存在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新知与旧知之间的差距较大,出现认知失衡情况。在学生发现新接触的知识与自己想法不同时,原有的平衡就被会打破,形成认知冲突。
一、捕捉知识易错点,引发“冲突”
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应采用示范讲解与反复练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思维碰撞的过程,让学生在质疑、争议中理解所学知识,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我让学生分析1980~2000年中,平年与闰年分别有哪些年份。在学生已知2000年是闰年后,教师紧接着问:“是不是整百年都是闰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教师再次提问:“1900年是闰年吗?”通过制造“冲突”,让学生通过大量分析,自己总结出规律:四年一闰、百年不全闰、四百年才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紧扣学生的易错点,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具体的验证使思维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清晰。
二、觸摸思维临界点,推波助澜
学生在面临认知冲突时会表现得很紧张,此时,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临界点,制造认知冲突,推波助澜,从而使学生对冲突中所存在的问题,在知识认识上由模糊转为清晰。
例如,教学“小数除法”时,教师要想加深学生对小数除法的理解,就应想办法促进学生思维走向深处,拓宽思路。教师可提问:“小数除法计算过程中,将除数转化为整数时,一般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被除数和除数的位数同样多或者被除数位数比除数位数多。那么,除了以上两种情况,还有第三、第四种情况吗?”有的学生回答:“还有被除数比除数位数少的情况。比如8.4÷0.56,1÷2.5等。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这一提问让其他学生陷入思考,很快就有学生想到了方法:“将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用0去填补不够的位数。”
教师根据常遇到的两种情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在思考中产生思维冲突,思考教师提出的两种情况之外的其他情况,从而使学生在考虑问题时,思考得更加全面,进而全面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三、挖掘教材拓展点,乘胜追击
学完一个知识点,并不意味着这个知识点就此完结,它与其他知识点之间还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获取后,应引导学生乘胜追击,利用思维的冲突让学生不断完善知识框架,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认识趋向完善、全面。
例如,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从常见的天气预报着手,让学生讲述“零下摄氏度”是怎样一回事,使其明白零下、零上摄氏度温度中相反的两类量,从而将负数概念引申出来。为了让学生对负数有更深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利用数轴、图例等直观图示展开教学。教师可以提问:“负数的作用难道只是对数据统计、天气情况、海拔情况等方面才有用吗?它在其他地方有作用吗?谁能说说生活中哪些情况会出现处于相反的两个量?”通过理论与生活出现的冲突,让学生将在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如电梯上下运行,存钱和取钱等,通过生活与理论的结合,使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负数。
教书如果让学生认知限制在了课本的例子上,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受限。教师应合理拓展教材内容,让学生通过“了解负数意义——建构负数特征——重构负数集合”的过程,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巧妙地运用认知冲突。巧妙利用认知冲突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提升,还能让学生在产生和化解冲突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此外,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波澜起伏,又能让整个课堂充满生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责编 韦 迪)endprint